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الجزائر al-Jazāʼir,法語:Algérie),全稱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是非洲北部馬格裡布的一個國家。北部瀕臨地中海,東鄰利比亞、突尼西亞,東南和南部分別與尼日、馬里和茅利塔尼亞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連,阿爾及利亞的國土面積居非洲各國、地中海各國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
公元前3世紀建立柏柏爾王國。公元前146年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702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6世紀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不久,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國勢力先後入侵,1830年法國侵佔阿爾及爾,1905年佔領全境。1958年9月19日,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1962年7月3日宣告獨立。
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名來自城市名、首都阿爾及爾,阿拉伯語含義是“群島”,指的是以前該市海灣處的四個島嶼,1525年之後這四個島逐漸和大陸連成一體了。
阿爾及利亞經濟規模在非洲居第四位,僅次於南非、奈及利亞和埃及。石油與天然氣是阿國民經濟的支柱。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為全世界第五,是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石油儲量居世界第15位。
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風光
公元前1000年後,迦太基人開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柏柏人借著布匿戰爭,佔領迦太基,柏柏王國並逐漸有了眉目,其中努米底亞以出產精銳騎兵最為著名。
公元前200年,柏柏人遭羅馬帝國統治。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柏柏人又於許多地區獨立,同時汪達爾掌管了其他地區,一直到被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驅逐為止。拜占庭帝國維持著對國土西部的統治,一直到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到達沿海一帶。
公元前9世紀起受迦太基控制。
公元前3世紀,在阿北部建立過兩個柏柏爾王國。后羅馬、拜占庭、阿拉伯人、西班牙、土耳其入侵。
8世紀起阿拉伯人入侵,本地開始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柏柏爾人也曾建立過自己的王朝,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響始於公元7世紀。新的信仰和新的語言使得社會和經濟關係發生了變化,建立了同豐富文化的聯繫,引入了有力的政治表述和政治組織。後來,阿爾及利亞以及周圍地區統稱為柏柏爾諸國(Barbary States)。
17世紀起海岸部分曾是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世紀,因海盜行徑和奴役基督徒,美國與其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巴里戰爭。1830年起法國以一個外交事件為戰爭理由,佔領名義上屬於但是實際獨立的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阿爾及利亞總督海珊(Hussein)被流放,法國殖民地自此逐漸向南滲透,直至對此地區和居民產生深刻的影響開始入侵,但由於遭到當地居民的頑強而有力地抵抗,法國直到1905年才基本完成對整個阿爾及利亞的佔領。
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支持同盟國,支援自由法國武裝戰鬥。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后,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政府開始鎮壓阿爾及利亞反叛運動。
1954年,民族解放陣線發起了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游擊戰爭,經過近十年的鬥爭,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獨立。
1958年9月19日,阿臨時政府成立。
1962年7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7月5日定為獨立日。
1963年9月,本·貝拉當選首任總統。
1965年6月,第一任總統艾哈邁德·本·貝拉(Ahmed Ben Bella)被國防部長鬍瓦里·布邁丁(Houari Boumedienne)發動的政變推翻,胡阿里·布邁丁發動政變上台,成立革命委員會,自任主席兼總理,此後25年阿政局基本平穩。
1976年12月,布當選為總統。
1979年2月,沙德利·本·傑迪德上校當選為總統。
1991年12月,“伊斯蘭救世陣線”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勝,但是遭到了軍方干涉,並且延期第二輪選舉,以防止出現一個由極端主義者領導的強權政府。阿爾及利亞內戰隨之爆發,導致大約十萬人喪生,直至2002年結束。
