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陰

詞牌名

醉花陰,詞牌名,又名“醉春風”“醉花去”。以毛滂《醉花陰·孫守席上次會宗韻》為正體,雙調五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韻。無變體。代表作品有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辛棄疾《醉花陰·黃花謾說年年好》等。

詞牌沿革


唐教坊曲有《醉花間》,調名與此稍異。此調首見於北宋毛滂詞,因詞中有“人在翠陰中……勸君對客杯須覆”句,取其句意為
醉花陰
醉花陰
詞調名。調名本意即詠醉酒於花叢樹蔭下。《中原音韻》注“黃鐘宮”。《太平樂府》注“中呂宮”。
此調第三句用平腳不入韻,其餘第一、四、五句用韻。前後段第二句五言句,前人有的用上二下三句式,有的用上一下四句式,還有的前後片分別用以上兩種不同的句式,因此,此句形式可以靈活使用。通常以李清照《漱玉詞》為準。
北宋新聲,北宋舒亶詞丙首,其一題為《試茶》:“露芽初破雲腴細。玉纖纖親試。香雪透金瓶,無限仙風,月下人微醉。相如消渴無佳思。了知君此意。不信老盧郎,花底春寒,贏得空無睡。”此調無有別體,李清照詞為名篇,結句為名句。自李清照以此調寫重陽節序之後,宋人多沿用,但亦有用以抒情、言志、詠物者。南宋陳亮兩詞亦寫重陽感慨,但風格粗曠,其一詞云:“姓名未勒慈恩寺。誰作山林意。杯酒且同歡,不許時人,輕料吾曹事。可憐風月於人媚。那對花前醉。珍重主人情,聞說當年,宴出紅妝妓。”此調為重頭曲,前後段相同,每段有三個五字句,配以七字句與四字句,音節頗為流暢,因用仄韻並以五字句為主,故調勢又較平穩。

體裁特徵


正體,雙調五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韻。以毛滂《醉花陰·孫守席上次會宗韻》為代表。此調只有此體,諸家所填,多與之合,但平仄不同,句法間有小異耳。如前段起句,楊無咎詞“淋漓盡日黃梅雨”,舒亶詞“粉輕一捻和香聚”,辛棄疾詞“黃花漫說年年好”,張元干詞“紅萸紫菊開還早”,沈會宗詞“微含清霧真珠滴”,平仄俱與此詞異。又前後段第二句,舒亶詞“正千山雲盡”、“更玉釵斜襯”,與別首之“教露華休妒”、“指廣寒歸去”,沈會宗詞之“怯曉寒脈脈”、“有動人標格”,俱作上一下四句法,亦與此詞異。按此詞換頭句“客”字疑韻,如楊無咎詞之“撲人飛絮渾無數”,李清照詞之“東籬把酒黃昏后”,“絮”字、“酒”字俱韻,此即《樂府指迷》所謂藏短韻於句內者,然宋詞如此者亦少。舒亶詞前段第三句“冷對酒尊傍”,“冷”字仄聲。第四句“無語含情”,“無”字平聲。結句“別是江南信”,“別”字仄聲。後段第三句“去后又明年”,“去”字仄聲。第四句“人在江南”,“人”字平聲。結句“羞上潘郎鬢”,“羞”字平聲。

體裁格式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醉花陰·孫守席上次會宗韻》
中中中中平中 仄,中中平中 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仄。
檀板一聲鶯起速,山影穿疏木。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
仄平仄仄平平 仄,中仄平平 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仄。
勸君對客杯須覆,燈照瀛州綠。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獨引金蓮燭。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代表作品


• 宋·毛滂《醉花陰·孫守席上次會宗韻》
• 宋·王庭珪《醉花陰·紅塵紫陽春來早》
•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 宋·李彌遜《醉花陰·翠箔陰陰籠畫閣》
• 宋·張元干《醉花陰·紫樞澤笏趨龍尾》
• 宋·楊無咎《醉花陰·金鈴玉屑嫌非巧》
• 宋·趙長卿《醉花陰·建康重九》
• 宋·辛棄疾《醉花陰·黃花謾說年年好》
• 宋·陳亮《醉花陰·峻極雲端瀟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