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

中國男作家

蕭軍,男,(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原名劉鴻霖,筆名三郎、田軍等,出生於遼寧省凌海市沈家台鎮下碾盤溝村,中國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

由於家境貧困只上過小學。1925年開始軍旅生涯,擔任過見習官、軍事及武術助教等職務。寫作生涯是在軍隊中開始的。1932年,蕭軍在哈爾濱化名“三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並和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一起共同開展文學藝術活動。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蕭軍創作完成了表現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

1988年6月22日,於北京逝世,享年81歲。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07-07-03

出生

1907年7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凌海市沈家台鎮下碾盤溝村。

1929

寫出個人首部白話小說《懦……》

1929年,蕭軍以“酡顏三郎”為筆名,寫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發表在當年5月10日瀋陽《盛京時報》上,該小說憤怒地揭發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

1932

完成抗戰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

1932年,蕭軍在哈爾濱化名“三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並和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一起共同開展文學藝術活動。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蕭軍創作完成了表現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

1935-07

《八月的鄉村》奠定文學史地位

1935年 7月,《八月的鄉村》秘密自費出版,系“奴隸叢書”之一。 該作品奠定了蕭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八月的鄉村》奠定文學史地位
1943

受“王實味事件”牽連,擱筆三年

1943年,受“王實味事件”牽連,蕭軍受到冷落,幾乎擱筆三年。

1966

在文化大革命受迫害,被關押8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曾被關押8年。粉碎“四人幫”后,他重返文壇,整理了詩詞舊作800餘首。

1980

推翻罪名

1980年,經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宣傳部批准,做出蕭軍問題的複查結論,推翻了幾十年來強加在蕭軍頭上的種種罪名,但不知何因,蕭軍的黨籍沒有恢復。

1988-06-22

去世

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七個月時母親由於不堪父親毒打而自殺,蕭軍自幼生長在缺少母愛的環境中,與父親關係疏遠。

教育經歷

1913年進入本村私塾學習。

寫作經歷

1929年,蕭軍以“酡顏三郎”為筆名,寫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發表在當年5月10日瀋陽《盛京時報》上,該小說憤怒地揭發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正式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3年,開始《八月的鄉村》的創作, 10月與悄吟(蕭紅)出版小說、散文集《跋涉》。其中收有三郎(蕭軍)的《孤雛》《燭心》《桃色的線》《這是常有的事》《瘋人》《下等人》等6篇小說。
1934年,《八月的鄉村》創作完成,11月與蕭紅流亡上海,見到魯迅先生,並得到魯迅先生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諸多幫助。
1935年,蕭軍在魯迅的幫助下,他的文學創作進入高產期,同時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一名“主將”。 7月,《八月的鄉村》秘密自費出版,系“奴隸叢書”之一。該作品奠定了蕭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1936年,蕭軍編輯《魯迅先生紀念集》。
1937年,在武漢與胡風等人一同編輯《七月》,並與國民黨反動派積極地開展鬥爭。
1941年1月,創辦會刊《文藝月報》,由他和丁玲舒群、劉雪葦輪流主編。參加“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擔任“延安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其間經常與毛主席見面暢談。
1942年5月2日,在楊家嶺中共中央辦公廳大禮堂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大會由凱豐主持,毛主席致開幕詞,蕭軍作了《對於當前文藝諸問題的我見》發言。
1943年,受“王實味事件”牽連,蕭軍受到冷落,幾乎擱筆三年。
1954年9月,再版《八月的鄉村》。10月出版《五月的礦山》,但該作品很快被批判成了“禁書”。
1960年,蕭軍開始創作京劇劇本《吳越春秋史話》。
1962年,京劇劇本《吳越春秋史話》完成,結果是:“不予出版”。
1978年,整理完成《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註釋錄》及《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