1992年1月,沙德利總統辭職,阿成立以穆罕默德·布迪亞夫為首的五人最高國務委員會行使總統職權。7月,卡菲繼任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
1994年1月,最高國務委員會卸任,同時任命拉明·澤魯阿勒為總統。
1995年11月澤魯阿勒當選為總統。
1995年至1997年間,阿完成了修憲公投,通過了政黨法並先後舉行了總統、立法、地方及民族院(參議院)的選舉,各級政權建設基本完成。
1998年9月11日,澤魯阿勒總統宣布提前卸任。
1999年4月15日阿舉行總統選舉,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當選為總統。
2004年4月8日,布在總統大選中以84.99%的得票率蟬聯。布特弗利卡任總統后,採取多種措施恢復國內和平與安定。一方面繼續清剿、打擊恐怖團伙,一方面推動全國和解,通過《全民和解法》與《和平與全國和解憲章》,分化、感召恐怖殘餘勢力。當前,雖然針對當地民眾和外國僑民的恐怖襲擊仍有發生,但阿社會治安狀況已大有改善,生產生活基本能正常進行。與此同時,布特弗利卡總統穩步推行政治、經濟的有序改革,以期建立民主、法制國家,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2019年4月2日,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正式宣布辭職。
2006年5月,布改組政府,任命阿議會第一大黨民族解放陣線總書記貝勒卡迪姆為總理。
2018年12月1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北京宣布其理事會已批准新一批6個意向成員加入,其中包括阿爾及利亞。
2019年12月19日,阿爾及利亞當選總統阿卜杜勒-馬吉德·特本19日在首都阿爾及爾萬國宮會議中心宣誓就職。
位於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東臨突尼西亞、利比亞,南與尼日、馬里和茅利塔尼亞接壤,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南北線長約2000千米,東西最寬約1800千米,海岸線長約1200公里。
阿爾及利亞全境大致以東西向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脈、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為界。
泰勒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為地中海岸的濱海平原;兩山脈之間為高原地區;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以南屬撒哈拉大沙漠,約佔全國面積的85%。
阿爾及利亞國土的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濕度為80%;夏季炎熱乾燥,濕度為60%。年降水量在400~1000毫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7℃。4、5、6、9、10月氣候溫和宜人。1月最低溫度不低於5℃,7、8月最高氣溫可超過30℃。11月至次年3月為濕季,6月至9月為旱季。
中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部分高原為大陸性氣候,乾燥少雨,冬冷夏熱,1月最低溫度可降至0℃以下,山區降雪。
大部分地區常受來自南方和東南方的乾熱風的危害。
石油探明儲量約17億噸,佔世界總儲量1%,居世界第15位,主要是撒哈拉輕質油,油質較高;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4.5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37%,居世界第10位。
其他礦藏主要有鐵、鉛鋅、鈾、銅、金、磷酸鹽等。其中鐵礦儲量為30~50億噸,主要分佈在東部烏昂扎礦和布哈德拉礦。鉛鋅礦儲量估計為1.5億噸,鈾礦5萬噸,磷酸鹽20億噸,黃金73噸。
阿水利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資源約172億立方米,水壩64座,蓄水能力710億立方米。
截至2018年,阿爾及利亞全國被劃分為48個省。
憲法規定劃為省和市鎮兩級。省與市鎮中間設有縣(DAIRA),但僅為省的派遣機構,不是一級行政單位。
阿德拉爾省 | 謝里夫省 | 瓦爾格拉省 | 烏姆布瓦吉省 | 巴特納省 |
貝賈亞省 | 比斯克拉省 | 貝沙爾省 | 卜利達省 | 布維拉省 |
塔曼拉塞特省 | 泰貝薩省 | 特萊姆森省 | 提亞雷特省 | 提濟烏祖省 |
阿爾及爾省 | 傑勒法省 | 吉傑爾省 | 塞提夫省 | 賽伊達省 |
斯基克達省 | 西迪貝勒阿巴斯省 | 安納巴省 | 蓋勒馬省 | 君士坦丁省 |
麥迪亞省 | 穆斯塔加奈姆省 | 姆西拉省 | 穆阿斯凱爾省 | 瓦爾格拉省 |
奧蘭省 | 巴亞茲省 | 伊利濟省 | 布阿拉里季堡省 | 布米爾達斯省 |
塔里夫省 | 廷杜夫省 | 提塞姆西勒特省 | 瓦迪省 | 漢舍萊省 |
蘇格艾赫拉斯省 | 提帕薩省 | 米拉省 | 艾因迪夫拉省 | 納馬省 |
艾因泰穆尚特省 | 蓋爾達耶省 | 埃利贊省 |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lgeria)。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英語: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lgeria;法語:La République Algérienne Démocratique et Populaire,Algeria)代碼DZ),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左綠右白兩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央為一彎紅色新月和一顆稍微傾斜的紅色五角星。綠色象徵未來的希望,白色代表純潔與和平,紅色象徵革命和為理想而奮鬥的獻身精神。阿爾及利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新月和五角星是這個穆斯林國家的象徵。
