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墓
位於石家莊市中山路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西側
白求恩墓,位於石家莊市中山路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西側,花崗石墓基,白求恩墓頂為半圓型,白求恩墓前有漢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兩側長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動照片。白求恩墓前廣場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白求恩墓建築分為3層結構,地下為磚券,地面為五星造型,代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必勝,五星正中為墓座,墓座上建有一個地球模型,代表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
墓前廣場有白求恩全身塑像。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1939年)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世界著名胸外科專家,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於1938年3-4月到達延安,不久又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提任軍區衛生顧問,1939年冬在抗日前線淶源摩天嶺搶救傷員時,手指感染中毒醫治無效,於同年11月12日晨逝世於唐縣黃石口村,17日安葬於唐縣縣城南關晉察冀烈士陵園,1953年遷葬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1939年)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世界著名胸外科專家,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於1938年3-4月到達延安,不久又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提任軍區衛生顧問,1939年冬在抗日前線淶源摩天嶺搶救傷員時,手指感染中毒醫治無效,於同年11月12日晨逝世於唐縣黃石口村,17日安葬於唐縣軍城南關晉察冀烈士陵園,1953年遷葬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1939年)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世界著名胸外科專家,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於1938年3-4月到達延安,不久又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提任軍區衛生顧問,1939年冬在抗日前線淶源摩天嶺搶救傷員時,手指感染中毒醫治無效,於同年11月12日晨 逝世於唐縣黃石口村,17日安葬於唐縣軍城南關晉察冀烈士陵園,1953年遷葬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隨著電視劇《諾爾曼·白求恩》的熱播,人們再次對白求恩的偉大人格讚歎不 已,對他的英年早逝無比惋惜。回想白求恩死後的哀榮,人們在悲痛中稍可感到一點慰藉,也以此告慰白求恩在天之靈。
白求恩捐軀太行后,中國共產黨和廣大軍民懷著不盡哀思和高度崇敬,四次對他的遺體進行隆重的安葬、遷葬。1939年11月12日5時12分,白求恩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逝世。上午10時,交通隊將白求恩遺體化裝成重傷員,抬著擔架出發,急走五天,轉移到了於家寨。11月16日,晉察冀邊區司令員聶榮臻含著淚給白求恩入殮,凈身整容,紅綢裹體,外穿八路軍新軍裝,用上好的柏木做壽材,埋葬於村南狼山溝口。為了防止敵人破壞,邊區軍民將墓地犁平不留墳頭。三天後日寇果來掃蕩,沒有發現墓地。
11月23日,中共中央和朱德、彭德懷,向白求恩遠在加拿大的家屬發了唁電。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了追悼白求恩大會,再次向白求恩家屬發了慰問電。
王稼祥、陳雲講話,毛澤東送了輓詞:“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國際精神,學習他的犧牲精神、責任心與工作熱忱”。12月21日,毛澤東又以沉痛的哀思寫了後來著名的《紀念白求恩》一文。
白求恩入葬18天後,晉察冀邊區又把白求恩的棺木小心起出,抬到唐縣軍 城南關的古閱兵場葬於西北角高坡上。在1940年1月5日舉行了萬人參加的追悼並遷葬大會,聶榮臻主持並宣讀祭文說:
“嗚呼!……君不辭勞,萬里長征,深入敵後,贊助吾軍。寒衣土布之服,飢餐粗糲之糧,救死槍林之下,扶死炮火之場……為君執紼,送葬軍城,臨穴涕泣,不知所云。”
白求恩墓
1953年3月17日,河北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白求恩靈柩第三次遷葬到了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噴泉西側。1970年6月,又將墓體移到中央位置並擴大,花崗岩墓身,以漢白玉立兩碑,北側以中、英文鐫刻白求恩傳略,南側刻毛澤東《紀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文字。1977年7月,在墓前又重塑了3米高的白求恩雕像。同時,中國人民還以多種方式表達了對白求恩的緬懷。
白求恩墓
我們要告慰白求恩在天之靈:白求恩,你成了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白求恩精神,哺育著一代又一代高尚英雄的成長。
在加拿大,人們也在紀念白求恩。
就在毛澤東發表《紀念白求恩》的同一天,在白求恩工作過的蒙特利爾市,白求恩的100多位同事和親朋舉行了追悼會。
1952年,加拿大出版了《手術刀就是武器:白求恩傳》。作者泰德·阿蘭比白求恩小26歲,他用了10年時間寫“父親般的”朋友白求恩的傳記,並始終和白求恩的前妻弗朗西斯保持聯繫。弗朗西斯在白求恩來中國后回到蘇格蘭家中,因精神刺激住進療養院,於上世紀50年代去世。作者阿蘭特意給他的兒子起名為“諾爾曼·白求恩·阿蘭”,表示對白求恩的尊敬和紀念。
1970年中、加建交后,兩國往來日益增多。這年6月,加拿大的第一個正式友好訪華團,專程到石家莊拜謁了白求恩陵墓。
197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白求恩是一位“具有歷史意義的加拿大人”,把白求恩作為加拿大的名人並以此為榮。
1974年,白求恩的三個侄女應我國駐加大使邀請來華訪問,專程到石家莊白求恩墓前掃墓,種下幾株綠樹寄託思念。
1976年3月,加拿大政府買下雷文赫斯特鎮白求恩出生的小樓,撥款委託國家公園委員會籌辦白求恩紀念館,油燈、烤爐、傢具都按1890年白求恩出生時的原樣複製。小鎮各界市民又捐資320萬加元,在鎮中心廣場塑造了高大的白求恩銅像,身穿八路軍軍裝,腳踏草鞋,正邁向前方,加拿大總督親自揭幕。這個小鎮,成了加拿大的“國寶”、旅遊勝地。
1977年,加拿大拍攝了英文電影《白求恩》。1981年,加拿大出版了簡·尤恩的自傳《在中國當護士》。她的父親是加拿大共產黨早期領袖之一,她畢業於溫尼伯醫學院護士學校,1933年至1937年間在中國山東傳教,會講一口流利的漢語。1938年1月,26歲的她和白求恩一起來華,是美加援華三人醫療隊中的護士和翻譯,隨白求恩活躍在武漢、延安和晉察冀邊區,為八路軍的醫療護理事業作出了出色貢獻,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後來,當人們訪問她,談起她和白求恩在中國工作的經歷時,她總是興奮地說:“在中國的這一段時期,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中國那樣使我興奮而激動。”
今年8月,加拿大一位女學生露易斯來中國旅行,行前正在加拿大的中國訪問學者、北京一所軍校的教員齊明用漢字在她旅行包正面寫下了“我來自白求恩的故鄉”9個字。從中國回國后,她激動地告訴齊明說:“這幾個字簡直勝過護照!不管是在機場、賓館,還是火車上,人們只要一看到包上的字,立刻投來友好的目光,飯館老闆甚至不肯收我的飯錢!”
我們還要告慰白求恩在天之靈:白求恩,你成了中加兩國人民心中共同的豐碑,中加人民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