綬溪釣艇
綬溪釣艇
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條碧綠的綬帶,綰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現屬荔城區拱辰街道管轄。其下游與木蘭溪匯聚,滾滾東去,注入興化灣。延壽溪下游水勢舒緩,過去文人雅士多乘遊艇垂釣,賦詩取樂。觀黑鰻赤鯉,浮沉於綠水之中,白鷺青鳥,出沒於清波之上;望樵夫單腸徑往,牧童牛背而歸,歌萱鬥草,曲唱採蓮,別有一番韻味,此情此景,藉助詞家無限精神,引發詩人不盡靈感。“綬溪釣艇”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延壽溪發端於九鯉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瀨飛泉”。“北瀨飛泉今化龍”(郭沫若詩),而今,這一景點已被煙波浩渺的東圳水庫所取代。東圳水庫的下游,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宋代水利工程泗華陂。泅華陂南鄰延壽山莊,北倚果木繁蔭的泗華村。
延壽溪畔流傳吳興斬蛟龍的悲壯神話,不少村名都與這一傳說有關。相傳吳興倡起築陂,化盪為田,開闢了北洋。為了保護泗華陂,他提刀入水,斬了蛟龍,壯烈犧牲。後人為了紀念他,稱其斬蛟處為“吳公”,刀落處為“吳刀”,發現蛟龍頭的地方叫“流頭”(今漏頭)。
延壽溪畔的“店仔頭”古渡口,是古代往山鄉、通閩府的必由之徑。為了方便行人,傳說宋建炎二年(1127)邑人李富,在溪南延壽村,發起並捐資興建一座長三百餘尺的延壽橋。宋建炎五年(1130),在方天貺(生卒年不詳)助建下,大橋竣工。這座青石板橋,橫卧於粼粼的碧波之上。橋下,漁舟溪艇穿梭於十三門橋孔之間。橋南溪北,各踞參天榕樹一棵,儼若兩位忠於職守的護橋將軍。宋龍圖閣學士陳宓題寫的“延壽橋”碣石,依然佇立在橋頭。令人不解的是,《莆田縣誌》記載,宋建炎二年(1127),李富率三千鄉勇奔赴江北投奔韓世忠將軍,一起抗擊南犯的金兵,這才有了後來“李制干”的官銜。同一個李富竟在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幹了兩件大事。
延壽橋西有一口八角水井,井面橫截一石,左濁右清,相傳是北宋狀元徐鐸家的。徐鐸的七世祖徐夤系唐乾寧元年 (890)進士,授秘書省正字。他的賦被當時文壇譽為“錦繡堆”。《蘭陔詩話》有“賦就長安振大名,斬蛇功與樂天爭”的記載。唐亡后,他回到家鄉,在延壽溪賦閑垂釣。現在溪上片石微露,稱為“釣磯”的地方,據說是他的遺跡。徐夤的不少詩篇收入《全唐詩》。他在詩中自我解嘲曰:“何人買我安貧趣,百萬黃金未可論。”
徐夤在延壽建有一座藏書樓,自題楹聯:“壺公山下千盅粟,延壽橋頭萬卷書。”徐夤釣魚處被稱為“徐潭”。徐鐸也在潭邊建“萬卷樓”,藏書相當豐富。宋熙寧九年 (1076),他和胞兄徐銳同時登第。他廷試時中了狀元,后官至吏部尚書。時人稱其為“龍虎榜頭孫繼祖,鳳凰池上弟聯兄。”當時楓亭人薛奕,也中了武狀元,神宗皇帝盛讚:“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人彀中。”一時成為佳話。南宋詩人劉克莊對延壽溪情有獨鍾,對徐夤的懷念殷切尤加。
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每當初夏時節,明月朗照“釣磯”,隱約可見一個披蓑戴笠、蹲坐而釣的老者。村人都說那是徐夤的化身,其實可能是九華山的倒影。但劉克莊卻鄭重地記下這麼一件事:有一次自己作“門外青山皆我有,從今不必呼徐潭”詩,當晚即夢見徐夤拊其背,因而驚嘆千古才人固不與草木同腐,數百年之後精神可畏。
劉克莊逝世后,長卧延壽、暢林兩村交界的“馬坑山”。今墓道碑碣石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