阿爾及利亞國徽
珊瑚
阿爾及利亞
憑著純潔無垢的血渠,
憑著震撼大地的雷霆,
憑著迎風招展的旗幟,
它自由飛舞,滿懷豪情,
我們發誓起義,不惜流血犧牲,
為了保全阿爾及利亞的生命。
天作證,天作證,天作證
阿爾及利亞總人口4370萬(2020年)。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約佔總人口20%)。少數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圖阿雷格族。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伊斯蘭教為國教。
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掌握國防外交大權,主持部長會議併兼任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總統由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大會提名,普選產生,任期5年。阿憲法規定,阿政府成員名單由總理提名,名單產生后需提交總統批准。
阿獨立以來共頒布三部憲法。現行憲法於1989年2月頒布,於1996年11月經全民公投修訂。
修訂后的憲法主要內容是:確定阿的伊斯蘭、阿拉伯、柏柏爾屬性;禁止在宗教、語言、種族、性別、社團主義和地方主義的基礎上成立政黨;議會由國民議會和民族院組成;總統在議會產生前及其休會期間可以法令形式頒布法律;如政府施政綱領兩次被國民議會否決,則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等。
2008年11月,阿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對總統連任次數的限制。2016年2月,阿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只能連任一次。
阿爾及利亞議會由國民議會(眾議院)與民族院(參議院)組成,兩院共同行使立法權。國民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民族院四分之三多數通過後方能生效。
2017年5月,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產生462名議員,任期5年,薩義德·布哈賈(Said BOUHADJA)當選議長。
各政黨所佔席位如下:民族解放陣線208席,民族民主聯盟68席,綠色阿爾及利亞聯盟49席,社會主義力量陣線27席,勞工黨24席,其餘86個席位由中小黨派和獨立人士瓜分。民族院議員中,2/3通過間接、無記名投票選出,另1/3由總統任命。議員任期6年,每三年改選其中一半。本屆民族院共有144名議員,2015年12月部分改選,民族民主聯盟獲42席,民族解放陣線獲40席。
現任議長為阿卜杜勒卡德爾·本薩拉赫(Abdelkader Bensalah),2002年7月當選並連任至今。
阿爾及利亞設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分別由總統和司法部長擔任。法院分三級:最高法院、省級法院和市鎮法庭。不設檢察院,在最高法院和省級法院設檢察長,均受司法部領導。
2018年,現任最高法院院長蘇萊曼·布迪(Slimane Boudi)。
根據1996年11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和1997年2月通過的政黨法,阿原有30多個合法政黨。2012年1月,布特弗利卡總統簽署新的《政黨法》,阿內政部據此批准了30多個新政黨。主要黨派有:
(1)民族解放陣線(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簡稱民陣):前身為“團結與行動委員會”,成立於1954年8月,同年11月1日發動抗法武裝起義,改名為“民族解放陣線”,1977年10月又易名為“民族解放陣線黨”,1988年11月恢復“民族解放陣線”的名稱。民陣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主張恢復阿的國際地位。阿獨立后,民陣長期執政。1992年後成為在野黨。1997年6月在首屆立法選舉時成為議會三大執政黨之一。2002年在阿第二屆立法選舉中重新成為阿第一大黨。2005年2月,布特弗利卡總統被推舉為名譽主席。2012年在阿立法選舉中仍保持第一大黨地位。
(2)民族民主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Démocratique,簡稱民盟):成立於1997年2月,由老戰士組織、老戰士子女組織、烈士子女組織、退役軍官協會、工會、農會、全國婦女聯盟七個有影響的全國性團體組成。1997年6月,在首屆立法選舉中獲40%的議席,一度成為阿第一大政黨。在2002年、2007年、2012年的立法選舉中均居議會第二大黨。民盟主張“多樣性、輪流執政”的原則,要求深化經濟結構改革,推進私有化進程。2008年6月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現任臨時總書記為民族院議長阿卜杜勒卡德爾·本薩拉赫(Abdelkader Bensalah)。
(3)阿爾及利亞人民運動(Mouvement Populaire Algérien,簡稱阿人運):2012年3月獲批成立。主張振興經濟、解放婦女、改善民生,改善地區和國際關係,反對伊斯蘭主義,反對外國勢力干涉內政。在2012年11月舉行的地方選舉中一躍成為僅次於民陣、民盟的第三大黨。總書記阿馬拉·本尤奈斯(Amara Benyounes)。
