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水鎮

涵水鎮

涵水鎮,隸屬於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地處平昌縣南端,東與達州區交界;南與達川區石橋鎮毗鄰;西與達川區永進鄉、平昌西興鎮相連;北與平昌白衣鎮接壤,區域總面積40.68平方千米。

清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2年),名涵江關;2001年,由涵水鄉改為涵水鎮。截至2019年末,涵水鎮戶籍人口為14532人。截至2020年6月,涵水鎮下轄3個社區、3個行政村。

截至2019年末,涵水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下轄慶豐、幸福、禪林、花橋、五廟、棗坪、海峰、安坪8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涵水鎮下轄3個社區、3個行政村:涵水社區、禪林社區、花橋社區、慶豐村、幸福村、海峰村。
涵水鎮
涵水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涵水鎮境內最高點位於五廟山,海拔650米;最低點海拔306米。涵水鎮西部屬秦嶺支脈大巴山系,東部僧帽山牽著小寨子、大石盤、登馬駒坡、上黃鶴山。

氣候

涵水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宜,夏熱冬寒,春暖秋涼,四季分明;春末夏初秋季多雨,冬季多霧,霜雪較少;多年平均氣溫16.9℃;無霜期年平均30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68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245毫米。

水文

涵水鎮境內河流,一條源於營山縣合興沿渠縣義和、葫蘆壩,匯入永進鄉后,流入涵水河段;中部有兩條小溪,一條起於幸福村土門咀,另一條起於海峰村均與涵水河匯流,經白衣大河進入渠江。

自然災害

涵水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雹災、蟲災等。

自然資源

涵水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為頁岩,分佈在慶豐、幸福、花橋、棗坪村等;地下有石油天然氣;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1.2萬立方米。2011年,涵水鎮有耕地8600畝。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40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4所,在校生1372人,專任教師11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2011年,涵水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30萬元,比2010年增長12%;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62%,比2010年增長4%。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文化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2個;民間歌舞器樂演出隊伍4個,有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成員30餘人。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學校體育場5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3%。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201戶,入戶率7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村衛生室8個,門診部(所)2個;設病床35張,固定資產總值21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2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涵水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1680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涵水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8戶,人數56人,支出23.8萬元,比2010年增長9%,月人均354.2元,比2010年增長10.2%;城市醫療救助53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10人次,共支出63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2戶,人數881人,支出74.4萬元,月人均70.4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42.6萬元,比2010年增長9%;有敬老院1家,床位66張。2011年,涵水鎮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600人,參保率30%。
涵水鎮
涵水鎮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郵政營業所1個,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450份(冊);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有固定電話用戶200戶,行動電話用戶800戶,網際網路用戶800戶。

基礎設施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1.2萬立方米;排水管道2.5千米。
園林綠化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綠化面積有0.6公頃。

交通


涵水鎮有202省道穿境,境內長7千米。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村、社道路16條。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涵水鎮因巴河水經平昌從北到南自上而下順流,而涵水河從西到北逆流到白衣大河咀與巴河匯流,有“倒流60里”的民間史話,故曰“涵水”。

歷史沿革


清朝

涵水鎮
涵水鎮
涵水自清康熙年初,以西面園灘子河岸直上的山頂設一關隘,名曰:“土地關”。視其卡址,怡與小溪同涵水河匯口處相對,故謂其曰:“涵江關”。因地勢在山坡頂端,數年後覺得不適,也不利於增修擴建,始遷於今達巴公路80.1千米處空礦的山地,定名曰:“瓦子場”。后因地勢傾斜,不利客商,復遷於小河壩,故謂之“花市街”。花市街地勢低洼,靠近溪邊,溪水泛洪則淹及街坊,復將場址上移,並定名曰:“涵水溪”,清乾隆39年,武廟修建成功以後,因廟址基地乃王姓業籍,在一度時期謂之“王家場”,同時又稱“涵水溪”,沿用於今。
涵水歷史以來屬達縣轄區。清康熙初編聯保甲,涵水編作第三保,下建三個甲。

民國

民國15年(1926年)改涵水為鎮,民國29年(1940年)改鎮稱謂鄉公所,直至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

