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劉謙初的結果 展開

劉謙初

山東平度烈士

劉謙初(1897年至1931年4月5日),原名劉德元,出生於山東省平度縣,山東平度烈士。

五四運動爆發后,因積極宣傳愛國思想被反動當局勒令退學。1922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學,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組織建立了秘密聯繫,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首倡成立“燕大滬案後援會”,被選為燕大學生運動負責人之一。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劉謙初雕像
劉謙初雕像
1897年出生於山東省平度市田莊鎮劉家莊人。父親為他取了一個小名,叫作“光”,希望他長大成人後能有一番作為。
劉謙初8歲開始,先後在私塾和高等小學念書。
1913年春天,16歲的劉謙初考入平度知務中學,任學校青年會幹事。
1916年春,袁世凱復辟帝制。劉謙初聯合13名同學投筆從戎,參加了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第三支隊炮兵團。后因作戰英勇,被授予“山東三支隊義勇獎牌”。

燕大的高才生

1918年至1920年,劉謙初在齊魯大學預科班學習。畢業后,因家境不好,不能繼續深造,便到黃縣崇實中學任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基督教上海聖教書報公會以《我的二十世紀宗教觀》為題舉辦的徵文活動,他的文章被評為第一名,因此被保送到燕京大學學習。在燕大,他接受並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併發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組織撰寫了《中國國民性的觀察》《武力不能統一今日的中國》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文章,把周刊辦得紅紅火火,才華橫溢的劉謙初被稱為燕大才子,在同學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1921年預科結業后,因經濟困難,無力升本科,回黃縣崇實中學任教。因參加徵文獲獎,被保送去北京燕京大學文理科深造。
1922年,劉謙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學。在這個新文化、新思想的高地,劉謙初收穫了新友、新知。他發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組織撰寫《中國國民性的觀察》《武力不能統一今日的中國》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文章。頗具才華的劉謙初在同學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在北京求學期間,劉謙初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組織建立了秘密聯繫,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
1923年,參與組織燕大文學會,任《燕大周刊》副主編。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滬案後援會”,被選為燕大學生運動負責人之一。
1925年9月,畢業后,曾在江蘇鎮江潤州中學、廣州嶺南大學附中任教。

任教及任命

毛澤東和毛岸英、劉思齊、李訥
毛澤東和毛岸英、劉思齊、李訥
燕大畢業后,劉謙初先後在鎮江潤州中學、嶺南大學任教。其間,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新社會觀》《嚮導》等革命書刊,創辦了《木瓜》《流螢》《傾益周刊》等刊物,熱切地嚮往革命。
1926年12月15日,他終於來到革命中心武昌,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被任命為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為軍部起草各種宣言、告民眾書、宣傳大綱等,在宣傳北伐軍的宗旨、主張、紀律、作戰方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受器重。

演講贏得了一顆芳心

1927年2月的一天,劉謙初被邀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作一場關於政治形勢的演講,他從蘇聯的十月革命講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賀勝橋、汀泗橋戰役的勝利講到北伐戰爭的偉大意義。可謂口若懸河、辯才滔滔。坐在台下的一位姑娘,被這位氣度非凡的年輕軍官深深吸引。她就是時任中共京山縣委副書記、24歲的張文秋。她這次是專程到武漢購買槍支的,抽空來校內看望惲代英,碰巧聽到劉謙初的演講。
聽完演講,張文秋來到惲代英的住處。令她吃驚的是,那位演講者也在。惲代英介紹他們認識,並從食堂打來飯菜,留二人共進午餐。劉謙初也被眼前這位端莊秀麗、英姿颯爽的姑娘吸引住了。之後,他們像久別的朋友一樣交談,相約一起去聽演講,結伴前往參加“二七”大罷工四周年紀念碑的落成典禮。惲代英見他們彼此有意,就鼓勵劉謙初:“人生三十而立,你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可謂俯仰無愧事業,該關心一下婚姻大事了。”劉謙初接受了好友的建議,用書信向心儀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蓋自晤芳顏,神魂迷離,舉止動定,往往若有所失,雖一飲一食之間,亦恍若倩影在我眼中。每一成寐,則魂夢縈繞於左右。”張文秋含羞應允。不久,他們在武昌漢陽門大街致和里12號劉謙初的表姐家,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任省委書記

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劉謙初根據黨的指示,先到江蘇省委工作,后經上海去福建。
1928年6月福建臨時省委書記,組織部長陳祖康經不起敵人的誘惑,投靠張貞,叛變了革命。7月24日,福建省臨委先後召開黨的緊急會議和擴大會議,改選劉謙初為代省臨委代理書記,開除陳祖康,張餘生黨籍,選舉周肅清為代表向黨中央報告。9月,在福建省第一次黨代會上,劉謙初被選為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1929年初,黨中央調他到山東工作,以齊魯大學助教身份作掩護。面對險惡環境,他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常常冒著危險,來往於濟南、青島等地,夜以繼日地工作,傳達黨中央的指示,宣傳鼓舞群眾,揭露敵人的罪行,組織對敵鬥爭,很快恢復、重建和發展了被敵人破壞的黨組織,重新組成中共山東省委,並擔任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7月,他按黨中央的指示,和青島市委的同志一起,領導和發動了持續了40多天的青島大康、隆興和富士等七大紗廠的總同盟大罷工,給反動當局和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