(4)爭取和平社會運動(Mouvement de la Société pour la Paix,簡稱和運):原名哈馬斯,成立於1990年,1997年4月改為現名,系溫和伊斯蘭主義政黨。既倡導伊斯蘭化,也主張民主和輪流執政,鼓勵推進私有化,努力解決失業和住房等問題。2004年,該黨與民陣、民盟組成“總統聯盟”,支持布特弗利卡總統連任。2012年因與另外兩黨政治分歧宣布退盟,並與民族改革運動、復興運動兩個伊斯蘭政黨組成“綠色阿爾及利亞聯盟”參加國民議會和地方選舉,但表現不佳。現任黨主席阿卜杜拉扎克·摩克里(Abderrazak Mokri)。
(5)勞工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1990年3月29日成立,前身是社會主義工人組織。屬極端民主派政黨,主張一切權力歸工人階級,反對經濟私有化,但不反對外國資本進入阿國有經濟以外的其他領域。現任總書記路伊莎·哈努娜(Louisa Hanoune)。
(6)社會主義力量陣線(Front des Forces Socialistes):1963年成立。主張根據人民的需要和意願發展國家,尊重言論自由,反對個人專制,建設一個自由、進步、團結的社會。黨主席霍辛·艾耶特·艾哈邁德(Hocine Ait Ahmed)。
(7)文化與民主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Culture et la Démocratie):1989年2月11日成立,由柏柏爾人組成。主張黨政教分離;建立國家與私人相互補充的市場經濟;全面改革教育制度。黨主席穆赫辛·貝勒阿貝斯(Mohcine Belabbas)。
阿爾及利亞景觀
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軍總參謀長:艾哈邁德·蓋德·薩拉赫將軍(Ahmed Gaid Salah)
外交部長:阿卜杜勒卡德爾·梅薩赫勒(Abdelkader Messahel)
內政和地方行政和土地整治部長:努爾丁·貝都依(Nouredine Bedoui)
司法、掌璽部長:塔耶卜·盧赫(Tayeb Louh)
財政部長:阿卜德拉馬內·拉烏亞(Abderrahmane Raouia)
能源部長:穆斯塔法·基杜尼(Mustapha Guitouni)。
總統阿卜杜勒-馬吉德·特本。
總理埃蒙(Aymen Benabderrahmane)。曾任財政部長;2021年6月,出任總理。
姓名 | 職務 |
阿卜杜勒-阿齊茲·傑拉德 | 總理 |
阿經濟規模在非洲位居前列。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是阿國民經濟的支柱,多年來其產值一直占阿GDP的30%,稅收占國家財政收入的60%,出口占國家出口總額的97%以上。糧食與日用品主要依賴進口。
阿自1989年開始市場經濟改革,1995年通過私有化法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2005年以來,國際油價走高,阿油氣收入大增,經濟穩步增長。阿政府對內實施財政擴張政策,全面開展經濟重建,在“五年經濟社會振興規劃”(2005—2009年)和南部、高原省份發展計劃框架下,斥資近2000億美元用於國企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和金融體系改革,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對外擴大經濟開放,出台“新碳化氫法”,鼓勵外企參與阿油氣開發,密切與歐、美的經貿合作,加緊開展“入世”談判。
2009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未對阿金融體系造成較大衝擊,但隨著危機蔓延,阿石油收入銳減。為減弱金融危機影響,阿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引導,加大對油氣領域投資,加快實施能源多元化戰略。2010年、2014年,阿分別啟動了旨在振興經濟、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的國家投資計劃
2017年主要經濟數據 | |
國內生產總值 | 1754億美元 |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4443美元 |
經濟增長率 | 2.1% |
外貿總額 | 807億美元 |
失業率 | 11.7% |
通脹率 | 5.6% |
匯率 | 1美元≈114第納爾 |
阿現有農村人口1300萬。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主要農產品有糧食(小麥、大麥、燕麥和豆類)、蔬菜、葡萄、柑桔和椰棗等。耕地面積約8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其中糧田306萬公頃,果林57.7萬公頃,葡萄8.2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6萬公頃。阿農業靠天吃飯,產量起伏較大。阿是世界糧食、奶、油、糖十大進口國之一,每年進口糧食約500萬噸。近年,阿農業發展較快。
森林覆蓋率11%,總面積367萬公頃,其中軟木林46萬公頃,年產木材20萬立方米。阿森林總局數據顯示,自2000年推出國家綠化計劃至今,阿已植樹造林50萬公頃。
阿爾及利亞2000DA紙幣
阿旅遊資源豐富,全境有7處自然、文化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阿全國有旅遊開發區174個,酒店1136家,床位約10萬張。
2002—2006年財政預算情況如下(單位:億第納爾):
年份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總支出 | 15599 | 17111 | 19200 | 19500 | 26321 |
總收入 | 14578 | 14515 | 15280 | 16304 | 16679 |
赤字 | 1021 | 2590 | 3920 | 3196 | 9642 |
截至2006年底,阿外匯儲備達777.8億美元,外債總額為50億美元。
