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西張家莊村的結果 展開

西張家莊村

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陽泉曲鎮下轄村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區西27.5公里,全村110戶,634人,17土地總面積45.2畝。原以姓氏得名為張家莊,1981年改名為西張家莊。因位於禪房頭之南,故又被稱為禪房尾,西張家莊與禪房頭村並稱禪房村。

主要農產品:菊苣,蕃茄,油桃 村內資源:鎂鹽,海蘭寶石,白雲母,硫鐵礦等,藍銅礦 村裡單位:西張家莊村糧站,西張家莊村中學,西張家莊村村委會村委會

基本情況


孝義縣陽泉曲鎮有這樣兩個村莊,一個叫張家莊,一個叫馬庄。按照一般的習慣,這些古老的山莊,其名兒都是按莊子里所居住的多數人的姓氏而取。可是這兩個村莊則與眾不同。張家莊里居住的人,他們並不是姓張而是姓馬;那麼馬莊裡的人呢?則都是姓張不姓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說起來還有段美麗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馬庄住著一家姓馬的人家。張家莊住著姓張的一家人。兩庄只相隔一座小山,生活過得十分自在。在馬庄對面有座山,山的西邊,有一條名叫園子溝的小小山溝,溝里有一條甘甜的清泉水。這股泉水,一年四季長流不息,悠悠清清,是馬庄當時唯一可以食用的水源。人們長年累月,一擔擔一桶桶的挑水來應付日常吃用,過著自耕自食,自在安樂的日子。
可誰知怪事出現了。一天,馬家的一個人去挑水,直到天黑也沒見回來,到處尋找也不見人的影子,只是在泉水邊看到挑水的傢具亂扔著。人到哪裡去了?誰也猜不透這個謎。時隔不久,類似的事又發生了。這一來,馬庄的人都是成天提心弔膽,取水時集幫成伙,再不敢一個人出動了。
有一次,幾個人有說有笑的來到泉水邊,忽聽得呼嘯作響,好似狂風由遠而來。他們抬頭看,不見樹枝搖擺;看地上,也不見風吹草動。這響聲是哪裡來的呢?他們都不約而同的相互看看,感到實在有些恐怖。突然,他們發現不遠處有一長溜草在不停地來回晃動,而且很快朝人們這兒移動著。定睛細看時,人們 都“啊!”地驚叫起來,個個嚇得魂不附體了。原來是一條幾十丈長,比水桶還粗的大蛇。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有一個人機靈的叫了一聲:“快跑吧!”其他人才從驚恐中清醒過來,不顧一切的跑回來。這樣一來,馬家不管是誰,再也不敢出去挑水了。整個莊裡的人,因吃不上水,生活也成了問題。
這件異事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各個鄰庄。一山之隔的張家莊住著姓張的一戶小爐匠,有一手補銀鑄銅的好手藝,並樂於助人。他聽到馬庄出了此事,決心要替馬家除掉害蟲。這一天,他來到馬庄,同馬家族長一起商量打蛇的事。各自寒暄幾句就話入正題。
“馬庄發生了這樣不幸的事,我很難過,也想幫你們除此害蟲。”
“多謝張師傅出手相助,不知道張師傅計劃怎麼行事?”
“馬兄,我以前有點對付蛇的經驗,再加上我還有這麼一點點手藝,所以想試試看。”
“需要多少幫手?”
“不需要你們出手了,不過為了安全也為了方便,我想咱們兩家先換過來居住。這樣省的我每天來回跑,又不耽誤時間。而且這樣,我家裡的人也能給我搭把手,幫個忙。等除掉這害蟲,我們在各回各庄,您看行不行?”
“張兄,這當然可以!您為我們兩肋插刀,生死度外,我馬某還能說啥?就是感激還來不及呢!”
馬家象卸了千斤重擔,攜兒帶女的一大家搬到了張家莊。張家也住進了馬庄。小爐匠除吃飯休息外,在馬家人所說的出事地點,找了個既隱蔽,又距泉水近的大石頂上,居高臨下的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動靜。
經過幾天的觀察,發現這條大蛇住在山的背後,每天翻過山來到泉水旁喝兩次水。第一次是太陽出山有丈五高左右,第二次是午飯後不久。每次喝完后又從原路返回山後,那麼,以前失蹤的人肯定是在這時候遇到蛇來不及躲逃,,被這傢伙殘忍的吞掉了。他掌握了蛇的活動規律后,便很快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來。
回到家裡,他燒起了精小的鐵匠爐。爐火通紅,映紅了他滿是汗水的堅毅的臉膛,錘聲有節奏的叮噹不斷。經過他好幾天的精心鍛造,很多精巧而又鋒利的小刀很快造成了。
在消滅大蛇這一天,四鄰五村的人都聞訊趕來了。只見他背著準備好的東西,邁著穩健的步子,胸有成竹地向園子溝走去。他走到泉水邊,把小刀都刃朝上,從泉水邊開始,小心翼翼地一把一把地都釘在蛇常走的路中央。遠處看熱鬧的人們都鴉雀無聲,緊張而恐懼的心也隨著他五尺、一丈、一丈五……一直延伸的距離往上提、往緊縮。人們心裡暗暗的為他祈禱,保佑他除害成功。一會兒,他把小刀合理布置完后就迅速離開了。
時隔一袋煙功夫,突然一聲巨響,猶如當空一聲霹靂。只見大蛇象離了弦的箭一樣,飛速向前竄來。柱子般的大尾巴或伸或曲,或立或卧,砸樹掃地。瞬時,塵土飛揚,草葉翻卷把小溝里搞的烏煙瘴氣。又過了很久,聲音漸漸平息。人們懷著畏懼的心情一同來到泉水邊去看蛇。嗬!好大的一條蛇,只見大蛇張著兇惡的大嘴,肚子被刀割得裂開一道長縫,五臟都掉在了外邊,鮮血不斷地往外邊流淌,染紅了地上的泥土。據說,直到現在哪裡的泥土還是又紅又粘。
大蛇被消滅了,張家請馬家搬回原庄去住,可是馬師傅說,再住一段時間觀察觀察。這樣一拖,兩家人都住習慣了,大家誰也不肯搬回去。所以直到今天,這兩個村莊仍是馬家住著張家的人家,張家莊住著姓馬的人家。(張仁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