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

李理,女,1967年1月生,四川省內江市人,畢業於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現任中國石油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xx-1988年石油大學勘探系石油地質勘查學士
xx-1999年石油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碩士
xx-2006年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構造地質學博士

工作經歷

現任中國石油大學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包括區域及大地構造、油氣區構造解析和構造應力場分析。
立足華北克拉通南部,擅長通過野外露頭地質、室內地質與地球物理,以及構造應力場模擬和物理模擬對油氣區構造和區域構造進行綜合研究,在伸展構造的幾何形態、運動方式、動力學機制和年代學研究及其對油氣的控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優勢。
1.華北克拉通東部晚中生代以來伸展滑脫斷塊研究
魯西隆起及濟陽坳陷南緣和埕島油田部分地區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石炭系-二疊系/奧陶系假整合面不再是沉積界面,它們已轉換為構造面,是一種緩傾斜的順層滑脫斷層。陡傾斜控凹正斷層與滑脫斷層組成的伸展滑脫斷塊是華北克拉通南部晚中生代以來伸展構造的主要樣式。它們最早的發育時間大致相同,均為晚中生代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在新生代持續發育,陡傾斜斷層在中地殼15km或下地殼28-32km深度拆離滑脫。在深部背景方面,伸展滑脫斷塊受控於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沿作為轉換斷層的郯廬斷裂帶發生的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近東西向俯衝、碰撞引起地幔物質上涌,進一步揭示兩板塊晚中生代早期的俯衝、碰撞存在多方向性。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相關研究發表在《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地球物理學報》、《地質科學》、《地質論評》、《中國地質》等SCI或國家級期刊上,並在2010年成都舉辦的“盆地構造研究前緣與進展”研討會上作了發言。
2.伸展盆-嶺耦合研究
利用磷灰石和鋯石裂變徑跡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泰山的抬升史,得出泰山快速抬升時間在新生代,尤其是始新世44-37Ma和新近紀23-20Ma抬升速率明顯加快,亦即魯西隆起是新生代特別是44Ma以來才抬起來的。這就證明魯西隆起與濟陽坳陷在44Ma之前是一個相連的大盆地。44Ma魯西隆起整體快速隆升使二者分隔開來,進入各自的隆、拗演化史,並造成坳陷大幅度沉降,進而控制著烴源岩的形成、油氣運移時間和油氣分佈由南向北遷移;約23 Ma,隆起區和濟陽坳陷區共同抬升,因此,濟陽坳陷現今地貌形成的關鍵時期為44-37Ma和23-20Ma,後者在坳陷區產生的裂縫、溶洞由於形成時間與油氣的運移時間相匹配,為潛山油藏提供了有效的儲集空間和運移通道,是潛山油氣藏形成的關鍵。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相關研究發表在《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報》和《地質學報》等SCI或國家級期刊上,並參加了2010年在Glasgow大學舉辦的第十二屆國際熱年代學大會。
3.郯廬斷裂帶山東段海陸過渡段古近紀活動特徵
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濰坊-萊州灣段在古近紀的活動是分段的、疊加的,古新世為左旋走滑活動,始新世約43Ma轉為右旋走滑活動。且自南向北由早到晚活動,即南段濰坊段活動停止得早,北段萊州灣段活動停止得晚,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的油氣的形成、運聚及分佈由南向北遷移。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的資助,在2008年北京“全國第四屆構造地質大會”上作了報告,並發表在國家級期刊《地質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