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更新

森林更新

森林更新指的是森林主伐以後,為了保證木材的不斷再生產和防護效能的繼續發揮,在其跡地上藉助於自然力或人力迅速地恢復森林的過程。按更新方法,可分為伐前更新、伐后更新和伐中更新;按樹種起源,可分為有性更新和無性更新;按實施方法,可分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中國為確保採伐跡地及時、有效的更新,採取以人工更新為主、人工和天然更新結合的森林更新方針。

更新方式


分天然更新、人工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3種類型。
天然更新,在沒有人力參與下或通過一定的主伐方式,利用天然下種或伐根萌芽、地下莖萌芽、根系萌櫱等方式形成新林的過程。
①天然下種。
森林更新
森林更新
俗稱飛子成林,是有性更新。目前大多數針葉樹種更新依靠這種方式。其成功與否同樹種更新能力、環境條件和主伐方法有密切關係。通常陽性樹種(如白樺山楊等)結實較豐富。種子飛散力強,幼苗生長較快,並能抗日灼、霜凍等災害,因而在皆伐跡地或火燒跡地上可實現天然更新;耐蔭樹種(如紅松雲杉等)的幼苗需要適度庇蔭,採用擇伐或漸伐方式才能實現天然更新。保證有性更新的措施是選好母樹,做好跡地清理和整地工作。母樹應具有較強的抗風能力和結實能力,干形、冠形優良,發育良好。保留母樹的數量針葉林為每公頃15~20株,針闊混交林為每公頃10~15株。
②萌芽或萌櫱更新。
利用林木營養器官的再生能力恢復幼林,是天然無性更新。大多數闊葉樹種的更新用此方式。其中如杉、櫟、柳、楊等的伐根上有較強的萌芽能力;山楊、刺槐臭椿毛泡桐等的近地表根部能生出大量的根櫱;竹林通常採用單株擇伐由地下莖發筍成林。影響萌芽更新的因素有樹種、年齡、採伐季節、伐根高低和環境條件。陽性、速生樹種萌芽力最旺盛期出現早,消失也早;緩生樹種則相反。
一般在秋末或冬季採伐有利更新;伐根應距地面4~5厘米。根的粗度和分佈深度對萌櫱更新也有影響。表土疏鬆、濕潤時根櫱數量多;土壤乾燥則常抑制根櫱更新。雜草、灌木過多也對天然更新有限制作用。

介紹


在林冠下或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林中空地上利用人力或自然力重新形成森林的過程。及時進行森林更新,是維持和擴大森林資源的主要途徑,也是調整現有森林、實現永續經營的基礎,森林主伐的依據。

人工更新


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條或移植地下莖等方式恢復森林的過程(見栽植造林、播種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國的長江上游、西南高山、亞熱帶山地的某些地區,可用飛機播種更新(見飛機播種造林)。

優點


天然更新的優點是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種子及幼苗幼樹,節約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樹種均為鄉土樹種,適應力強,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層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蟲害。缺點是林木結實有大、小年,不能保證年年有足夠的種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勻,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使跡地達到符合要求的數量。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採用某些單項措施以彌補天然更新過程的不足,如人工補播補植,以彌補天然種苗的分佈不勻;進行部分塊狀或帶狀鬆土,或火燒清理,除去過厚的枯枝落葉層或茂密的草類、灌木,以改善種子發芽和幼苗幼樹生長發育的條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