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階級鬥爭的結果 展開
- 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
- (法)雷蒙·阿隆所著書籍
階級鬥爭
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
階級鬥爭指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是根本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相互衝突的表現,是解決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
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的對立。
一切階級鬥爭,都是在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互相對立和衝突的基礎上發生的,歸根到底也都是圍繞著物質利益而進行的。在階級社會里,階級鬥爭首先在各個社會形態的兩大基本階級之間展開,如奴隸社會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的鬥爭,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鬥爭,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
階級鬥爭存在於階級社會的各個領域,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階級鬥爭的形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有著不同的發展情況和成熟程度。就階級鬥爭發展程度最為充分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說,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可區分為經濟鬥爭、政治鬥爭、思想鬥爭三種基本形式。
經濟鬥爭是工人為實現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的要求而向個別資本家進行的鬥爭。罷工是經濟鬥爭最重要的手段。工會是在這種鬥爭中產生的無產階級最初的組織形式。經濟鬥爭作為無產階級鬥爭的最初形式,起著動員、組織、教育工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著無產階級的貧困化過程。但是經濟鬥爭並不能觸及資本主義剝削的根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必須開展政治鬥爭。
政治鬥爭包括從利用資產階級民主制,開展無產階級自己獨立的政治活動,到奪取政權的廣泛領域,鬥爭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治鬥爭要求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整體投入鬥爭,通過鬥爭維護和實現無產階級整個階級的根本利益,要求建立自己階級的最高組織形式即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鬥爭是比經濟鬥爭更高形式的階級鬥爭。
思想鬥爭或理論鬥爭也是無產階級鬥爭不可缺少的形式。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思想鬥爭方面的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工人群眾,使他們從"自在的"階級變為"自為的"階級,擺脫和抵制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並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戰勝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政治鬥爭為核心的三種基本形式在階級鬥爭的實際進程中互為前提、互相滲透,形成階級鬥爭的更為具體多樣的形式,諸如隱蔽的和公開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議會的和非議會的等等。無產階級只有善於從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鬥爭形式,才能完成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
階級鬥爭
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在根本上是圍繞著社會價值資源的分配或再分配進行的,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之間的利益分配。在私有制社會裡,基層統治階級通常代表著生產資料,被統治階級通常代表著勞動力。當分配給生產資料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勞動力的利益,進而損害全社會的利益,這時,被統治階級就會反抗基層統治階級的壓迫;當分配給勞動力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生產資料的利益,基層統治階級就會加強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由於利益分配的決策權和決策執行權通常掌握在基層統治階級手中,被統治階級總是得到較少的利益份額,只有不斷地進行階級鬥爭才能得到相對合理的利益份額,因此被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階級鬥爭通常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2.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利益分配。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在私有制社會裡,中層統治階級通常代表著生產關係,被統治階級通常代表著生產力。當分配給生產關係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生產力的利益,進而損害全社會的利益,這時,被統治階級(有時會聯合基層統治階級)將反抗中層統治階級的壓迫。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利益分配。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私有制社會裡,高層統治階級通常代表著上層建築,被統治階級通常代表著經濟基礎。當分配給上層建築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經濟基礎的利益,進而損害全社會的利益,被統治階級(有時會聯合基層統治階級和中層統治階級)將反抗高層統治階級的壓迫。
在私有制統治政權建立的初期,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之間、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利益分配通常處於相對合理的狀態,可以有效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因為這樣,這種統治政權才可能建立起來並為人們所接受和擁護。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由於統治政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封閉性和僵化性,導致社會價值資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越來越趨於不合理,階級矛盾日趨激化,最終導致舊統治政權的覆滅。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土地是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土地的租息與國家的賦稅直接地決定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利益分配份額,間接地決定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利益分配份額,還間接地決定著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利益分配份額,因此是階級鬥爭發生和發展的主導因素。當出現自然災害時,如果租息與賦稅不變,就會相對地惡化三個方面的利益分配關係,使之朝著不利於勞動力,不利於生產力,不利於經濟基礎的方向發展,當這種惡化程度超過被統治階級的承受極限時,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和暴力革命。
