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瑞加拉鯪
鯉形目鯉科動物
麥瑞加拉鯪,俗稱麥鯪。鯉形目鯉科䰾亞科印度四大養殖魚類之一,1982年從印度引入我國。
麥瑞加拉鯪 |
麥瑞加拉鯪
麥鯪底棲魚類,喜,善跳躍,靠近岸覓食。,適強,論庫、湖泊、池塘、江河,耐低氧抗病較強,抗寒顯著土鯪,溫降℃,仍。麥鯪速土鯪,繁殖魚苗,達。麥鯪屬雜食魚類,食範圍寬廣,攝食浮游植物、高等植物、有機碎屑以及麥麩、玉米粉、花生麩等。
麥瑞鯪-征
身體左右對稱,流線型,體高差不多相當於頭長;圓鱗,頭無鱗;吻鈍,常有孔;嘴闊,橫開;上唇一體,下唇不連續,下唇非常不明顯;單對短吻須;三排咽齒,齒式5.4.2/2.4.5;下頜有一小型聯合后結節;背鰭起始處距頭部比尾部更近;背鰭與體高同高,12至13根分支鰭條;最後一根非分枝鰭條非骨質、非鋸齒狀;胸鰭比頭短;尾鰭深分叉;臀鰭未擴展至尾鰭;側線有40-45片鱗;側面側線與腹鰭基部之間的橫向鱗列為6-7/5½-6列;背部通常為深灰色,腹部銀色;背鰭灰色;胸、腹、臀鰭尖端為桔黃色(尤其是繁殖季節當中)。
麥瑞加拉鯪-養殖技術
剛孵化的魚苗通常在水面或接近水面的區域活動,而大些的魚苗和幼魚則傾向於轉移到深水中活動。成魚屬底棲魚類。該魚營腐生,狹食。它的主要食物是碎片和腐敗植物,其餘的食物則由浮游生物構成。
麥瑞加拉鯪魚看來是廣溫性的品種,最低能夠耐受14ºC。養殖條件下,該品種第一年常可增重600-700g,具體取決於養殖密度和管理條件。在印度的三種主要鯉科魚當中,麥瑞加拉的生長速度通常比卡特拉魚(catla)和南亞野鯪(rohu)要慢。養育階段通常局限於最長兩年之內,因為兩年之後生長速度就會下降。然而,據報麥瑞加拉在天然水系中最長可存活12年。
人工養殖情況下兩年達到性成熟。由於麥瑞加拉鯪魚需要河流環境才能繁殖,因此無法在池塘中自然繁殖。然而,通過垂體激素以及合成激素誘導等方法,也可以在孵化場進行人工繁殖。
麥瑞加拉的繁殖能力非常強。繁殖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繼續加強,通常每公斤體重可產卵100,000-150,000枚。產卵季節取決於西南部梅雨季節的起始以及持續時間,在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國梅雨季節通常為5至9月。麥瑞加拉鯪魚通常在24-31ºC的環境下開始繁殖。
麥瑞加拉鯪-生產周期
麥瑞加拉鯪魚的生產周期
生產系統
在主要生產國印度和孟加拉,麥瑞加拉主要是用於池塘鯉科魚混養系統。寮國、泰國、越南、巴基斯坦、緬甸和尼泊爾等國甚至將這種與作為鯉科魚混養系統的主要魚種。麥瑞加拉鯪魚通常與另外兩種印度鯉科魚卡特拉魚(Catla)和亞洲野鯪(rohu,Labeorohita)一起混養。也可飼養在更複雜的鯉科魚混養系統中,這種系統中包括印度的三種鯉科魚,加上中國的兩種鯉科魚-白鰱(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和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a),再加上鯉魚(Cyprinuscarpio)。作為底棲魚類,在三品種混養系統中麥瑞加拉通常佔20-30%的比例,在六品種混養系統中通常佔15-20%的比例。在印度,大約有900,000-1,000,000公頃的池塘或大塘(面積大於池塘但小於10公頃的水體)用於養殖鯉科魚,這些魚場歸私人或集體所有。然而在孟加拉,鯉科魚養殖大部分還是在小規模的傳統池塘中進行,其中半集約化養殖僅佔16%。
