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谷地

克什米爾谷地

克什米爾谷地(Kashmir,Vale of)南亞克什米爾境內最大的河谷盆地,即傑盧姆河上游谷地。北為喜馬拉雅山脈,南為皮爾潘賈爾山脈。長135公里,寬40公里。原為一古老的呈西北一一東南走向湖盆,底部海拔1,600米。傑盧姆河可以通航。一部分河段壅成伍拉爾湖,起調節水量作用。是克什米爾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沿河谷有公路與查謨相通。主要城市斯利那加、阿南特納格。

風景特色


克什米爾盆地
克什米爾盆地
風景優美的山間谷地。位於大喜馬拉雅山(東北面)和比爾本賈爾嶺(Pir Panjal Range,西南面)之間。為傑赫勒姆(Jhelum)河上游的古湖盆。長140公里(85哩),寬32公里(20哩),海拔1,620公尺(5,300呎)。西南季風被高山阻擋。為喀什米爾地區的人口聚居區。斯利那加(Srinagar)為查謨和喀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的首府。谷底肥沃沖積土出產稻米、玉米、水果和蔬菜。風景如畫的湖泊如武勒爾(Wular)湖、達爾(Dal)湖等吸引了眾多遊客。

地理位置


南亞次大陸北部的一個地區。全名查謨和克什米爾。西北接阿富汗,北和東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相連,南為印度的喜馬偕爾邦和旁遮普邦,西為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積約1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800多萬。77%人口信伊斯蘭教,20%人口信印度教,余為錫克教徒、佛教徒。大多數人講克什米爾語,屬印歐語系

地形氣候


風景
風景
境內多山地,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西南到東北,地形可分為查謨平原、山麓丘陵、皮爾本賈爾嶺、克什米爾谷地、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游谷地和喀喇昆崙山。克什米爾谷地平均海拔1500~1800米,谷地長155千米,寬56千米,面積1.5萬平方千米,是克什米爾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位於中國和克什米爾邊境的喬戈里峰高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氣候南北差異大,並隨高度而變化。降水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北而南增加。

歷史歸屬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克什米爾是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遂引起印巴爭端,發生戰爭,經聯合國調解,1949年1月1日停火生效,但原定的公民投票所定歸屬未能實現。根據停火線,印度控制3/5的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餘部分。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發生兩次敵對行動。印度佔領了停火線以西的一些地區。

農業工業


經濟以農業為主,80%以上的居民從事農耕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粟、油菜、豆類及棉花、煙草等,多為夏季作物。農事活動主要集中於平原或谷地地區,廣大山區多為森林和牧場。森林佔總面積的1/8左右。主要樹種有印度雪杉、蘭杉、冷杉、松、雲杉、核桃、榆木白楊等。畜牧業以養羊和氂牛為主,出產的羊毛細軟,聞名世界,氂牛還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礦藏資源僅有少量的煤和鋁土礦,至今尚未很好開採,此外還有一些礦泉(包括硫黃泉)。水力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的不多。手工業以當地所產的羊毛為原料織成地毯、坎肩、圍巾,還有木雕和皮革製品等。重視旅遊業的發展。位於傑盧姆河肥沃谷地的斯利那加,是克什米爾的最大城市,人口約61萬,有毛氈、絲織、造紙等工業,也是避暑旅遊勝地;1948年創建了斯利那加大學。西南部的查謨位於達維河畔,人口約22萬,商業發達。東部的主要城鎮是列城,有公路與斯利那加相通。由列城越喀喇昆崙山可以北入中國新疆的莎車、和田,經班公湖可通中國西藏的日土。
克什米爾自古就是中國、印度和歐洲的交通紐帶。中國古代到印度的陸上交通,多經新疆繞帕米爾之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經克什米爾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