社會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后,一直從事工人業餘文藝教學工作並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25年改名劉吟飛在吉林參軍。懷揣報國夢踏入巴爾虎兵營,但很快兵營內的黑暗就讓他厭惡,他開始鍾情於詩歌創作。
1927年改名劉羽捷考入東北陸軍講武 堂憲兵教練處。 1928年在哈爾濱當上一名憲兵;同年,改名劉蔚天,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九期炮兵科。
1938年2月,赴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文藝指導;第一次到延安,受到毛澤東接見;後到四川任《新民報》副刊主編,開展抗日文藝活動。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蕭軍攜妻子王德芬奔赴延安,成為“邊區文協”的專業作家。毛澤東請他幫助收集延安文藝界的意見和情況。同時,續寫長篇小說《第三代》。 10月19日成立“文藝月會”。
1949年中國解放以後,繼續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和創作工作,京劇《武王伐紂》、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過去的時代》等都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曾被關押8年。粉碎“四人幫”后,他重返文壇,整理了詩詞舊作800餘首。
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1946年11月赴佳木斯,就任東北大學魯迅文學院院長。
1947年,在彭真的支持下,蕭軍多年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親手創辦了魯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報。由於不是共產黨員,使群眾大惑不解。當時,在東北局的舒群(於20世紀30年代的哈爾濱就與蕭軍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誠懇地勸說蕭軍儘快寫一份入黨申請書。
1948年7月25日,蕭軍生平第一次向東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凱豐遞交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入黨申請書。
1948年8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並沒有因此得到東北局黨組織的任何關照,反而遭到東北局劉芝明等人的圍攻和批判。 11月20日被迫將《文化報》停刊並離開哈爾濱。隨之,劉芝明在東北地區組織了為期3個月的“蕭軍思想批判”。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蕭軍擔任撫順礦務局京劇團顧問。
1952年,被分配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文物組當考古員。中國國務院派人和蕭軍談參加黨小組生活問題,蕭軍因東北局和東北文協對他的不公正“決定”,在感情上還沒有轉過彎來,他表示不想考慮,以後再說。蕭軍堅持完成了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和《第三代》 的創作,修改了舊作《八月的鄉村》和京劇劇本《武王伐紂》,然而出版遇阻。
1955年,棄文學醫,學習針灸、正骨等專業知識。
1958年,中國文聯機關的《文藝報》把蕭軍同丁玲、馮雪峰艾青等“右派”的名字並列一起批判。蕭軍用4 年時間學習中醫,但“棄文從醫”也未成願。
1959年,被文化局戲曲研究所錄用為戲曲研究員。
蕭軍
蕭軍
1979年4月28日,蕭軍接到北京市文聯的通知,他的檔案由西城區新街口辦事處轉到北京市作協。當年,蕭軍出席中國的全國第四屆文代會,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會上,作了題為《春天裡的冬天》的發言。隨之,蕭軍出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出版作品。
1980年,經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宣傳部批准,做出蕭軍問題的複查結論,推翻了幾十年來強加在蕭軍頭上的種種罪名,但不知何因,蕭軍的黨籍沒有恢復。蕭軍是位極其坦率坦蕩的人,在臨終前對女兒蕭耘說:他之所以追隨中國共產黨五十幾年,因為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忠實的老群眾,就因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目標和他追求的目標一致:一是求得祖國的獨立,二是求得民族的解放,三是求得人民的徹底翻身,四是求得一個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的實現。他從來沒有反對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他反對的只是那些共產黨里的蛀蟲。
1981年,應邀到美國參加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
1983年,東北三省舉行“蕭軍文學創作五十年學術研討會”,對蕭軍的文學成就給予最高的肯定。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88年6月22日,於北京逝世,享年81歲。