1951年正式成立涵水鄉人民政府。
1954年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將原三十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7個管理區。
1960年管理區稱為耕作區,下分39個生產隊。
1962年,大隊、生產隊改組,慶豐、幸福區域太寬,將兩個大隊接址處各劃出一部分組建成興隆大隊,則全公社為8個大隊,61個生產隊。
1981年將人民公社改稱為鄉人民政府,沿用於今。
1985年至2005年,涵水鄉人民政府仍保持著原來的區域和建制。
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區,從原屬達縣地區管轄的巴中、平昌、通江、南江四縣分出,歸巴中地區,轄通、南、巴、平四縣,涵水鄉隨平昌縣歸屬巴中地區管轄。
2001年11月,涵水鄉撤鄉建鎮,鎮人民政府駐涵水溪,轄涵水鄉所屬行政區域。
2003年2月,涵水鎮將原來的街道居委會,擴建為社區居民委員會,將原慶豐村所轄5、6、9、10社、農科站劃歸社區居委會,轄五個居民小組。
清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2年),名涵江關。
民國時期,屬達縣。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為涵水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涵水鄉公所,直至新中國成立。
1949年,劃歸平昌。
1951年,成立涵水鄉。
1958年秋,涵水鄉改為涵水公社。
1981年,由涵水公社改為涵水鄉。
1993年7月,涵水鄉隨平昌縣歸屬巴中地區管轄。
2001年,由涵水鄉改為涵水鎮。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總人口有1821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65人;另有流動人口1300餘人。總人口中,男性9156人,佔50.3%;女性9057人,佔49.7%;以漢族為主,達18200人;有回、苗、土家等少數民族,共13人。2011年,涵水鎮人口出生率8.4‰,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45人。
截至2018年末,涵水鎮戶籍人口為14689人。
截至2019年末,涵水鎮戶籍人口為14532人。

經濟


綜述

2005年,涵水鎮生產總值達到2630萬元,比2004年增長14.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0萬元,比2004年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00元,比2004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元,比2004年增長8.9%。
2011年,涵水鎮財政收入80萬元,比2010年增長4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萬元,比2010年增長60%;人均財政收入25元,比2010年增長1%。
截至2018年末,涵水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截至2019年末,涵水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農業

2005年,涵水鎮種優質水稻5000畝,雜糯間栽2000畝,水稻三維立體栽植1000畝,規模化發展紅糧生產3000畝,玉米蓋膜栽植1800畝,栽桑310畝。
涵水鎮農業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紅薯、油菜、花生、蔬菜為主。2011年,涵水鎮農業總產值2136萬元。2011年,涵水鎮生產糧食6151噸,其中水稻2759噸,小麥1032噸,玉米1061噸,紅薯378噸。2011年,涵水鎮油菜產量928噸,花生產量56噸,蔬菜產量4161噸。2011年,涵水鎮飼養生豬26742頭,羊1091隻,家禽84421羽。

工業

涵水鎮工業主要以糧食、油料、建材、農具傢具加工、釀酒為主。2011年,涵水鎮有工業企業10家,職工52人;工業總產值為4981萬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69%。

商貿

2005年,涵水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960萬元,比2004年增長12.3%。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有商業網點80個,職工174人。2011年,涵水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70萬元,比2010年增長6.4%;有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200萬元。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涵水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為1870萬元,比2010年增長15%;各項貸款餘額805萬元,比2010年增長9%。