原由國家控制,國營公司壟斷經營。1991年3月宣布放開對外貿易。主要出口產品為石油和天然氣,主要進口產品為工農業設備、食品、生產原料、非食品消費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西方工業國。政府鼓勵非碳化氫產品出口,主張貿易多元化。
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
進口額 | 402 | 464.5 | 468 | 468 | 582 | 507 | 474 | 485 |
出口額 | 567 | 733.9 | 739.8 | 740 | 617 | 338 | 275 | 344 |
順差 | 165 | 269.3 | 271.8 | 272 | 35 | -169 | -199 | -141 |
阿爾及利亞紙幣
2011年,阿共吸引外國在阿直接投資項目23個,投資金額25.7億美元,同比有所增長。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5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阿營商環境在18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63位。
2020年12月20日阿爾及爾消息:由中國建築(中建)承建的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公里項目20日舉行通車儀式,出席儀式的阿爾及利亞總理傑拉德盛讚中資企業高超的施工技術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阿爾及利亞的舞蹈基本是按地區劃分的,每個地區都有一種或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阿爾及爾地區流行最廣泛的舞蹈是婚禮舞。舞蹈表現了該地區的婚禮習俗,是婚禮儀式中的集體舞蹈。該舞只有一個基本的步法,但隊形複雜多變,加上人們不斷發出“喲……”的喊叫聲,氣氛熱烈並具有特殊的情調。阿爾及爾地區的舞蹈,一般都具有溫柔含蓄、節奏舒緩、動作簡單、隊形多變的特點。
撒哈拉地區的舞蹈以撒哈拉騎士舞和馬舞為代表。舞蹈表現了騎士馴馬的情景。舞蹈時男子手握火槍,馬則由女子代表,以男女對排的集體舞為主,中間插有單個“馴馬”的雙人舞,並展示每個女子胯部和腳下的不同技巧。這一地區的舞蹈腳下的動作較多,以腳步的停頓和行進來帶動胯的動作,不同的節奏有不同的舞步,但上肢的動作較少。由於這裡是牧區,所以表現騎士和馬的舞蹈最多。
卡別里地區的舞蹈形式特別豐富,舞蹈語彙較多。以胯部的動作為主,動作較激烈、活躍。鴿子舞是該地區最常見的節目之一,這是一種遊戲舞蹈,表現鴿子、貓頭鷹和看守人相鬥的情節。舞蹈中常有一隻“鴿子”的單獨表演,以抖胯、旁抖胯、快抖胯、圓抖胯等不同的技巧表現鴿子的不同神態。
阿爾及利亞的舞蹈,一般多帶戲劇情節,但也有純情緒的舞蹈,君士坦丁地區的讓達利舞就是該地區的一種群眾性情緒舞,表演時男女分別圍成兩個圓圈,隨著音樂節拍來回錯動。讓達利舞有時也有獨舞,多為女性。
邊歌邊舞是阿爾及利亞舞蹈的主要特點,伴奏以阿拉伯盆鼓和安達盧西亞音樂為主,歌詞表達舞蹈的內容。舞蹈服裝帶有濃厚的阿拉伯色彩,和生活服裝基本相似,只是更加華麗鮮。
阿爾及利亞人非常注重禮節和禮貌。無論是見面還是分別時,一般都行握手禮,與摯友見面時,有的也行擁抱禮和貼面禮。見面時問候和祝願中用的最多的話是:“願真主保佑你。”他們還喜歡別人稱呼他們的頭銜或職稱加姓。若遇客人來訪,主人總是熱情款待。當客人坐定時,主人通常要先問一句:“請問要喝咖啡還是喝茶?”而且在未喝之前,客人是不能匆忙起身告辭的。
在很多地方有見面送花的習慣。他們把花束扎得很精緻悅目,花的朵數一般為雙數拜訪朋友或客人時,鞠躬獻花,同時祝福一番,這被視為是一種對待朋友和客人的熱情而又高雅舉動。
阿爾及利亞人在社交場合用餐是比較講究的。喜歡餐桌陳設華麗和裝飾美觀。尤以對於現代服務中擺設餐巾和遞送香巾等服務項目是比較欣賞的。他們對新鮮蔬菜很感興趣。特別喜歡用咖喱作調料來製作菜肴。
阿爾及利亞杜勒格人是很少食肉的民族。他們主要的食品是駱駝奶和一些澱粉製品等。吃飯也不象其他穆斯林國家的人那樣用手抓飯,而是使用湯匙做餐具。他們飲茶時,習慣放二三片新鮮薄荷葉在綠茶湯里,並加入些冰糖。這樣喝起來,他們感覺既解渴又解暑,味道甜美。他們習慣吃西餐,對中餐也很樂於品嘗。
注重:講究餐台設計,注重菜肴的色香味。
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酸、辣味。
主食:以米飯為主,也喜歡吃燒麥、鍋烙、蒸餃等食品。
副食:愛吃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及蛋品等;蔬菜愛吃西紅柿、黃瓜、洋蔥、茄子等;調料喜用橄欖油、辣椒、鹽、蔥等。
製法:對煎、炸、烤、炒、扒、熘、燴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肴偏愛。
中餐:喜愛中國的清真菜和川菜。
菜譜:很欣賞拌素菜、燜鴨、烤羊肉、香酥雞、蔥炒雞片、炸茄盒、烹羊肉條、咖喱牛肉、烤羊肉串、扒牛肉、煎雞蛋、干炒牛肉絲等風味菜肴。
水酒:喜歡喝礦泉水、綠茶以及咖啡等飲料,有個別人來中國也喝啤酒。
果品:喜歡吃香蕉、枇杷、荔枝、西瓜、蘋果等水果,乾果愛吃腰果等。
阿爾及利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故伊斯蘭教也為國教。僅有1%的人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伊斯蘭教“齋月”在阿爾及利亞人眼裡是十分重要的。按教規規定從日出至日落的整整一天時間裡,水米是不能沾的。
阿爾及利亞雖是葡萄酒主要生產國之一,產品也暢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是,他們自己國家的商店裡卻不賣酒,家庭不飲酒,就連釀酒工人也沒嘗過酒的滋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是伊斯蘭國家,教規嚴禁教民飲酒。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下賤、骯髒,所以,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不喜歡談論政治和工業帶來的問題。
