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寺

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地藏寺,位於福州市東門外的金雞山麓,即原報恩寺之地藏殿,尼寺之著名者,唯此一地藏寺。相傳建於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1983年,地藏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傳承法系屬曹洞宗。地藏寺是清朝同治年間(1862一1874年)由信徒鶴山被者集資重修。清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按照舊制進行了維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地藏寺又按原貌進行了修復,並對佛像和殿堂進行了全面修復,今寺內主要建築有地藏殿、大士殿、達摩祖師殿、彌勒殿、韋馱殿、伽藍殿、念佛堂、文昌宮等,布局合理,殿堂古樸,別具風格。

建設背景


寺廟簡介

地藏寺,位於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據傳,寺始建於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原名“法林尼寺”,是福建最早的尼庵,後來尼散寺廢。唐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重修。
五代閩王時(公元936-945年)改建為報恩寺。現在的地藏寺只是報恩寺的一個殿宇。后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和擴建,規模宏偉。可惜再度遭受大火,殿毀寺廢。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當時叫作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
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信徒鶴山樵者等集資將報恩寺的地藏殿重修,並定名為“古迹地藏寺”。雖然在清朝時曾勒石布告:“大清同治甲子年紳耆募捐重建地藏寺大土殿、文昌祠、齋堂、拜台,重修前殿、兩廡山門,公禁不許租停棺柩,寺僧如有不遵,立即斥逐不袋,勒石永記。”
地藏寺
地藏寺

寺務管理

但到了清末民初,和尚信堅、自通、秀岩等法師主持管理。除過政黨宗教生活外,寺內卻成了停住棺樞之所。當時戊戍維新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林旭,在變法失敗之後被清廷殺害,其棺運回福州,就曾停樞於此寺中。1930年間,尼姑德欽法師為“振興地藏”,率雙溪庵尼眾出資接該寺,並移棺96具葬於陳家山。在德飲法師住持下,寺廟整修一新,尼眾也達數十人,成為福建省著名的女眾叢林。
“文革”期間寺廟慘遭破壞,尼姑還俗,寺廟改作他用。1979年後,地藏寺逐漸恢復舊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寺廟。如今地藏寺經過十年的翻修,面貌煥然一新。現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等殿宇。整個寺廟坐東面西,金碧輝煌,雄偉壯觀。

主要景觀


殿內主要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釋迦牟尼、觀音、彌勒、四大天王、韋馱等塑像,泥塑金身,造型精美。大殿內懸清光緒年間所鑄銅鐘一口,音色洪亮。寺廟院內還有古榕樹、石碑、古井,古石柱等景勝。寺後有一假山,周圍樟樹茂盛,花木叢生,清雅幽美。在一岩石上刻著清人鶴山樵者詩一首:金雞洞里白雲間,圍住真山當假山,王岳匡廬常到眼,免攜杖履事登攀。從清朝末年起,這裡就開闢場所供信徒停棺。
戊戌變法六君子中的林旭被殺后,就曾把棺柩停寄在寺里,僧人為之念佛超度。民國時,這裡成為女眾叢林,尼德欽任住持,有尼眾數十人。1944年,尼德欽在山中創辦了火葬爐,成為福州市首創的火化場所。寺內修建了骨灰寄存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寺內曾辦起制線廠,尼姑們通過生產,實現了自養。今日的地藏寺恢復了舊觀,僧眾在這裡過著晨鐘幕鼓的出家人生活。現存的地藏寺是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由信徒鶴山樵者集資重修,清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按照舊制進行了維修。1949年後,地藏寺又按原貌進行修復。1983年,地藏寺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並對佛像和殿堂進行了全面修復。

建築特色


布局結構

今寺內主要建築有地藏殿、大士殿、達摩祖師殿、彌勒殿、韋馱殿、伽藍殿、念佛堂、文晶宮等,布局合理,殿堂古樸,別具風格。殿內主要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釋迦牟尼、觀音、彌勒、四大天王、韋馱等塑像,泥塑金身,造型精美。大殿內懸清光緒年間所鑄銅鐘一口,音色洪亮。寺內有僧人舍利塔一座,名“永懷亭”,塔主為明旭大師和德欽大師。寺院院內還有古榕樹、石碑、古井、古石柱等勝景。
寺後有一假山,周圍樟樹茂盛,花木叢生,清雅幽美。在一岩石上刻著清人鶴山樵者詩一首:“金雞洞里白雲間,圍住真山當假山。五嶽匡廬常到眼,免攜杖履事登攀。”從清朝末年起,這裡就開闢場所供信徒停棺。戊戌變法六君子中的林旭被殺害后,就曾把棺柩停寄在寺里,僧人為之念經超度,民國時,這裡成為尼眾叢林,比丘尼德欽法師任住持,有尼眾數十人。1944年,德欽法師在山中創辦了火葬爐,成為福州市首創的火化場所。寺內修建了骨灰寄存室。1949年後,寺內曾辦起制衣廠,尼師們通過生產,實現了自養。今日的地藏寺已恢復舊觀,僧眾在這裡過著晨鐘暮鼓的出家人生活。

保存完好

地藏寺的恢復和保存,照旭法師、徒欽法師功績最著,1992年,常住立碑《明旭德欽二師事略》以為紀念:“明旭比丘尼,福州蔣氏女,諱樹英,適陳,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之萱堂也,能詩。年五十六,感悟無常,禮圓瑛老法師剃染,蒙傳授心印地藏修復,德欽法師等延主當山,統理有方。
一九六九年示寂,世壽八十有九。眾推德欽法師繼席。師福州黃氏女,俗諱硯萱,三十四歲時,禮雙溪果因為師,后受法於虛雲老和尚。抗日時期,福州淪陷,師拒受敵偽救濟,率眾往福清靈石寺墾荒自給。寇退回寺,建化身窯,設藏骨塔,為我市火葬之濫觴。本農禪三旨,在寺創紡紗工廠。
一九八五年遷化,世壽九十有二。微二師之功,安有今日之地藏,崇德報本,建永懷亭、供骨塔於其中,二師之潛德遺風,且與當山並垂不朽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地藏寺又按原貌進行了修復,並對佛像和殿堂進行了全面修復,今寺內主要建築有地藏殿、大士殿、達摩祖師殿、彌勒殿、韋馱殿、伽藍殿、念佛堂、文昌宮等,布局合理,殿堂古樸,別具風格。與同為尼寺的崇福寺不同,地藏寺門口是兩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崇福寺是四隻可愛的白象),天王殿內供的是四大天王(崇福寺是兩大金剛),相同的僅是韋陀護法的降魔杵杵尖都朝下,這是告訴人們,這裡不能掛單,不提供食宿。令人費解的是,身為尼寺的地藏寺的兩道門,一叫“龍吟”,一叫“虎嘯”,充滿了陽剛之氣。地藏殿供的地藏王菩薩,卻是唐僧形象,穹頂藻井旁的畫的都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而在殿外的彩繪則成了三國演義里“千里走單騎”、“定軍山”、“虎牢關”之類。
步入殿後,便是玉佛樓所在,兩殿間有石山裝飾的園林,參天蔽日的樟樹,景色宜人,清幽靜美。在玉佛樓旁有座“永懷亭”,亭內供“重興本寺第一代尼和尚明旭、德欽法師骨塔”,並立“明旭德欽二師事略碑”以紀念明旭法師、德欽二法師的潛德遺風、不朽偉績。

旅遊信息


公交車乘坐61路至“琯尾街”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