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是指同一節的內容(同課都是“整數除以分數”這個內容),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並上課。
由於老師的不同,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風格,所採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這就構成了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風格、方法、策略進行教學的課。
同課異構就根據學生實際、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同課異構”教學研討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中,老師們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探討教學的藝術,交流彼此的經驗,共享成功的喜悅。或者,為某個未解問題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這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討,可以整體提升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更新教育理念、創新管理模式、強力推進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同課異構”在對教材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並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是繼承和批判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教師們也由開始的不理解轉變為積極的上交流課,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從而促使教研風氣的根本轉變。“同課異構”提升我校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優化了課堂結構,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同課異構”的提法,已經不止一年了。但對“構”字,說法不一。
說法之一:“教師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聽課者真正感受到語文教學藝術的魅力”。
說法之二:“異構的目的是讓不同的教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建構出不同意義的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培養出各具個性特色的創造性
說法之三:“他們潛心研究教材,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知識背景、情感體驗,設計出了能呈現自己教學風格的教案。”
說法之四:“儘管基層的每一位教師對體育新課程課標的理解以及實踐體驗的不盡相同,但都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積極開始探導各種具有特色的體育教學方法。”“同時每位教師能看到不同的課堂模式,即可發現新的教學方法又可發現存在的問題……”
說法之五:“同課異構這種教研活動是一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語文教學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較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比較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並由此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體現教師教學個性。”
說法之六:“……兩位青年教師採用背靠背的方式進行異組備課,各自在一個備課組的協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學切入點,教學展開方式,進行多樣解構。這樣的‘同課異構’重在展示不同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方式,容易比較兩種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師的個性化風格。”
不一一列舉。
到底“構”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構思,還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風格,還是教學策略,還是教學個性,已經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應該對研究對象做嚴謹的界定。如果對“構”的內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結果頂多也只能是經驗型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這是有明顯區別的。
為什麼不叫“同課異法”、“同課異策”、“同課異式”等等呢?“構”字究竟指什麼?
如果“構”作為“教學結構”理解。那麼,根據何克抗教授的觀點是:“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一定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是教學系統四個組成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簡單地說,教學結構就是指按照什麼樣的教育思想、教與學的理論來組織教學活動進程。”“目前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採用的教學結構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的變革,得益於新課改;而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也對教學結構的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著眼點應該是用“比較”的方法來看待“同”中之“異”,側重點是在研究“異”,這是用“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學研究法,有其嚴格而準確的定義和要求——
比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學的比較研究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從而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
教育比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驟
1.明確比較目的,選定比較主題。這是進行比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義是:第一,根據研究的課題,確定比較的內容,限定比較的範圍,從而使比較目標明確而集中;第二,按比較主題統一比較標準。比較標準既有可比性又有穩定性,這是比較的依據和基礎。
2.廣泛搜集、整理資料。通過查閱文獻、調查、實驗等多種方法,儘可能客觀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有關資料。
3.對材料的比較分析。這是比較研究的重要環節,從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對收集的資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分析時要注意事物間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通過理論與實踐論證得出比較結論,並論證所得的結論。
運用比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證可比性。比較對象之間的現實性必須屬於同一範疇,有一定內在聯繫,並能用同一標準衡量和評價。
2.資料要具有準確性、真實可靠性和典型性。
3.堅持全面本質的比較,克服主觀片面性。要透過現象分析原因,從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從差異中闡明矛盾的特殊性。
總之,“同課異構”研究是有價值的,只是,還是要先明確究竟是研究什麼,怎麼研究,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