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忌諱使用豬製品。自死動物肉、血液、海參、蟹等也禁食;還不吃薑和帶腥味的食品。
獨立日:7月5日(1962年)
國慶日:11月1日(1954年)
伊斯蘭曆新年
阿武裝力量前身為民族解放軍,獨立后改稱阿爾及利亞國家人民軍。實行義務兵役制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義務兵役制規定,男性公民服役期為18個月。國防部是軍隊最高領導機構。總統任國防部長和三軍統帥。最高安全委員會負責就國家安全問題向總統提出建議。
2018年,人民軍參謀長為艾哈邁德·蓋德·薩拉赫(Ahmed Gaid Salah)中將。全國劃分為6個軍區,下設若干軍分區。裝備主要來自前蘇聯,其餘來自美、英、法、意等國。
人民軍正規部隊20.45萬人。其中陸軍12.7萬人,海軍1萬人,空軍1.4萬人。准軍事武裝(包括憲兵、國家安全部隊、共和國衛隊、鄉鎮衛隊及合法防衛組織)37.65萬人。
阿陸地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運載量佔83%,鐵路佔17%。
鐵路:集中在北部地區,總長4773公里,其中標準軌3683公里,複線345公里,電氣化鐵路386公里,窄軌1089公里。鐵路全線有200餘座車站,日客運能力約3.2萬人次。
公路:總長約10.7萬公里,是非洲密度最大的公路網。其中高速公路1566公里,國家級公路2.9萬公里,省級公路2.4萬公里,村鎮級公路5.4萬公里。
水運:共有45個港口,其中漁港31座,多功能港11座,休閑港1座,水利設施專用港2座。最大的港口是阿爾及爾港,有大小泊位37個。阿30%的貨物,70%的集裝箱通過阿爾及爾港裝載。
空運:全國有53個機場,其中29個投入商業運行,包括阿爾及爾、奧蘭、安納巴、君士坦丁等13個國際機場,每年起降飛機10萬架次。現有2家國營航空公司和6家私營航空公司,共有飛機60餘架,其中大、中型飛機30餘架。已開通20個國家的50多條國際航線。
管道運輸:國內有9條輸氣管道,總長4699公里,年輸送能力820億立方米;8條輸油管道,總長3604公里,年輸送能力6390萬噸;3條凝析油管道,總長1330公里,年輸送能力2100萬噸;2條液化石油氣管道,總長1331公里,年輸送能力986萬噸。另有3條通往歐洲的輸氣管。其中兩條名為“穿越地中海輸氣管”的管線經突尼西亞穿越地中海向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送氣,分別於1983年和1987年投入運營,全長2509公里(在阿境內549公里),總輸氣能力為240億立方米/年。另一條名為“馬格裡布-歐洲輸氣管”的管線,經摩洛哥穿越地中海通往葡萄牙和西班牙,1996年11月投入運營,全長1370公里(在阿境內530公里),輸氣能力為120億立方米/年。第三條輸氣管道“medgaz”經地中海連接西班牙,2011年正式投入運營,全長757公里,年輸氣量80億立方米。
高速建設:2020年12月20日,由中國建築承建的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公里項目通車。
阿對6-16歲少年兒童實行9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制定了教育民主化、阿爾及利亞化、阿拉伯語化、重視科學的國家發展四項原則。中、小學生教育免費,大學生享受助學金和伙食補貼。
2013年,共有中、小學校22626所,2013年有中小學生784.2萬人,教師33.1萬人。各類高等院校56所,2013年在校大學生61.5萬名,教員18544人。
主要大學有:阿爾及爾大學、胡阿里·布邁丁科技大學、君士坦丁大學等。阿文盲率為28%,約741.1萬人,其中有463.1萬名婦女。
1990年前阿新聞出版由國家壟斷,1990年頒布新的新聞法,實行有條件的新聞自由,一些政黨創立了黨報,也出現了一些獨立地方報刊。2005年,共有報社250家,記者上千人,其中日報46份(阿、法文),主要有《聖戰者報》、《人民報》、《地平線報》、《晚報》、《祖國報》和《自由報》等;主要刊物有《阿爾及利亞時事周刊》和《非洲革命》等。
阿爾及利亞新聞通訊社:官方通訊社,創建於1961年,有工作人員650名,在國內48個省設有分社,在國外設有15個分社,用阿、法、英三種文字發稿,每年發稿20萬條。
阿爾及利亞新聞社:21世紀初唯一的私營通訊社,創建於1999年1月,有記者20餘名,重點提供經濟信息。
阿爾及利亞廣播電台:國營電台,創建於1956年,前身為“戰鬥的阿爾及利亞之聲”。有4套節目。
阿爾及利亞電視台:國營電視台,創建於1962年。
阿爾及利亞實行免費醫療制度,看病只交少量掛號費,藥品自行到藥店購買,住院后費用全免。
2013年,全國有173所醫院,1238個衛生中心、493個診所、59350張病床。各類醫務人員17.7萬人。
1997年藥品自給率達33%,進口費用為3.37億美元。1998年,兒童死亡率44‰,平均預期壽命68歲(男子67.5歲,女子70.3歲),在非洲名列第五。
據阿爾及利亞國家發展與人口統計局數字,2006年阿人口貧困率不到6%。2011年起,阿政府每年劃撥3000億第納爾用作大宗消費品補貼。2012年,阿政府再次投入1.3萬億第納爾用於家庭、退休、糧、油、電等各類補貼,並將國家最低工資標準提升至1.8萬第納爾/月。2009年至2013年,阿共創造約300萬個就業崗位,2013年阿失業人數為117.5萬人,失業率從2000年的29.7%下滑至10.4%。
阿爾及利亞
至2008年止,阿爾及利亞共有7處世界遺產,如下:
名稱 | 類型 | 所在地 | |
1 | 提帕薩考古遺址 | 文化遺產 | 艾因迪夫拉省 |
2 | 阿爾及爾堡 | 文化遺產 | 阿爾及爾 |
3 | 賈米拉古羅馬遺址 | 文化遺產 | 貝賈亞省 |
4 | 貝尼哈邁德城堡 | 文化遺產 | 姆西拉省 |
5 | 蒂姆加德古羅馬遺址 | 文化遺產 | 巴特納省 |
6 | 姆扎卜山谷 | 文化遺產 | 蓋爾達耶省 |
7 | 阿傑爾高原國家公園 | 自然遺產 | 伊利奇省 |