英勇就義

1929年8月6日,劉謙初經青島赴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工作時,不幸被捕入獄。在國民黨濟南警備司令部監獄里,敵人用盡了各種威逼利誘的辦法,對他施以坐鐵籠、上壓杠、灌辣椒水等種種酷刑,打得他血肉模糊、遍體鱗傷,但絲毫動搖不了他的意志。就義前夕,劉謙初在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望你不要為我悲傷,希你緊記住我的話,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好好愛護母親(指黨)!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
1931年4月5日,劉謙初戴著沉重的鐐銬,高唱著《國際歌》,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口號,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34歲。

軼事典故


毛澤東和劉謙初曾和他對親家

1927年4月4日,毛澤東主持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舉行開學典禮。劉謙初、張文秋親耳聆聽了毛澤東作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感覺獲益匪淺。
劉謙初陪妻子到武昌都府堤41號毛澤東的住處拜訪。毛澤東和妻子楊開慧熱情招待了他們,尤其是5歲的毛岸英和3歲的毛岸青,學著媽媽的樣子舉著小手抓紅棗、花生去送給客人,結果撒到地上,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當毛澤東聽說兩人新婚不久,幽默地說:“我有幾個兒子,我祝你們早生幾個姑娘,我們好對親家呀!”
張文秋詳細彙報了京山縣農民運動的情況,毛澤東認真聽取后給予充分肯定,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性意見,還縱論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的局勢。毛澤東的真知灼見,使二人頓覺眼前亮堂,思緒開闊,由衷感慨: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1927年4月29日,劉謙初接到緊急命令隨軍北伐,張文秋留在故鄉繼續戰鬥。他們這一別就是兩年。其間,劉謙初先後調上海、福建等地從事黨組織的恢復整頓和發展工作,曾擔任福建省委書記、常委。1929年4月,調任山東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張文秋也轉戰南北,曾領導了河南駐馬店的秋收暴動,曾在豫鄂邊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堅持游擊戰,曾擔任湖北省委秘書處和上海滬西區委負責人。
在周恩來的親自安排下,1929年春,張文秋也調任山東省委任婦女部長(常委),化名陳孟君。

犧牲前給女兒起名劉思齊

初次踏上丈夫的故土,張文秋感到既陌生又親切。按事先約定,她下火車后就在站內等人來接。不一會兒,聽到背後有人叫“陳孟君”。她轉過身,看見一位穿著灰色羽紗大褂、頭戴黑色禮帽的男子大步朝她走來。等到跟前,兩人都猛地愣住了:這不是日夜思念的愛人嗎!久別重逢,夫妻倆有太多的話要說,但他們最感激的還是周恩來的細心安排。在白色恐怖下,夫妻倆並肩戰鬥,他們深入民眾指導工農運動,幫助建立基層黨組織,使山東黨組織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因叛徒出賣,1929年7月2日,新的省委又遭嚴重破壞,夫妻倆先後被捕。在獄中,劉謙初寫詩鼓勵妻子:“無事不必苦憂愁,應把真理細探求。只有武器握在手,可把細水變洪流。”
1930年1月,經黨組織營救張文秋出獄。此時,張文秋已有7個月的身孕。臨別前,她讓丈夫給孩子取個名字。丈夫深情地望著她說:“無論是男是女,就叫‘思齊’吧。山東古來便是齊魯之地,英雄輩出,禮儀最盛,讓我們的孩子時時記住這塊地方吧。”3月2日,女兒思齊在上海出生。4月5日,劉謙初壯烈犧牲。

女兒嫁給毛澤東的兒子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長期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張文秋,受黨組織派遣,攜女兒來到延安。已經8歲的小思齊,長得伶俐俊秀,而且能歌善舞,經常參加一些文藝演出。有一次,她擔任主角的話劇《棄兒》在中央軍委禮堂上演,劇情是表現革命烈士後代流浪的故事。正在台下看演出的毛澤東,不由地想起自己的幾個兒子曾流浪上海街頭的情景,心裡有些酸楚。小思齊惟妙惟肖的表演更令他感動。演出一結束,他就上台抱起小思齊,親切地問:“你的爸爸、媽媽是誰?”“我是她媽媽。她的爸爸是已犧牲的山東省委書記劉謙初。”毛澤東應聲望去,一眼認出了張文秋。10年後兩家人再次相逢,楊開慧和劉謙初都已經犧牲。他們百感交加,眼含熱淚,緊緊握手。毛澤東非常喜歡小思齊,當場認她做乾女兒。
1948年初,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從蘇聯歸國。在陝北中共中央駐地,毛岸英和劉思齊相識相戀了。毛澤東和張文秋聽說后都非常高興。毛澤東對張文秋說:“思齊是我的乾女兒,我很喜歡她。我贊成他們現在訂婚,將來結婚。”
1949年10月15日,毛主席才擺國慶宴,又主女兒婚:在中南海的豐澤園,毛岸英和劉思齊舉行了新婚典禮。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謝覺哉等領導同志攜夫人前來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