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鄉村

蕭軍創作的長篇小說

徠《八月的鄉村》是現代作家蕭軍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35年。

作品圍繞描寫“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愛國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展現了東北人民不甘當亡國奴,誓死保衛家鄉,爭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小說題材和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新文學中最早地、直接地正面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武裝反帝題材的小說之一;也是最早地、直接地反映“九一八”事變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文學作品之一;更是最早地、直接地記錄了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領導下東北抗聯的前身——初創時期的盤石游擊隊成長、壯大的史詩。

內容簡介


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經歷、不同思想素質、不同覺悟水平的抗日戰士形象,其中有以司令員陳柱、隊長鐵鷹為代表的一批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還有在革命鬥爭中迅速成長起來的農民出身的戰士陳三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出身的肖明、朝鮮族女戰士安娜,還有在敵人的凌辱下終於覺悟而參加革命隊伍的李七嫂等等。這些人物形象,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作者營造的革命鬥爭的大舞台上,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獨特的思想發展過程、獨特的性格特徵,都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

創作背景


“九·一八”事變以後,東三省逐漸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任意妄為,經濟上大肆建掠奪,欺壓百姓,文化上則施行專制,剝奪作家的言說自由,大力叫囂滿洲文化。面對國家危亡,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從文化上消滅整個中華民族的時候,中國作家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雖然處在極其不自由的言說環境當中,很大一部分作家仍堅持民族立場,不向偽滿洲政府妥協。1933年春夏之際,蕭軍和磐石游擊隊的傅天飛相見和長談,當時磐石游擊隊在楊靖宇領導下鬥爭取得重大勝利。作者受磐石游擊隊英雄事迹的鼓舞。
1934年春季間,根據磐石游擊隊提供的真實材料,加上藝術上的虛構以及蕭軍個人在從事文學事業前的軍隊生活體驗開始創作小說《八月的鄉村》,直到1934年10月22日初稿完成,共14章。
1935年8月,《八月的鄉村》被列為“奴隸叢書”之一,經上海奴隸社初版,由容光書局發行。其封面由魯迅請人設計。

