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對於發展兒童和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採取多種科學措施積極發展其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
適合的職業是:政治活動家、主持人、律師、演說家、編輯、作家、記者、教師等。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語言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沒有語言,人們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難以與他人溝通,難以參與社會活動。就人的智能而言,語言智能是關鍵,沒有語言智能,那麼智能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加德納認為,語言智能就是人們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智能的核心就是語言的口頭運用能力、語言的記憶潛力和語言的解釋能力。
簡單地說,語言智能是指用語言進行思維,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感受、情感和欣賞語言深層次內涵等方面的能力。既然稱之為智能,就必須包含個體的理解和創造的成分在裡頭,如果僅僅是對語言文字使用時的模仿、複製和照搬,沒有使用者個人的理解和創造,就不能稱之為是語言的“智能”。在語言智能方面表現出強項的往往是那些作家、詩人、記者、演說家和節目主持人等,他們不僅表現出了很強的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包含著較多的個體的創造性成分。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確表達過“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的觀點。由此可見,語言是和思想密切相關的。過去人們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思維的工具”,現在看來認識到這一點還不夠,其實語言本身就是思維。因為語言從來就離不開思維,就像思維離不開語言一樣。離開了語言,思維將陷入混亂,所謂語無倫次,實質上就是思維迷糊。而沒有思維,語言也沒有意義。所以,語言與思維互為工具又互為目的。它們天然地糾結在一起,相互從對方那裡得到說明和解釋。當人們在頭腦中思考問題時,是運用語言在進行思維和加工。思維的過程要外化,要實現思維以語言為載體和工具在人際間的交流和互動,需要採用的不外乎是聽、說、讀、寫四種形式。由此可見,聽說讀寫是一系列既需要語言的參與,又需要思維的參與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本身就是在發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智能。
語言智能高的人有一個突出特徵:對語言的好奇心,他們喜歡語言,表現出極好的語感和對語言的鑒賞力。而事實上,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對話音刺激十分敏感,當親人對他說話時,會以微笑、手腳活動等積極的反應。語言智能高的幼兒表現出對話音、節奏、語調反應靈敏;愛塗鴉;喜歡聽、讀、說故事;說話清晰有條理。父母若對這些語言智能品質給予關注和引導,便能使幼兒保持對語言的好奇和敏感。
一個出生時只會啼哭的新生兒,為什麼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學會了母語,掌握了結構如此複雜而嚴密的語言?可見語言作為一種智力與潛能。越早開發越好。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張在懷孕5個月聽覺出現時就與胎兒說話,呼喚他的名字。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則建議從嬰兒出生第一天起,就將語言交流融合於生活照料中,這有極重要的潛在作用,3-5個月嬰兒“交談”時讓他作出口部及出聲反應。8-9個月開始伊呀學語時,要作出積極的反應,用語言說出他的需要。1歲時,要不斷鼓勵他說出單詞、電報式語詞,並逐漸要求說出單詞句、雙詞句直到完整語句。嬰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從單詞句(15-20月)到雙詞句(18-24個月)到簡單句及語法掌握(2-3歲)的語言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里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能。
嬰幼兒的語言環境是與嬰幼兒共同構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對嬰兒語言智能發展的關注和嬰幼兒自身言語活動的自發傾向創造了一個動態的、嬰幼兒自己也參與其中的環境。理想的發展語言的家庭環境包括:
①擺放幼兒感興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讓他們邊探索邊學習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功能;②帶幼兒走出家門去商店、動物園、公園,從多種場合觀察、體驗、豐富和充實其經驗,增加學習和表達的願望;③鼓勵幼兒與人交往,因為語言智能發展是一種不可抑制的人類特性。當幼兒想表達時,消極辭彙變成積極辭彙,由聽到說才成為可能;④讓幼兒聽兒童廣播、看兒童電視,形成親子共讀的圖書環境,可使他們在學習、欣賞文學語言的同時,激發表達自己的願望,發展其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
所以,在語言智能的培養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首要的是一個觀念問題。要讓學生對語言、對聽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讓他們認識到認真聽別人講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其次,需要教給學生一些聽的策略。比如邊聽邊講,聽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結合起來。在聽的時候,不但要思考講話者主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他這樣講的原因是什麼,還要思考關於這個問題,我是怎麼想的,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怎樣想更合理等等。學生如果會帶著這些問題去聽,帶著這些思考去聽,聽對於他來說就不再是一種被動的活動,反而成為聽者主動積極思考的過程。從而讓聽與思維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開口說話對語言智能的發展極為重要。無論是培養、訓練語言智能,還是評價、檢驗語言智能,都需要開口說。其實,在生活中,任何一個健全的人,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也就不可能不開口說話。然而,在教學中,在課堂上,學生雖在不停地開口說話,卻很少有機會說自己的話。但凡開口,要麼是回答教師的問題,只需要翻開課本,找到答案,照著念一遍就可以了;要麼就只是朗讀課文。很少有機會需要學生動腦子思考,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真實的、而不是書上現成的或者與別人雷同的觀點。對於語言的使用來說,清晰準確地照著書本上念、一字不漏地重複別人的話,還不能稱之為是語言智能,充其量只能叫做對語言的一種感覺。要培養學生用語言思維的能力,用語言去表達、理解、感受和欣賞的能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條途徑就是讓學生開口說自己的話。