個人作品


作品作品類型首發時間
《懦……》白話小說1929年
《跋涉》(與蕭紅合著)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33年10月
《八月的鄉村》長篇小說1935年7月
《羊》短篇小說選1936年1月
《江上》短篇小說選1936年8月
《綠葉底故事》詩、散文合集1936年12月
《第三代》(1—2部)長篇小說1937年12月
《十月十五日》小說、散文集1937年
《涓涓》中篇小說1937年9月
《側面》報告文學1938年11月
《從臨汾到延安》(《側面》續集)報告文學1941年
《幸福之家》四幕話劇1940年5月
《五月的礦山》長篇小說1954年11月
《過去的年代》(上、下冊)長篇小說1957年6月
《吳越春秋史話》(上、下冊)長篇小說1980年7月
《我的童年》自傳1982年
《人與人間》回憶錄2006年6月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蕭軍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新英雄主義
新英雄主義是以工、農、兵為服務對象,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以毛澤東思想、魯迅精神為武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英雄主義。新英雄主義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延安,發展、成熟於哈爾濱,是蕭軍運用“魯迅精神、毛澤東思想、馬列主義,對小資產階級的浪漫主義、自由主義、個人英雄主義進行批判而形成的一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它是實現對落後國民改造的一種必要途徑,它的原則是‘為人類,強健自己,競取第一’”。為區別傳統的英雄主義,而稱之為新英雄主義。
新英雄主義雖然脫胎於傳統英雄主義的母體,但卻與之有著本質的不同,這種不同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價值核心的不同。儘管都是英雄主義,但二者在價值取向上卻存在著根本性區別。傳統英雄主義的價值觀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追求一種絕端地自由。
新英雄主義在這一點上與之全然相反,其利益著眼點不是個人而是“集體”,是以工農兵服務為己任。所以,新英雄主義追求的自由是一種以人民群眾利益為目的、受“集體觀念”約束的有限制的自由。其次是思想核心不同。
傳統英雄主義的思想核心是樸素的、單一的民主主義思想,而新英雄主義是以雙核心的毛澤東思想和魯迅精神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思想的結合體。新英雄主義作為蕭軍思想性格的核心對其文學創作有重要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時時能看到這種新英雄主義精神熠熠閃爍的光輝。
1940年—1948年間是蕭軍的新英雄主義的發展和成熟時期,從《也算試筆》正式提出新英雄主義到《目前東北文藝運動我見》將人民確定為工農兵,標誌著蕭軍的新英雄主義逐漸成熟。經過長時期的思想構建,新英雄主義的思想核心也由魯迅思想的單一主體過渡成魯迅思想與毛澤東思想共存的雙核心思想。本時期蕭軍雜文體現著新英雄主義的堅持正義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小說——新英雄主義的“英雄”載體
蕭軍的小說創作起於《跋涉》集,他以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視角看待階級對立現象,勞動人民萌芽狀態的反抗意識開始進入他的書寫範圍。蕭軍的小說創作有一個從英雄主義到新英雄主義的過程,這一轉變在《八月的鄉村》、《第三代》和《五月的礦山》這三部長篇中有著清晰的脈絡。三部小說中,前兩部是蕭軍英雄主義無意識的書寫,《五月的礦山》則是作者新英雄主義有意識的創作。
蕭軍新英雄主義的理想主要寄托在小說的人物身上,這些小說塑造了一批鮮活的形象,成為新英雄主義英雄形象的載體。《八月的鄉村》中鬍子出身的鐵鷹隊長、小資產階級出身的蕭明、農民出身的唐老疙瘩、李三弟;《第三代》中的井泉龍、林青、土匪海交、半截塔、劉元;《五月的礦山》中的魯東山、張洪樂、楊平山、林風德、艾秀春英雄形象,匯成了舊式英雄群像和新兒女英雄譜系兩個系列。
舊式英雄群像可分為三類形象,即知識分子群像、鬍子群像和農民群像。知識分子群像中的人物不多,主要有安娜和蕭明,他們都是順應時代要求,走上抗日救國道路的英雄。尤其是蕭明,他熱愛革命,相信革命,並不是懦夫和叛徒,但是,革命的信念竟然被戀愛和革命的矛盾擊碎,為了個人的私慾最終放棄了對隊伍的領導,放棄偉大的革命事業,“這種極端自私利己的思想面貌,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廣大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待革命的態度”。鬍子群像中的人物較多,有既做過紅鬍子又當過兵,后又參加義勇軍的鐵鷹隊長,有農民出身的海交、半截塔和劉元。這些土匪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與傳統意義上的鬍子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當鬍子完全是被舊社會逼迫的,所以,他們為匪而不亂殺,佔山而不擾民,忠肝義膽、義薄雲天,在他們身上體現出濃郁的英雄主義精神。特別是海交和劉元兩代土匪有著相同的命運,最終連鬍子都當不成,他們的結局也預示了被逼上梁山的農民面臨的也是絕路。
蕭軍筆下的土匪形象與同時代的端木蕻良、梁山丁等人筆下的土匪截然不同,有著蕭軍固屬的獨特審美情趣和美學風格。
最後一類群像是農民,這也表明了蕭軍對農民命運的熱切關注。李三弟、唐老疙瘩、井泉龍、林青等人被作者塑造得有血有肉;唐老疙瘩健壯勇敢,但為救倒下的情人敢於離開隊伍慷慨就死;默默無聞的李三弟在部隊危難之時毅然擔負起領導重任;性格倔強,具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性格的義和拳老英雄井泉龍,在地主面前無所畏懼;樂天而叛逆、足智而多謀的林青,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帶頭請願。這些人物身上都有著與作家精神相通的強烈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蕭軍著重揭示了他們反抗意識的覺醒,挖掘他們歷史深層結構積澱下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因受傳統英雄主義民主思想的影響,這部分人物群像體現的英雄主義行為僅僅是作家無意識的描寫,而不是新英雄主義有目的的指導。
新英雄兒女譜系的人物多出自工業題材的小說《五月的礦山》,這部小說最能體現蕭軍的新英雄主義精神。作品中塑造了三類英雄形象,有新中國第一代礦山領導、老一代的煤礦工人和新一代模範礦工。作為礦山的領導,嚴和、駱剛夫以及裴玉峰都經過革命烽火的洗禮,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和革命熱情,但卻不熟悉新中國的工業建設,摸著石頭過河,邊工作邊探索。這些人都是礦山黨的好乾部形象,在新一代礦山領導的身上體現出他們旺盛的革命意志力和強烈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楊春是老一代礦工代表、是走過冬天迎來春天的老煤礦工人,新社會的礦山生活彷彿為他殘疾的身體注入了新生,他參加培訓、參加代表大會,提高了覺悟。他見利而不忘義,兒子工傷后斷然拒絕礦上的慰問金。他情系礦工,60歲仍申請下坑,堅信“人對於自己願意的工作和戰鬥是唯一美麗的、愉快的。”
新英雄兒女譜系中,蕭軍著墨最多的是新一代的礦上的主人——魯東山、張洪樂、揚平山、林風德、艾秀春等勞動模範。這是一群具有崇高思想品質的先進工人,他們身上寄託了蕭軍的新英雄主義的革命理想。他們個個公而忘私,將自身的利益和礦山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同礦山同呼吸、共命運,其自我價值的實現即是獲得最高的革命利益。他們的無私境界幾乎是一種極端,揚平山固執的堅持先入團、后結婚,張洪樂連妻子生產都不在身邊。
最能代表蕭軍新英雄主義精神的魯東山,為實現自我價值,他不顧特務的謠言、落後群眾的嘲諷、領導的官僚而拚命工作,甚至連送病中的女兒上醫院的時間都沒有,致使女兒夭亡。最後在其不懈的努力和黨的培養下,魯東山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些優秀的礦山兒女被蕭軍注入了英雄主義靈魂,成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工業建設的排頭兵。
蕭軍的作品中沒有理想化的人物,新英雄主義譜系中的人物形象也並非高、大、全,作者也刻畫了他們身上與自身的無私境界不協調的一些缺點和不足,但這恰恰是英雄人物在發展成熟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正是這樣的描寫才使得這些新英雄主義兒女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豐滿。
在蕭軍的新英雄主義思想的雙核——毛澤東思想和魯迅精神的指導下,暴露黑暗和歌頌光明這組對立矛盾在蕭軍身上實現了二元對立的統一。反映礦山生活的工業題材小說《五月的礦山》和描寫農民的代表作《第三代》、軍事題材的成名作《八月的鄉村》一起,實踐了他新英雄主義的奮鬥目標—— “為人類,為人民,為工、農、兵”服務。