人物介紹


陳柱
中華人民革命軍第九支隊司令。他領導一支從敵人陣營中拉出來的僅有七人的小分隊向王家堡飛速進發,準備與那裡的革命軍會師。隨著鬥爭的深入,他帶領的部隊出現組織紀律性差、自由渙散的現象。陳柱司令意識到如果“沒有鐵一般的紀律是不能和我們底敵人鬥爭的”。他決定把隊伍拉到東安進行整頓和訓練。
在徠他發現蕭明與安娜的戀愛關係后,他不允許自己的戰士在緊張嚴肅的戰鬥中“為戀愛動搖了信仰,軟弱了意志。”他決定讓安娜隨司令部向東安進軍,蕭明的分隊留下保衛傷員。
蕭明
人民革命軍的一名隊長,投筆從戎、追隨革命的知識分子。他不是一個被事先擬好的革命“完人”式的“理想范型”,而是一個集個性主義、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於一身的革命知識者。他的知識主體的身份意識非常強烈,他在革命的追求中並未放棄自我,而是在“他者”的質疑和批判中維持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獨立主體意識,使之具有很強的反思精神。也正因為此,他在革命隊伍中,顯得煢煢子立,以至於遭到疏離和遺棄。
他與安娜的戀情被發現后,安娜聽從命令隨部隊出發。蕭明沉緬於個人感情,一度想自殺。但他又想到鐵鷹隊長勸他記取唐老疙瘩教訓的忠告,想到不應該為私人情感而背離革命。在日軍準備進犯龍爪崗的緊急情勢下,蕭明終於振作起來,表示服從指揮,著手準備與日軍的戰鬥。
儘管蕭明對革命進行反省和疑問,他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甚至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在革命的追求中,他反思包括革命在內的一切荒誕性和不合理性,他的懷疑是在於知識分子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與革命進行的對話和交鋒。
安娜
司令部的秘書兼護士。她是一個髙麗姑娘,十四歲就參加了革命組織。在戰鬥生活中,她與知識分子出身的分隊長蕭明戀愛后被陳柱司令發現。陳柱決定讓安娜隨司令部向東安進軍,蕭明的分隊留下保護傷員,她雖然痛苦,但還是毅然宣布中斷戀愛,並竭力勸蕭明克制自己的情感后隨部隊出發。
李七嫂
農村婦女。在日偽軍瘋狂掠奪后,王家堡變成了一片廢墟。她的孩子被活活摔死。唐老疙瘩想把她帶走,最卻脫離了隊伍而被敵人打死,李七嫂悲憤之餘,勇敢地追上隊伍,參加救護工作。
唐老疙瘩
農民出身的革命軍戰士。他在戰鬥中遇到了悲痛欲絕的李七嫂,他想把她帶走,但是戰鬥的嚴酷和革命軍的紀律不能允許。唐老疙瘩不聽勸阻,最終脫離了隊伍而被敵人打死。
鐵鷹
中華人民革命軍第九支隊的分隊長之一。他是農民出身,當過兵,因為復仇也去當過鬍子。他高高的身材,嚴肅、剛強的性格,儼然似一支沒有翅膀的鷹,人們全叫他綽號“鐵鷹”,這是象徵他的猛摯和敏捷。他為人正直、無私,能團結同志。他在蕭明沉緬於個人感情想自殺時勸他記取唐老疙瘩教訓的忠告,使蕭明終於振作起來。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在主題上,《八月的鄉村》著重描寫東北淪陷后,人民組織起來,英勇鬥爭的故事,時間跨度小,是一幅真實的正面描繪東北人民保家衛國、奮勇抗日的戰鬥風貌的粗獷的素描畫。小說宣傳了革命的形勢,反映了人民的偉大鬥爭,喊出了人民的正義呼聲,表現了東北人民不甘當亡國奴、誓死保衛家鄉、爭取民族解放的思想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人民革命軍在浴血奮戰中展現著英勇無畏的精神與氣魄,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通過對革命戰鬥生活的直接描寫,發出了對時代精神的吶喊,是有著強勁音符的抗日救亡“戰鬥進行曲",揭示了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面前不前進即死亡,不鬥爭即毀滅的主題。
小說中響著英雄主義的音調,為民族解放的集體復仇、為個體圖存的個體復仇以及因伴侶遇害的情感復仇相結合,既符合20世紀30年代主流思想達到了民族、國家的高度,又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表現了底層人民的生存困境。
藝術特色
在小說結構上,《八月的鄉村》不追求完整的人物與情節,而採用片斷式的短篇連綴式的結構方式架構全篇。
在小說風格上,作者把悲壯與崇高作為小說的主色調。作品寫的是一支小部隊雖然充滿著艱辛、困苦、犧牲,甚至是失敗的故事,但這些接受了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與歷練的游擊隊員們,卻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與更堅強的精神力量迎接著新的希望。作者在小說中賦予人物以崇高的使命感。
小說採用藝術虛構的寫作手法。《八月的鄉村》作為藝術創作,其非紀實性質是明顯的。磐石游擊隊的鬥爭業績,在作品中雖有多方面的表現,但小說並不是磐石游擊隊鬥爭史。從隊名看,磐石游擊隊與小說中的游擊隊名稱不同,故寫作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從地名看,和磐石游擊隊活動密切有關的一些重要地名,在小說中都未曾出現;而小說中的興隆店、王家堡子、龍爪崗等地名,則是東北地區的普通地名,為作者所虛擬,並非實名。從人物看,小說中支隊司令員是陳柱,作者在塑造這位領導人的形象時,將楊靖宇的某些鬥爭事迹化作了小說中的情節。但陳柱並不就是楊靖宇,陳柱基本上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其他人物和總的故事情節也主要是虛構的。

作品影響


《八月的鄉村》出版時,魯迅為此書撰寫了序言。這部書中雖然描寫的只是北方人民抗日鬥爭生活的一 個側面,但它卻代表著當時全中國抗日軍民的精神風貌。魯迅在序言中這樣說道:此書“顯示著中國的 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與活路。”《八月的鄉村》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作品評價


作家、文學家魯迅:“我卻見過幾種說述關於東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說。這《八月的鄉村》,即是很好的一部,雖然有些近乎短篇的連續,結構和描寫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毀滅》,然而嚴肅,緊張,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梁、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見的,而且有所得的。”
詩人、散文家聶紺弩:“就中國自己底文化程度說,《八月的鄉村》在中國文壇上,就說不減於《鐵流》或《毀滅》之在世界文壇,似乎也不算十分誇張。”

作者簡介


蕭軍
蕭軍
蕭軍(1907~1988),原名劉鴻霖,1907年7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義縣沈家台鎮下碾盤溝村(現錦州市凌海所屬大碾鄉),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吟飛、劉羽捷、劉蔚天、劉毓竹等。筆名除蕭軍外,還有酡顏三郎、田軍等。他的名字與“蕭紅”相配,合起來是“小小紅軍”的意思。1934年10月創作了著名的《八月的鄉村》。《八月的鄉村》的出版不但顯示了抗日文學的實績,也奠定了蕭軍在文壇上的地位。從此,他與蕭紅成為“東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