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鎮

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

姜寨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乃是姜子牙的故鄉,位於臨泉縣西南部,距臨泉縣城35公里,東與瓦店鎮毗徠鄰,西與廟岔鎮交界,北依流鞍河與龐營鄉相望,古老的流鞍河、沿河流經境內,臨廟路、鮦姜路橫貫全境。全境國土面積56.7平方千米,轄28個村民委員會,94個自然村,72232人(2017)。

歷史沿革


姜寨舊名“強寨”。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討賊至此,遇到頑強抵抗,故名“強寨”。據考西周開國功臣姜尚(字子牙,又稱太公望)其先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封於新蔡(今河南新蔡)為古侯國,姜寨為古呂屬地,呂侯之後姜子牙生於此,故名姜寨。
《汝寧府志》載:“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后,故有姜寨,今屬潁州”。姜寨集北有古冢一處,相傳為姜子牙先祖墓,曾出土銅境、銅劍,見風即碎。姜寨南頭涎河北岸有高台,傳說是姜子牙的釣魚台。姜寨集築圍建寨時,因是姜尚故里,故取名姜寨。
姜寨境內有古樹三棵,其中姜寨集上兩棵古槐,樹齡均在500年以上。1976年3月在姜寨中學出土明代女屍一具,屍體保存完好曾在各大城市展出,現與隨藏品同藏於縣博物館。

地理環境


姜寨地屬黃淮平原,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宜於農耕。

行政區劃


轄28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

經濟


綜述

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13338萬元,農業總產值7494萬元,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56元。
到2010年擬建成中心標準鎮一座,發展一般集鎮(楊寨)一個,中心村六個。農村人口向集鎮和中心村集中,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通過增育支標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保證居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預計屆時全鎮人口6.5萬人以上集鎮人口1.5萬人以上,鄉村人口集鎮化率達23%,工農業生產總值6.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以上,集鎮人口平均可支配消費6000元以上,電力增長50千伏安,電信增加5000門裝機容量。
姜寨鎮
姜寨鎮
集鎮逐步形成經濟繁榮,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凝聚力強、輻射面廣的現代化標準集鎮。
鄉村結合各自特點發展特色經濟,逐步形成專業化、區域化、市場化,成為集鎮向廣大農村延伸的一個階梯,成為發展集體產業的一個載體。

農業

農業主糧為小麥。經濟作物有大豆、紅芋、芝麻。養殖業有牛、馬羊、豬、兔及家禽等。特產有羊肉,其肉鮮美,無膻味。

企業

鄉鎮企業有糧油加工、複合肥、無紡氈毯、肉類加工山羊皮革等。

社會


教育事業

全鎮徠現有中學4所,小學24所,幼兒園4所,其中集鎮上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460人,中學入學率90%,小學2所,在校學生1853人,小學入學率98%,幼兒園2所,在園兒童256人,兒童入園率95%。

醫療事業

集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常設病床10張。

電信通訊

姜寨變電所電力等級為35千伏,保證率100%。
姜寨電信支局,程式控制交換機容量為6000門,全鎮5000門左右,其中集鎮電話用戶普及率99%。

基礎建設

在姜寨鎮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的《姜寨鎮集鎮建設總體規劃》明確指出:走規劃啟動、改革驅動、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加快經濟投入,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加快小集鎮建設,相對集中鄉鎮企業,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農村集鎮化水平,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素質,改頭號農民生質量,以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加快由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邁進的步伐,加快農村富裕型小康設進程。

鄉鎮發展

姜寨1948年建區,解放后隨機構變換更迭先後改稱鎮、公社、鄉。1992年3月撤區並鄉,由原隸屬於姜寨區的姜寨鄉、楊寨鄉、高城鄉合併組建成姜寨鎮。鎮政府駐姜寨集。
姜寨集是本縣西部較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以芝麻、煙葉交易為盛,農曆單日逢集,居民72232人(2017)。

獲得榮譽


2021年5月8日,被安徽省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命名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遊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