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帶

多雨帶

顧名思義,多雨帶就是指地球上降雨量較大的地區。整個地球表面的降水量分佈,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大氣中水汽的多少,二是大氣中上升運動的有無和強弱。因此,從總的情況來說,降水量是從赤道向極減少的,但是溫帶地區也有一個次多雨季存在。

簡介


在赤道地區海洋廣闊,陸地如亞馬遜河流域、扎伊爾河流域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又分佈著廣闊的熱帶雨林,氣溫又高,蒸發強烈,大氣中水分含量充足,對流上升運動發展旺盛,因此形成為降水量最多的地帶。年降水量一般為1000~2000毫米以上,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可達5000~6000毫米。
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漸漸減少,在南、北緯度約15~30°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由崐於下沉運動佔優勢,不利於雲雨形成,降水量達到最小值,一般不到500毫米。地球上的沙漠多數都分佈在這個地帶。
在溫帶是鋒面氣旋活動頻繁的地方,暖空氣沿鋒面上升,降水又有增加,年降水量達500~1000毫米,成為地球上第二個多雨帶。
到兩極地區,溫度低,水汽少,降水量顯著減少,而且主要是降雪,極地也是地球上的少雨帶。

降雨量


地球上最大年降水量出現在印度乞拉朋齊,1861年曾降水23000毫米,平均年降水量以夏威夷考愛島的迎風坡最多,達12040毫米,乞拉朋齊其次,達11418毫米。一日取大降水量出現在印度洋的留民旺島,1952年3月,一日取大降水量達1870毫米,比我國台灣新寮還多出200毫米。
最少的降水量出現在沙漠上。撒哈拉年降水量大都不到50毫米。埃及阿斯旺阿爾及利亞的英沙拉,多年平均降水量都是零,常常是萬里無雲,滴水不下。智得北部的安多斯一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毫米,中亞沙漠年降水量也在50毫米以下,如我國新疆且末只有9.4毫米,若羌也只有16.9毫米。

含義


雨,從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雲里的小水滴體積增大到不能懸浮在空氣中時,就落下成為雨。
多雨帶就是降雨量大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