魚苗供應
如今在所有生產國,幾乎全部魚苗都是在孵化場經人工繁殖大規模生產的,儘管在有些小地方也有從河裡打撈的魚苗供應。由於麥瑞加拉在空間受限的水體中不會繁殖,因此需要注射垂體提取物,或採用提純的三文魚促性腺激素和多巴胺拮抗劑經配方合成的商業性合成激素,例如Ovaprim、Ovatide和Wova-FH等排卵劑,來誘導排卵。採用垂體提取物的情況下,先給雌魚注射2-3mg/kg體重作為刺激劑量,6小時之後再注射5-8mg/kg體重來刺激排卵;在雌魚第二次注射的同時,用2-3mg/kg的劑量給雄魚進行一次注射。如果採用合成配方,則同時給雌魚注射0.4-0.5ml/kg體重,給雄魚注射0.2-0.3mg/kg體重。魚卵產量大約為100,000至150,000枚/kg。最常用的孵化系統是中國產的循環孵化器。在這種系統當中,親魚密度3-5kg/m3,雌雄體重比例1:1(條數比例1:2)。6-8小時之後收穫受精卵,轉移到孵化池,最佳密度700000-800000/m3。水流連續循環,魚卵在其中保存72小時,這段時間胚胎會發育稱初孵魚苗,體長6mm。
保育階段
三日齡開始將魚苗放入保育系統中養育,直到體長達到20-25mm。這個過程通常採用0.02-0.1ha的魚坑,不過也有地方用磚或混凝土砌的水池。魚坑放養密度一般為300-1000萬/ha,磚、混水池為1000-2000萬/ha。儘管保育階段提倡單種養殖,但也有魚場把麥瑞加拉和另外兩種印度主要鯉科魚一起保育。這種情況下,麥瑞加拉的生長速度和存活率會高於另外兩種鯉科魚。其它管理措施包括施用有機糞肥和其它肥料,並提供米糠和油餅(重量比1:1)作為補充飼料。存活率一般在30-50%之間。保育塘放魚之前需要進行準備,包括控制掠食魚類、雜草魚和害蟲。魚場常常忽略這個步驟,造成魚苗產量低下。另外一個限制因素是沒有可供選擇的商業性飼料,這樣魚場就不得不採用傳統的米糠-油餅飼料。
幼魚生產
魚苗從保育系統出來之後繼續養到幼魚尺寸(80-100mm;5-10g)。這個過程一般採用0.05至0.2ha的魚坑。雖然育苗階段提倡單養,但幼苗生產階段麥瑞加拉是和其它鯉科魚混養得,佔30%的比例,混養總密度大約200,000至300,000/ha。飼餵與施肥策略與育苗階段類似,但用量視放養密度和魚的生產性能而定。幼苗生產階段總存活率在60-70%之間;總體上,麥瑞加拉的存活率要高於卡特拉和亞洲野鯪。本階段2-3個月,之後轉入育成生產系統。
育成技術
麥瑞加拉多種混養系統僅限於採用魚坑,常規管理措施包括,用化學藥劑控制掠食魚類、雜草魚;總放養密度4,000-10,000尾/ha;用牛糞、雞糞之類有機糞肥或無機肥肥塘;用米糠/麥麩與油餅混合作為補充飼料;魚群健康監控,以及環境管理。育成期通常為一年,此期間麥瑞加拉可長到600-700g。總產量一般3-5噸/ha/年,其中麥瑞加拉佔20-25%。
麥瑞加拉養殖方面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缺乏適宜尺寸、數量足夠的幼魚,這樣魚場就不得不用魚苗來育成。商業性飼料和飼料原料的價格高,魚場常常不能達到合適的飼餵水平,因此限制了產量。
麥瑞加拉還是鯉科魚污水養殖系統的重要魚種,僅在印度WestBengal這種系統的養殖面積就高達4000ha。這種養殖系統採用多種混養,混合收穫,成魚大於300g,魚塘供水主要採用初步處理的污水。即便在不提供補飼的情況下,這種系統的產量也能達到2-3噸/ha/年。加上補飼,產量可超過4-5噸/ha/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