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是無產階級在新形式、新條件下繼續進行階級鬥爭的強有力的工具。過渡時期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主要是同農民等其他勞動階級結成鞏固的聯盟,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鎮壓已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反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由於國際國內各種複雜的原因,雖然剝削階級作為階級被消滅了,但在一定階段上還有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從經濟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進行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廣大人民群眾同這些敵對分子的鬥爭仍然是階級鬥爭的表現。如果考慮到一個國家內出現有兩種政治制度,即全國範圍內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局部範圍內的資本主義制度同時存在的局面,階級鬥爭就會表現出更為複雜的情況。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情況表明,階級鬥爭已經不再是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它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階級鬥爭不是無產階級的目的,而是無產階級實現自己最終目標的手段。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歷史上最後的階級鬥爭,隨著階級鬥爭的國內和國際根源的消滅,階級鬥爭將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發展的深刻原因在於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以及受這一矛盾制約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必然表現為階級矛盾,表現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被剝削、被統治階級只有通過階級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奪取政權,才能運用政權的力量變革生產關係,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道路。有時被剝削、被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鬥爭雖然沒有根本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但由於他們在鬥爭中所顯示的力量,迫使剝削階級不得不進行某種改革,作出某種讓步,也在不同程度上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導致社會的進步。歷史上進步階級戰勝反動階級的過程實際上是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逐步取代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過程,是舊社會向新社會形態過渡的過程。在這一鬥爭過程中,不同的階級處於不同的歷史地位,具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歷史作用。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所進行的種種活動阻擋著歷史的前進;只有新生的、進步的階級所從事的階級鬥爭才真正推動著歷史的發展。階級鬥爭作為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社會變革的槓桿,只是為生產力發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更好的社會條件,生產的實際發展還必須通過生產活動本身來實現。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各個階級也做過經濟上的分析。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J.N.A.梯葉里、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認為階級鬥爭是理解近代歐洲革命的鑰匙。他們把17世紀的英國革命、18世紀的法國革命描述為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僧侶的鬥爭史。英國古典經濟學家 亞當·斯密和D.李嘉圖按照收入來源上的區別把整個社會分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佔有者階級、依靠工資生活的無產者階級、依靠資本利潤生活的資本家階級,並進一步論證了這三大階級在利益上的對立。但是這些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他們都不懂得經濟利益、財產關係形成的根源,反對和抹煞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
真正科學的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在階級鬥爭理論上的新貢獻在於他證明了" (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32~333頁)。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基礎,它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已經並且將繼續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青年學者劉周在“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一文中,認為二戰以來民族鬥爭已經成為階級鬥爭的重要表現形式,國際共運低潮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對變化了的階級鬥爭新模式認識不足而造成的。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世界性歷史潮流。但到了二十世紀末,隨著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相繼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這種持久低潮的出現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嚴重的失敗。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敗,如果說絲毫沒有理論指導上的原因,那是說不通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理論方面的原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發生,也有其理論方面的根源。
這個理論根源,在於過多地強調了階級矛盾而忽視了民族矛盾,忽視了革命過程中物質利益的驅動作用,忽視了革命只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與落後民族的無產階級,存在著“長遠”的共同利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但是與本國資產階級則有著直接的共同利益:資產階級進行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結果,不僅使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利潤,而且使無產階級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工資待遇。因此,在帝國主義國家裡,無產階級實際上充當著資產階級“高額利潤”的分贓者。他們因為這種“分贓”而滋長機會主義,放鬆或放棄了對本國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而歸根結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講的“資產階級化了的無產階級”和“剝削全世界的民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338頁)。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形成受剝削的民族。
所以,在實踐中“剝削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化了的無產階級”更多地是根據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觀念,與本國資產階級實行了聯合。而不是根據實現共產主義的長遠利益和無產階級的國際友情,與受剝削民族的無產階級實行聯合。這也就是列寧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里“只有李卜克內西一人代表社會主義,代表無產階級事業,代表無產階級革命”(《列寧選集》第三卷第56頁)的真正原因——因為德國的無產階級實行了與本國資產階級的聯合。同樣的,在遭受“剝削民族”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時候,受剝削民族的無產階級也是與本國資產階級實行聯合,以抵禦外侮。抗日時期中國各階級統一戰線的形成,就是這種情況(抗日時期日本無產階級的大部也在事實上充當了日本資產階級侵略中國的附庸)。
世界已經劃分成剝削民族和受剝削民族的時代——無論在剝削民族還是在受剝削民族,其國內階級矛盾或者因“無產階級參與掠奪后的分贓”而獲得緩和;或者因遭受外來壓迫而被擱置——總之是階級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時代的現實而言,無產階級首先是民族的無產階級,其次才是世界的無產階級,民族的凝聚力遠超過階級的凝聚力。無產階級的民族性對“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影響和衝擊,已經構成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略的巨大局限。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先哲們雖然很早就有所認識,但是始終沒有將其上升到原則的高度和理論的高度,來指導革命實踐。因而在這一問題上始終處於被動的境地。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歸於低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出現不僅是實踐的失敗,而且也是理論的失敗。這一理論失敗的要害,就是沒有把“全世界受剝削民族聯合起來”放到與“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一樣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革命是在全球市場的環境中進行的,國際主義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必須要把革命放到全球高度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策略,無產階級不只是在本民族內活動的,它還必須在全人類範圍進行活動。革命首先是在世界資本最薄弱的環節發生,但是一旦發生它就必須制定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戰略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分析世界資本之間的關係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活動的基本條件。