阿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使用武力,相互尊重、互利和對話基礎上尋求廣泛合作,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反對大國強權政治和借口人權干涉別國內政,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恐怖主義;致力於馬格裡布聯盟建設和地區和平,積極參與阿拉伯事務;促進非洲團結與和平;支持歐盟-地中海合作,謀求發展與西方國家關係。截至2012年,共與17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60多個國家設立大使館,外國常駐阿使館80個。
對當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關於國際形勢:認為國際關係正處在變化和重組之中,世界和平與安全以及各國的發展仍是當前緊迫的課題。和平、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是世界穩定的根本條件。世界形勢趨向緩和,全球性衝突雖已避免,但地區衝突依然存在。阿主張多極化,反對單邊主義,主張以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基礎,建立民主、公正、平等的新型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
關於反恐:阿十餘年來深受恐怖動亂之害,對恐怖主義有切膚之痛。認為恐怖主義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不僅威脅基本人權,而且危及國家的民主基礎,應當予以堅決打擊。強調不能將恐怖主義與某一特定宗教、民族掛鉤;呼籲聯合國主持召開國際反恐會議,簽署國際反恐公約,統一界定恐怖主義,呼籲切斷恐怖活動資金來源,將支付贖金行為定罪。
關於伊朗核問題:阿承認並支持包括伊朗在內的所有核不擴散條約簽約國擁有和平利用核能技術的權利。反對在核問題上實行雙重標準。認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的達成有利於核裁軍、防止核擴散、鞏固各國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將促進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與合作。
關於巴以問題;歡迎法塔赫和哈馬斯簽署“麥加協議”,希望此協議能徹底結束巴內部紛爭,幫助巴人民實現各項民族權利,包括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強調應尊重和支持巴民族聯合政府,並儘快解除自巴立法委選舉之後對巴的制裁。阿還呼籲加緊落實“路線圖”計劃,重新啟動和平進程,以公正、持久地解決巴以問題。
關於伊拉克問題:支持伊的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主張尊重伊人民選擇自己國家政權、支配自己國家自然資源的權利,認為聯合國應在伊重建問題上發揮核心作用,在向伊派遣阿拉伯聯合部隊問題上態度謹慎。對薩達姆在宰牲節當日被處絞刑表示遺憾,呼籲伊各派恢復冷靜,避免暴力升級。
關於馬格裡布聯盟建設:認為馬盟建設符合地區的根本利益,有利於馬格裡布地區各國的反恐合作及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經濟發展。馬格裡布地區實現政治、經濟、社會一體化是該地區年輕一代的希望,任何人無權草率行事,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設置障礙。
同中國關係
中阿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兩國自1958年12月20日建交后,雙方友好合作關係不斷發展。周恩來總理(1963年、1965年)、趙紫陽總理(1982年)、李鵬委員長(2001年)、朱鎔基總理(2002年)、胡錦濤主席(2004年)等國家領導人先後訪阿;阿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外長、參謀長訪華,其中布特弗利卡總統先後於1971年、1974年(作為外長)和2000年、2006年(作為總統)四次訪華。
同法國關係
阿與法國有傳統關係,法是阿最大的債權國和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在阿具有重大利益。阿是法在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重要的能源供應國和商品出口目的地。阿在法僑民200餘萬人。
• 2004年4月,法總統希拉克訪阿。8月,布特弗利卡總統赴法參加普羅旺斯登陸60周年紀念活動。
• 2005年4月,兩國元首再次會晤,就雙邊合作及簽署阿法友好條約等問題交換看法。
• 2006年4月,法外長布拉齊訪阿。
• 2007年7月,法國總統薩科齊訪阿,著重探討兩國能源合作和“地中海聯盟”計劃,雙方簽署互免外交人員短期簽證和在阿共建大學兩項協議。
• 2008年,法總理、內政和外交部長等相繼訪阿。
• 2009年5月,阿國民議會議長齊阿里訪法。
• 2010年,法司法部長瑪麗訪阿。
• 2011年5月,阿工業、中小企業和促進投資部部長邁哈迪與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共同主持第一屆阿-法經濟夥伴關係論壇開幕式。6月,法外長朱佩訪阿。
• 2012年7月,法總統非洲事務顧問依蓮、外長法比尤斯訪阿;9月,法外交部負責法國僑民和法語國家事務的部長級代表本吉吉、外貿部長布里克訪阿;10月,法內政部長瓦爾斯訪阿,阿外交部部長級代表梅薩赫勒訪法;11月,法生產振興部長蒙特布赫、前總理、參議院副議長拉法蘭訪阿;12月,法總統奧朗德訪阿。
• 2013年3月,法國民議會議長巴爾托洛內訪阿。
同美國關係
• 1962年9月與美國建交。
• 1967年中東“六·五”戰爭爆發后宣布同美斷交。
• 1974年11月兩國復交。
• 2006年,美國防部長、聯邦調查局長、負責中東、北非事務助理國務卿、駐歐洲美軍司令以及議會、國務院等多位高官訪阿,阿能礦部長、國務部長兼外長、人民軍參謀長相繼訪美。