藝術手法

蕭軍的作品富於時代特徵和生活氣息;洋溢著一種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和正氣;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和粗獷、剛勁、瀟灑、豪放的風格。
1、富有鮮明的鄉土氣息和濃郁的東北地方特色
在《八月的鄉村》、《第三代》等反映東北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不僅人物的性格、命運有其獨特之處,而有些場景描寫簡直是可以當做東北地方社會生活的風俗畫來欣賞的。
2、粗獷、豪放的文筆,跳躍性的情節結構,雄渾而富於力感
這一風格是從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跋涉》就開始形成而逐漸發展開來的。《八月的鄉村》近於稜角分明的炭墨畫,而《第三代》則更多了平易、渾厚的特色。
3、散文化的手法,強烈的主觀抒情成分,給人一種真與質樸的感覺
《跋涉》《羊》等表現得更為鮮明生動。
他的作品,讓讀者感到除了作品描寫的人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主人公在牽動著人物的活動。
4、頻繁、細緻的心理描寫,畫龍點睛式的肖像刻畫和富有立體感的人物塑造
蕭軍的作品長於發掘人物的心理活動,常常大段大段地反覆抒寫人物的意識、幻覺、聯想和獨白。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外部特徵模糊而內心世界豐富。
他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寫則常常是突出一點而不及其餘,有一種畫龍點睛之妙。這種藝術手法和風格貫穿在作品的創作中,而又以《八月的鄉村》、《第三代》等長篇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蕭軍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呈現著某種獨特性和複雜性。而且,他的藝術風格也有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到逐步形成的過程。
從《服涉》到《八月的鄉村》是初期階段,藝術上尚有某些粗糙鬆散之感,而到《羊》、《第三代》時期,則逐步呈現著藝術上的成熟和創作風格的最後形成。

人物評價


魯迅:蕭軍是自1917年的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湧現出來的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北京市委:蕭軍同志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