一次小學二年級的說話課上,教師要求學生用“活潑”造句,一個學生說:“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很活潑。”老師大加讚賞。學生在讚賞中,又造了一句:“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水很活潑。”老師這次評價是:這個句子造錯了。事後我想,這個二年級的小學生不雷同常人的說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魚活潑,水也活潑。這何嘗不是一種創新呢?教師完全可以充分肯定並完善它,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可貴的創新精神,又激發了學生開口說自己話的信心。
在教學生寫作說明文前,我專門設計了一堂“情景說話”課,目的是讓學生開口說自己的話,為寫說明文作準備。我讓學生每人課前準備好一件小物品,並準備在課堂上按照一定的順序,從物品的名稱、形狀、顏色、構造、功能等方面把它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在幾個學生上台講述后,為了給每個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的機會,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每一個學生為小物品找一個新主人。這樣,為了把自己的物品推銷出去,學生必須要說服別人、打動別人,這就必須動腦筋、開口動用自己的語言。這樣,學生不但都開口了,而且說了許多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話,培養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經常會抱怨有些學生語言智能發展不夠好,表現為知識面窄,思想空洞,辭彙貧乏,既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也無法使別人理解其意思。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學生的閱讀面過於狹窄,接觸的信息實在有限。一次閱讀能力檢測中,讓學生解釋“巾幗英雄”和“病西施”的含義,居然有半數以上的學生無法說出答案。在改病句一題中出現了“中國矽谷”一詞,只有少數幾個學生知道是指北京中關村。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需要學生從小養成愛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廣泛涉獵課外讀物,從大量的閱讀中,去了解信息、增長知識,去習得語言的素材,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這無疑需要教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造成學生閱讀面狹窄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學太過於強調對教材的精深理解,學生無暇顧及課外的閱讀;另一方面是學生並不知道應該讀哪些書,教師在教學中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世界的文學寶庫也浩如煙海,其中有不少是能夠承擔為學生打好人生精神底色重任的。關鍵是要在學生最為合適的年齡階段,讓他們能夠去接觸這些人類文化中的精華。此時,教師的“指”和“引”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生長在今天的電子時代的孩子,電視機、遊戲機、電腦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如何讓高質量、有品位的文字作品適量取代這些圖像、畫面和聲音類的作品(這些作品中很難講有多少是對孩子有益的),讓學生少一些被動地觀看、消極地接受的活動,多一些主動地閱讀、積極地思索的活動,則不要說語言智能的培養,就是學生整個的人文素養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教師除了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之外,還需要課堂上能夠在教學內容之外有所拓展。語文課普遍上得很精、很細、很密,似乎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才能夠體現出教師教學基本功的紮實,殊不知正是這種語文教學,造成了學生閱讀面的極度狹窄。語文課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必須在課文教學之後,為學生補充大量相關的閱讀材料。只有在廣泛的閱讀中,在和書面文字的大量接觸中,才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對語言的感覺,養成運用語言進行思維和準確表達的習慣。
學生的語言智能一方面表現為使用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現為運用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實踐中很多教師發現不少學生的文字功夫欠佳,比如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這樣兩種現象:害怕寫作文,或不會寫作文。害怕寫作文的學生一到寫作文的時候,總是要愁眉苦臉地苦思冥想好一陣,但還不一定能夠寫得出來,好不容易吭吭哧哧寫出來呢,讀起來又讓人覺得空洞無物、味同嚼蠟;不會寫作文的學生的作文,本來是經個人構思,描述自己的觀察、敘述個人的經歷、表達個人的觀點的作文,結果卻千篇一律,體現不出任何個性和獨特性。而害怕寫作文和不會寫作文這兩個方面又是相互聯繫著的,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正是因為害怕寫,所以導致不會寫,而不會寫又更加加劇了害怕寫的心理。造成學生中產生害怕寫作文和不會寫作文現象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比如作文教學形式單一,作文要求遠離學生實際,作文評價模式化等等。然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無論如何離不開作文,對於語言智能的培養來說,寫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