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成立於1958年,是中國華南地區唯一的土壤學專業研究獨立法人機構。

研究所主要工作是針對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影響人類健康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開展土壤退化與資源可持續利用、養分循環及其環境生態效應、重(類)金屬循環與污染控制的重大應用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

據2019年4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67人,設有4個職能部門、6個研究中心、7個支撐部門,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等近10項。

正文


歷史沿革


1958年12月,中國科學院廣州土壤研究所成立。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1960年底,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與武漢分院合併為中南分院,廣州土壤研究所更名為中南土壤研究室,所隸屬於中南分院。
1963年2月,中南土壤研究室遷至廣州飛鵝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土壤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上被迫停止。
1978年,恢復中南土壤研究室,后改名為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1980年,所址遷至廣汕公路旁的馬路崗。
1996年,改名為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2016年,更名為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實驗室
實驗室
據2019年4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67 人,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8人;正高18人、副高26人;博士42人、碩士57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0人。
其中國家級人才4人,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與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各1人,國家“人才計劃”青年項目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級人才11人次,包括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廣東特支計劃獲得者6人。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李芳柏。
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劉承帥。
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孫蔚旻。
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於煥雲。

科研平台

新實驗樓
新實驗樓
據2019年4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建有廣東省農業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環境科學與技術公共實驗室、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單位)、廣東省土壤污染修復與裝備工程中心、廣東省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中心、韶關農田重點污染修復定位試驗站、廣東省土壤種質資源庫、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等創新平台。研究所是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環境資源與生態保育學會的依託單位,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C)執行機構。
研究中心:土壤與土地資源研究中心、污染控制與修復研究中心、水土保持與非點源污染研究中心、區域景觀與土壤生態研究中心、紅壤生物地球化學研究中心、土壤固碳技術研究中心。
支撐部門:土壤修復技術與裝備工程中心、污泥處理處置工程中心、水土保持生態工程中心、土壤資源環境信息中心、土地資源與信息工程中心、分析測試中心、諮詢服務中心。

科研資源

截至2018年7月,研究所建有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由主體大樓與模擬降雨實驗大廳組成,館藏有廣東各類土壤標本3000餘件,其中大型土壤剖面標本100餘件,成土礦物、岩石、母質、土壤生物等一批標本。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9年4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四),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2項第一)、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第一)、廣東省專利金獎1項(第一);近5年發表SCI論文394篇,其中國際學科排名前10%的論文75篇;主持“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優青、國家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重點、國家863項目和國家支撐共15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佔實驗室總經費的40%以上。
主要獲獎成果(2013年-2017年)
成果名稱獲獎情況獲獎時間備註
國家級獎勵
一種可抑制水稻吸收重金屬的稀土複合硅溶膠中國專利優秀獎2016
省部級獎勵
紅壤區農田鎘/砷污染控制關鍵技術與新產品創製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
發明專利“一種可抑制水稻吸收重金屬的稀土複合硅溶膠”廣東省專利金獎2016
董塘鎮凡口鉛鋅礦周邊地區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與評估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16參加
熱區農田長殘留農藥降解微生物資源發掘及其降級機理海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參加
發明專利“污泥堆肥生產有機肥的方法”廣東省專利優秀獎2015
紡織印染工業園區“三廢”綜合治理技術及應用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5參加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研究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4參加
南方典型河口生境演化特徵與污染防控技術及應用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13參加 

學術刊物

生態環境學報
生態環境學報
《生態環境學報》是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的正式學術期刊,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674-5906;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44-1661/X。
期刊是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2017年各版)、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期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期刊。
期刊曾榮獲廣東省優秀期刊稱號、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人才培養


研究所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招收研究生或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
截至2018年,研究所有碩士研究生導師14名,博士研究生導師4名;在讀研究生52名,其中博士生14名。據2019年4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自2005年後累計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17名,博士研究生47名。2007年畢業的劉承帥博士獲2016年度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08年畢業的劉同旭博士獲得2016年國家優秀青年基金,2009年度畢業的陶亮博士和李曉敏博士獲得2016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
2011年,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開始通過廣東省科學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直接獨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接受廣東省科學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統一管理,下設廣東省科學院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博士後學術委員會、博士后管理辦公室及所級博士后管理辦公室(設在研究所業務辦) 。

文化傳統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研究所所徽主要由內外兩個圓構成。
內圓由黃色的一撇一捺分割為三個部分,三個部分的主色調分別為紅色、綠色、藍色,分別代表著紅壤、藍天和植被,象徵著研究所以紅壤為對象,土壤學為核心,為紅壤區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的發展目標。
外圓主要包括研究所的中英文名全稱,內圓中紅色區域下方的1958為研究所的創建時間。

現任領導


所長:李芳柏
黨委書記:曾曉舵
副所長、紀委書記:程炯
副所長、黨委委員:劉承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