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鴨

墨鴨

墨鴨徠是一種魚鷹屬的水鳥,以魚為食,常被漁夫用來捕魚。

基本信息


墨鴨 mò yā [osprey;fish hawk;sea eagle] 即魚鷹屬鳥綱鵜形目鸕鶿科,中國有5種,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青海湖為普通鸕鶿,全長80厘米,體重1700~2700克,全身為帶有紫色金屬光澤的藍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圍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膚呈黃色,裸出部份的周圍有幅寬廣的白帶。上背、肩羽為暗赤褐色,羽緣為黑色。生殖時期腰之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白斑。頭部及上頸部份有白色絲狀羽毛,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長90-154 mm,候鳥。幼鳥體上面是暗褐

外型特徵


體下是黑色,雜以白羽。眼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魚鷹-習性 鸕鶿很少鳴叫,繁殖期發出帶喉音的咕噥聲,其他時候無聲。但群棲時彼此間為爭奪有利位置發生糾紛時會發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聲。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飛行姿態與雁類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飛行。性不甚畏人。單獨或結群在水中捕魚。趾間有蹼相連,善於游泳和潛水。飽食后在陸地或樹上休息時,常伸展雙翅在陽光下晾曬羽毛。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遷徙經中國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島及台灣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冬天有上萬隻鸕鶿越冬,部分鳥整年留在那裡,其他地點罕見。世界上北美洲東部沿海、歐洲、俄羅斯南部、西伯利亞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東、亞洲中部、印度、中國、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均有分佈。部分鳥為季候鳥。雌鳥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間產卵。在岩崖或高樹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樹枝、魚骨頭、海藻和雜草做成,裡面鋪有細草,是一種有稜有角的六邊形的“房子”,端端正正。營巢后,17-21天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6個,卵重約54克。雌雄成鳥輪換孵卵,1個月左右可孵出雛鳥。雙親一起哺育雛鳥,它們捕食回巢後站在雛旁張開大嘴,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喉部銜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該鳥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魚鷹-分佈 全世界廣泛分佈,包括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徠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普通鸕鶿與斑頭雁棕頭鷗魚鷗組成青海湖四大候鳥群。繁殖地集中在三塊石和海西山的懸崖陡壁,海西山西端也有少量分佈,總數在4500隻左右。善游泳和潛水,巧於捕魚。在陸地上顯得笨拙,停息時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時間較長。鳴聲粗獷、沙噪,不悅耳。主食魚類。雌、雄鳥均營巢,輪流孵卵。喂雛方法特別,親鳥張著嘴,雛鳥伸嘴入其咽部,從親鳥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魚體。喂水時,親鳥將水從嘴裡噴出,似注射器注入雛鳥嘴裡。 3月下旬遷來青海湖,巢築在近水無人、畜干擾的懸崖上,大部分則在往年舊巢的基礎上修理加高。在海西山陡崖上可以見到逐年壘起的高40-70厘米的柱狀巢體。築巢材料為灌木枝條、草莖及其他雜物,每巢產卵3-4枚,每枚平均重54.4克。孵化期30-31天,鸕鶿幼鳥出殼后一直由親鳥餵養,直到幼鳥發育完全,具有獨立飛翔捕食能力后才離開巢穴。鸕鶿主食魚類,可以潛入3-4米深的水中捕到超過它自身體重一倍以上的大魚。鸕鶿的越冬地在雲南、貴州兩省的湖河區,直至中緬邊境的瑞麗江畔。魚鷹-捕魚能手 魚鷹因捕魚本領高超,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端帶鉤的嘴捕捉魚類,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在雲南、廣西、湖南等地,現在仍有人馴養鸕鶿捕魚。在中國東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濱,以往經常可看到狹長的小船上佇立著幾隻或十多人工訓練過的鸕鶿(俗名魚鷹、水老鴨),辛勤地勞動,幫助漁魚捕魚。漁民將小船劃到魚多處,船上一排排鸕鶿離船飛出,好像一隻只野鴨,在水中游來游去,一會潛入水中,一會又浮上水面,當發現魚時潛入1-3米,最深可潛水19米,時間最長可達70秒,可稱得上鳥類中潛水冠軍,用圓錐形帶釣的嘴去捕捉那些價值低廉的小魚,或者游泳能力不強的小魚若遇到大魚時,會二三隻齊力完成,有的啄頭,有的銜尾,把它連推帶銜到船邊,以使漁民立即用網捕捉。一隻鸕鶿一年可捕魚500千克以上。魚鷹的外形像鴨,黑色羽毛中又微帶一些紫、藍、綠色光澤。嘴粗長而且最前端有鉤,極善於潛水,眼睛發綠,能在水中看清各種魚蝦。魚鷹喉下有一個皮囊,能暫存捕捉到的魚。漁家牧鷹前,先用皮條草(淀中一種特有水草)劈成絲。扎住魚鷹皮囊下端,不讓魚進入鷹胃裡,只能在皮囊中暫存。魚鷹非常講究配合,一對配合默契的鷹,上架時總在一個架上,入水時幾乎同時入水。鷹排前後各有幾個鷹架,放鷹時,一聲口令,魚鷹“啞啞齊下”,墨色身形如黑雲壓城,遮住銀鱗出沒的淀面。這時,魚鷹在水中一會扎猛子潛入水中,一會仰頭浮出水面。有的鷹嘴裡叼著魚頭鑽出水來,魚尾在淀面來回甩動;有的兩三隻鷹齊心協力抬上一條大魚。牧鷹人眼疾手快,一手抄回子,把魚頭抄進去,一手抓鷹,把魚扔進艙里,順手拿出一條小魚填進魚鷹嘴中,用手一抻皮條的活扣,魚鷹的皮囊解開了,小魚進入鷹嘴。然後用篙一架,把鷹放到架上休息。這一連串動作,麻利有序,不能有一絲遲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