• 21世紀初美是阿最大的貿易夥伴,在阿油氣領域投資逾50億美元,阿1/3的原油銷往美國。阿是美糧食的主要進口國之一。
• 2004年美國宣布給予阿普通最惠國待遇。
• 2007年6月,阿美簽署民用核能合作協議。
• 2010年4月,阿外長梅德西代表布特弗利卡總統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核安全峰會,並會見了美國務卿希拉里。
• 2011年,美多位助理國務卿訪阿,阿外長梅德西訪美。
• 2012年1月,阿外長梅德西赴美出席77國集團主席國交接儀式期間赴華盛頓訪問。2月,美國務卿柯林頓訪阿。4月、9月,美軍非洲司令部總司令卡特兩度訪阿;10月,首輪阿美戰略對話在華盛頓舉行,美國務卿柯林頓年內再度訪阿。
• 2013年6月,美國政治事務助理國務卿希爾曼訪阿。
同俄羅斯關係
• 1962年7月阿獨立后與前蘇聯建交,雙邊關係十分密切。阿大部分武器裝備來自前蘇聯,但兩國貿易處於較低水平。
• 1991年12月,阿承認俄羅斯聯邦和獨聯體。2001年布特弗利卡總統訪俄,兩國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協定並發表聯合聲明。
• 2005年3月,俄總統特使、聯邦安全委員會秘書伊萬諾訪阿;9月,阿國務部長貝勒卡迪姆訪俄。10月,兩國首屆經貿混委會在俄召開。
• 2006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阿,雙方簽署了免債換軍購協議。
• 2008年2月,布特弗利卡總統訪俄,雙方簽署航空合作協議及俄公司承建阿鐵路合同。
• 2010年10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訪阿。
• 2011年3月,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阿。
• 2012年3月,俄總統特使、外交部負責中東事務的副部長米哈伊爾訪阿;11月,阿外交部部長級代表梅薩赫勒訪俄。2013年2月,俄外長拉夫羅夫訪阿並進行兩國定期政治對話;4月,俄能源部長諾瓦克訪阿;6月,阿外長梅德西訪俄。
同摩洛哥關係
• 1963年阿摩曾因邊界爭端發生武裝衝突。
• 1976年阿承認“西撒國”后,摩宣布與阿斷交。
• 1988年兩國復交。布特弗利卡當選總統后,摩國王哈桑二世致電祝賀。哈病逝后,布赴摩參加葬禮,並與新任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建立聯繫。
• 2003年,兩國元首在聯大期間舉行單獨會談。
• 2004年7月,摩宣布免除阿公民赴摩簽證。
• 2005年3月,摩國王赴阿出席阿盟首腦會議並與布特弗利卡總統舉行會晤;同月,阿宣布免除摩公民赴阿簽證。
• 2007年3月,布特弗利卡總統致電摩國王祝賀國王女兒誕生;11月,摩國王致信布,對阿首都發生爆炸造成人員傷亡表示慰問。
• 2011年3月,阿水資源部長塞拉勒訪摩。同月,摩能源、環境與水利部部長本·哈德拉訪阿。
• 2012年1月,摩新任外交與合作大臣歐斯曼尼訪阿,成為自2004年以來首位訪阿的摩外交大臣。3月,摩政府發言人、新聞大臣卡勒菲訪阿;4月,阿高教科研部長哈拉烏比亞訪摩,摩國民教育大臣烏阿法訪阿。
• 2013年10月,摩方為抗議阿在西撒問題上的相關表態,一度召回摩駐阿大使,兩國關係有所緊張。
• 2021年8月,阿爾及利亞外長拉馬姆拉當地時間24日在由國家電視台直播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由於摩洛哥長期以來不斷採取敵對阿爾及利亞的行為,阿爾及利亞決定從即日起斷絕與摩洛哥的外交關係。
同利比亞關係
阿利關係曾因利與摩洛哥結盟而一度冷淡。
• 2010年1月,利總人委秘書(總理)巴格達迪訪阿,會見布特弗利卡總統,並與阿總理烏葉海亞共同主持兩國第六屆合作委員會會議。
• 2011年2月,利局勢陷入動蕩,阿撤回了在利僑民,但以“人道理由”接受利前領導人卡扎菲的妻子、女兒和兩個兒子入境。阿外長梅德西多次會見利“國家過渡委員會”執行局前主席吉卜里勒,並與利“過渡委”正式建立關係。
• 2012年3月,阿外長梅德西訪利,利內政部長阿卜杜阿里訪阿;4月,利“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訪阿;12月,利臨時政府總理扎伊丹訪阿。
• 2013年1月,阿總理塞拉勒赴利出席阿、利、突三國邊境安全會議;4月和8月,利比亞總理扎伊丹兩度訪阿。
同突尼西亞關係
阿與突尼西亞於1983年3月簽署“友好和睦條約”。兩國關係友好,經濟合作發展較快。
• 2011年,突局勢劇變后,阿表示尊重突人民的選擇,3月突民族團結政府艾塞卜西訪阿,阿向突提供1億美元的財政援助,4月突尼西亞代總統邁巴扎致信布特弗利卡總統,感謝阿爾及利亞對突尼西亞的一貫支持並對兩國同甘共苦、團結互助的友好關係給予充分肯定。
• 2012年2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訪阿;4月,突外交部負責阿拉伯和非洲事務的國務秘書特里基訪阿;9月,突總統特使、總統顧問、發言人蒙塞爾訪阿;10月,突旅遊部長菲克法克訪阿;11月,阿外長梅德西訪突;12月,突總理賈巴利訪阿,阿內政部長卡卜利亞訪突。
• 2013年4月,突總理拉哈耶德訪阿;5月,突制憲議會議長加法爾訪阿;8月,突外長賈蘭迪訪阿;9月,突復興運動主席格努希和突前總理埃塞卜西先後訪阿,布特弗利卡總統予以會見。
同茅利塔尼亞關係
兩國致力發展睦鄰友好關係,簽有漁業合作協議。
• 2009年8月,阿民族院議長本薩拉赫赴毛出席當選總統阿齊茲就職典禮。
• 2011年,毛總統阿齊茲、外交與合作部長哈馬迪相繼訪阿。
• 2012年7月,毛外長哈馬迪訪阿;10月,阿外交部部長級代表梅薩赫勒訪毛。
• 2013年3月,阿總理塞拉勒訪毛。
2020年4月3日晚間,阿爾及利亞空軍2架伊爾76重型運輸機從俄羅斯喀山機場起飛,4日03:39和04:00先後降落浦東機場。2架包機將裝載包括口罩在內的大量防疫物資,計劃於5日下午相繼返回喀山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