隨著整個世界劃分外二個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革命的形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首先發生在第一世界,只可能發生在第三世界。在資本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和資本矛盾的焦點上,革命才會發生。
無產階級革命的最後勝利沒有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無產階級的兄弟般的聯合是絕對不可能的。為了聯合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無產階級必須制定出正確的策略,鑒於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統治和剝削,這樣就不僅有無產階級對於世界壟斷資本的鬥爭,而且還有第三世界國家革命民主派資產階級對世界壟斷資本的鬥爭,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和世界革命派無產階級就必須團結這些革命民主派資產階級,只要世界壟斷資本還存在,這個團結的基礎也就存在;同時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自己的根本利益——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無產階級必須看到民主派資產階級的動搖性和二面性,他們的階級利益和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有著根本的不同,他們之間存在著階級鬥爭,不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從而領導民主派資產階級為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鬥爭,就是資產階級腐蝕誘騙無產階級從而瓦解革命聯盟,最終退回到世界資本的洪流之中而使革命遭到挫折。無產階級要有擔當歷史使命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世界革命的潮流已經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了,而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革命。
對於無產階級還處於壓迫地位的第三世界國家,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由於受到世界壟斷資本的壓迫,有反抗世界資本的要求,無產階級在這一點上必須和他們共同行動,同時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記自己的根本利益,在這個反對世界壟斷資本的鬥爭中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無產階級時刻不忘整個運動的利益,時刻不忘運動的領導權問題,運動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會走入歧途,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就會被資產階級出賣和壓制。
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世界資本的薄弱一環上首先發生,在首先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裡,無產階級必須聯合革命民主派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孤立中間派資產階級,才能打擊大資產階級,才能鞏固革命成果,同時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自己的國際主義根本原則,時刻不忘只有在全世界消滅資本主義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鑒於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資本的矛盾,無產階級必須分析這些國傢具體的階級鬥爭,分析這些國家民主派資產階級同世界資本的關係,分析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關係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組織程度。無產階級聯合世界無產階級的過程是複雜的,首先是聯合被壓迫國家的無產階級,其次是聯合這些國家的革命派資產階級,總之我們策略的核心是如何在具體的世界歷史中實現無產階級的革命目標,而這一切策略的精神實質是無產階級在政治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力量,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而鬥爭而不是為屈從於或者依附於民主派或者什麼其他什麼階級的利益。由此可見無產階級對本國資產階級採取一定的階級聯合,爭取尚未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暫時的目的,都是為了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只有聯合了被壓迫民族中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才可能聯合到他們所統治的整個民族。
第三世界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由於各自的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水平的不同,一方面由於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思想上和策略上的不成熟導致這些國家工人運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同時壟斷資本拉攏同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來扼殺工人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必須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聯合世界無產階級,為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而奮鬥。
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共產主義國家陣營的對峙,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各國的資產階級由於害怕無產階級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國內採取了較大程度的階級讓步措施,改善本國無產階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狀況,所以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均較緩和。其次是帝國主義的資產階級對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採取了較多的政治拉攏和經濟援助措施,加強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團結。而這時候的共產主義領導者們,則由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對革命前途喪失了信心,信心的喪失最後就導致了信仰的喪失,而信仰的喪失就使革命隊伍不斷發生異化和質變。於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在不知不覺中變就成了資產階級的政黨。所以,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是從各國共產黨的質變開始的。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就其實質而言,並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它的全部意義不過是幫助人們確認了業已發生多時的質變。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它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積極的意義無疑是主要的。
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是以蘇聯十月革命為重要標誌的二十世紀共運高潮的一個終結,也是新的共運高潮的開始。隨著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資產階級對共運失敗的慶賀,各國資產階級曾經長期執行的階級緩和政策將必然地發生變化,帝國主義曾經長期執行的拉攏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的政策也將必然地發生變化。因此,普遍於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的激化,帝國主義國家與廣大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將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在這個醞釀更大更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時代,無產階級必須時不我待,積極行動起來,為新的空前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高潮準備思想的和組織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