郵電業

2011年,涵水鎮郵政業務總量400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為30萬元。

風景名勝


一祠堂
王氏宗祠,五廟村境內,民國時期及建國后至70年代均作校舍,78年拆除修建五廟小學。
郭氏宗祠,海峰村境內,沿作校舍,於1964年折建新校舍,並設民辦初中班。
譚氏宗祠,幸福村6社,至今仍作小學校舍,現稱白合小學。
潘氏宗祠,花橋村5社,1964年新修花橋村小學拆除。
李氏宗祠,幸福村12社,歷為土門小學校舍,現稱台屬明德小學。
二廟宇
僧帽山,五廟村轄區,遙觀山勢,峻峭參天,故原有其名曰:“雲峰山”,因山勢如帽,亦名“僧帽山”,民國時期常住尼僧,歷年興辦集會,以廟產支銷燒香拔火。
黃鶴山(廟兒梁),五廟村所轄,規模小,設置簡易,舊時常住乞頭。
玲瓏山,五廟轄區,觀及山形,自頂峰下伸六嶺,其間五面,秀麗多姿,故后改稱“五面山”。
蟠龍庵、海鳳庵,海峰村轄區內。“蟠龍”對“海鳳”,兩寺於兩崗並肩屹立。海鳳先行拆毀,蟠龍寺一部份留作學校校舍,一部份改用集體保管室。現尚存有石碑三張,鉗作房屋牆壁之用而留於今。
鎖口廟,位於海峰村小溪側,故言“鎖口”。土地改革中分配作民房,1956年拆遷作集體保管室。
禪林寺,禪林村轄區內,今為禪林小學校舍。
老君廟,西南8里許,位於禪林村西南老君山頂,廟毀惟遺舊址。
玉皇觀,位於鎮西10餘里,舊址猶存。
清堂寺,集鎮內,民國22年,議學館遷至為中心國民學校。此後,歷作校舍,建國后,屢經改建、擴修,現為涵水初級中學校。
五廟,集鎮老街區中街正西,據傳,首門左有丈余鐵塔,頂塑一銅人像。早毀,其廟規模雄偉,四合院。有戲台,民國時期需演“人大戲”。建國后亦多在此上演《白毛女》、《收祖院》、《三世仇》及其它戲曲文藝節目,曾為涵水鄉人民政府、衛協會、糧管所、辦公或營業,1967年,由糧管所拆除建糧站。
上列各廟,多系雄輝建築,富麗堂皇,泥塑木雕的佛像、觀音、藥王、文昌、土地、雷公、電母、駿馬、雄獅以及雕龍壁畫之類,千姿百態,無奇不有。“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首當其衝,破“四舊”、立“四新”,群起而毀之,直至蕩然無存。
三岩、池、石、洞
蓮花石,五廟村轄內2社,石如蓮花。
龍洞坡,五廟村轄內2社,高8尺,寬7尺,入口大,漸其狹。據傳,洞通石腦渭,當河水泛漲,洞下數泉噴涌,少則兩日,多則近月不得斷流,此地亦有盛名,曰“崩龍池”。
犀牛沱,大魚澗墩子下游小州左側。名沱實厚,形如鍋狀,邊沿淺,正中深。地質隊曾勘探過。當時,人們稱為“喇嘛”,是“盜寶”的,並傳戽干潭水,盜走了犀牛。
落箭坡,過大魚澗磴子直上之陡坡。據傳張飛夜過巴州,途經此地,失落箭一枝,故而得名。
五貓石,土地關嶺南脊中一巨石,頭大尾小,形如貓,尾部則轉半環抱四塊小石頭,亦如貓,雄居于山崖頂,故名“五貓石”。五貓石頭面朝下,斜向烏龜梁。其梁如龜,欲上爬狀。相傳,半山不可人居,恐被龜食,幸有五貓制服,半山之家始免於患。
觀音岩,海峰村二社,幸福村十社。民國時期有小廟,內塑普陀岩,蓮台觀世音。四方供奉頂敬。廟下有泉,常流不息。
樊梨洞,安坪村5社,具傳當年樊梨花於此洞修行務道。
知縣嘴,幸福村2社。河中小島由泥沙於積而成。積年增大,兩側河道逐慚狹小。據傳,一遠道賣豬人返家至此,突然發病死於沙丘。立即雷雨大作。待其家人訪至,已被泥沙掩埋。掘其屍,將出時而雨至。而後續掘,則狀復原形。其家人含淚而歸。後裔中出一知縣,故名“知縣嘴”。1970年起,當地群眾在島上造林,而今茂密蔥鬱,兩岸不易近林,無曾攀枝摘葉,神態多姿,風景優美。
岩門灘,集鎮北,灘長20餘米,且灘位較高,內河蓄水不常溢於外。1964年欄河修水輪泵,河面岩腰一閣子,內塑觀音大士石像。岩底有天然的岩嵌,嵌內寬敞,住一張神婆,自號觀音老母腳子,神通廣大,常有人來此燒香禱告。
字型檔梁,集鎮南,慶豐村轄區內,平達公路77公里500米左側。
巨石,幸福村12社,於祈雨山半山腰處,獨立一巨石,高丈許,圓型,上大下小,附近有小孩八字大,找十三太保保佑,均拜巨石為首。奇哉,凡寄拜之小孩,均能爬上巨石玩耍,他人莫想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