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華料理的結果 展開

中華料理

中華料理

料理,在漢語中的本意是處理、整理。中華料理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

基本概念


漢語的意思

中華料理
中華料理
整理,處理,收拾

日語的意思

在日語中是菜肴的意思。

介紹


菜肴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
初到異鄉孤獨而漂泊。走在大街上每當看見懸掛的漢字招牌“中華料理”就倍感親切。好幾次看見店門口有人出來打掃都有想上去跟他說中國話的衝動。等到親自去品嘗后才清楚原來這些所謂的中華料理是徹頭徹尾的冒牌貨。而且在全漢城數不清的中華料理店中,除了華僑開的以外相當多的是地道的韓國人開的。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味道都一樣。
中華料理
中華料理
在這些中華料理里,炸醬麵是最受韓國人歡迎的,韓國人對它的喜愛程度幾乎僅次於泡菜了。尤其是男士對於炸醬麵沒有不喜歡的。說起這炸醬麵,味道實在不敢恭維,中國人若食之大概頂多把它當成一個充饑的玩藝兒。做法是將醬,肉末,洋蔥,土豆和洋白菜炒一炒然後加澱粉水攪成一鍋糊糊,將煮好的麵條盛在大碗中,最後把這黑黑的糊糊盛一勺在麵條上就完成了。首先是色澤太深勾不起食慾,其次完全體現不出炸醬的感覺。整個製作過程倒像是印度的咖喱飯。在中國,一提到炸醬麵就讓人想起窩頭和困難的時代。小時常聽外婆說“沒得吃的時候天天就吃炸醬麵”.炸醬麵成了困難時代的象徵,我們這些新時代的人就沒機會品嘗過。一直到一次為了教育我們,家裡專門做了一次“憶苦思甜飯”我有機會品嘗到了外婆親自做的炸醬麵。那時簡直覺得美味致極。肉末炸醬鮮美無比,再撒些碎碎的黃瓜絲,讓人意猶未盡。不過想來若是天天吃,日日吃,必定是要痛恨的,“憶苦”也就在所難免了。言歸正傳,韓國中華料理還有一種頗受歡迎的食品:姜波(音譯),意譯應該是魷魚湯麵,因為實在是一道與中國食品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所以用音譯是為了避免與中國食品混淆。湯是用辣椒面,魷魚,洋蔥等匯成的,把煮好的麵條盛在湯里就成了。這是一道標準的韓國籍的東西,卻只在中華料理才有售,有點好笑。不過這些大大小小的中華料理若是菜譜上沒有幾個正宗的中國菜名(諸如:糖醋裡脊麻婆豆腐之類)那可就不能叫“中華料理”了。至於味道嘛,或許是為了迎合韓國人的口味,很多菜加上芝麻油,洋蔥跟蔥一樣使。洋蔥本是好東西,但因為本身味兒重,容易搶味兒。所有的炒菜都放洋蔥,所有的菜都一個味兒。不過居然一次碰上一個韓國人跟我說:“中華料理怎麼就沒有不放洋蔥的菜,中國人那麼喜歡洋蔥乾脆改叫‘洋蔥國’吧!哈哈…”我真是哭笑不得。就在幾天前我剛好跟朋友打電話聊天時說道洋蔥問題,朋友說:”韓國應該改叫”洋蔥國”,什麼都離不開洋蔥!”
韓國的中華料理店
韓國的中華料理店
後來我想也許高檔的餐廳或許會正宗一點吧?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我們找了家很大的餐廳。兩層樓,有停車場,裡面的服務小姐全穿著紅旗袍。不過很快就失望了,入座上茶后服務小姐就端來了泡菜!吃的過程蠻有意思,盤子很大,約是國內的一倍。而且要等大家幾乎快吃完時才會上第二道菜。因為菜的味道實在讓人失望,所以我們就努力的吃,為了迎來下一道菜。是不是真的只有到大飯店裡的中國餐廳才能吃到完全正宗的!我簡直失望了!先生到開口了:“正宗的自己做不就成了嗎?”是啊,怎麼就沒想到自己動手呢?今年元旦我們就在家,我在廚房裡忙了3個小時,專門做了些特別的,費時的。雖然我的烹調水平一般,但起碼正宗啊!先生吃得很香,還不住的說:“喜歡,喜歡……”
想來在韓國中國菜叫“中華料理”,也不無道理。在中國誰把菜叫“料理”呀?既然不是中國的,又跟中國有點沾親帶故,那就叫“中華料理”吧!
日本的中華料理店
日本的中華料理店
每個人都知道中華料理的傳統都有些特別的東西,而且我們很多人確實喜歡中華料理,去中國餐館的次數也多於其他像墨西哥和印度餐館之類的。為什麼我們這麼熱衷於這個民族的菜肴並且常常盼望著去中國吃中國菜呢?

含義

對於我們來說,中華料理是什麼呢?在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說是將不同的基本原材料巧妙地混合在一起。這些原料並不是在世界上每個地方都一樣的。也正因所使用的原材料的效果不一樣,中華料理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地方特色。顯然,只有原材料是不足以形成這種特色的,但是他們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特點

其中一個關於原材料獨特組成的重點就是它們在歷史中的變化。當牽涉到食物的時候,中國人民是不會從民族主義這方面去抵制進口的。事實上,有史以來,外國食物就已經被人們所接受的了。小麥,綿羊和山羊可能是在史前就被人們從西亞引入進來,很多水果和蔬菜是在漢朝和唐朝的時候從中亞引入的,而花生和紅薯則是在明朝從沿海貿易商那裡引入進來的。這些全都變成了中華料理的組成成分。與此同時,在某種程度上,牛奶和乳製品還沒有在中國菜肴中佔有突出的地位。
在中華文化中,將原材料變為可入口的菜肴的整個烹調過程都會涉及到,高度區別於其他主要民族的飲食傳統相關變數的綜合體。在這個綜合體的最基本是“飯”(穀物和其他澱粉類食物),還有“菜”(蔬菜肉類食品)之間的分類。要做到膳食平衡,一定要有合適數量“飯”和“菜”,而且在準備原料的時候都要按著這兩個方向走。穀物類可以整個都拿來助力或者磨成麵粉,組成膳食其中一部分的“飯”也可以有多種形式:飯(就是狹義所指“米飯”),饅頭,小米麵包,或者玉米粉麵包,餅,還有麵條。蔬菜和肉類通常都會被切碎然後通過多種方法加入到不同的菜肴中從而組成膳食的另一部分“菜”。即使在每頓飯中的主食部份和菜肴部份表面上看來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好像“雲吞”那樣,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放在一起而並沒有相互混合,而且每一樣食物都是保留了它的主要部份和自身的特徵。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有很多種類的中華料理。然而,最受歡迎的也莫過於北京烤鴨,上海面,四川酸辣湯,還有廣東餃子。
中華料理和西方料理有著好幾個基本區別,比如說,中華料理在一頓飯裡面是有好幾樣菜的,而且他們都是多樣化的,精細複雜的,營養均衡的,健康的和好吃的。
中國社會各層的人都喜歡吃好的食物,因此烹飪已經發展為一門非常精細複雜的藝術。或者,就正如孔夫子所說的那樣“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