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天台寺的結果 展開
天台寺
安徽省地標之一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的天台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跡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台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於白來”之說。
天台寺橫徠卧於天台、玉屏峰間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塊石木結構,硬山頂,是一座3層走馬通樓的民居式殿宇。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另在河北、湖北等地有同名天台寺。
各地的天台寺風光
相傳唐時新羅僧地藏在此禪居,留有“金仙洞”遺跡。宋代高僧宗杲《游九華山題天台高處》詩云:“踏遍天台不作聲,清鍾一杵萬山鳴。”說明宋代已有寺宇。
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陣履泰捐資,住持僧昭蓮重建,遂為叢林。相傳嘉靖年間寺僧璽玉居山護林,佛德高潔,享年110歲。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僧人塵塵子行腳至天台峰結茅而居,庵名“活埋庵”。
天台寺
年七十猶坐蒲團,嚴冬著單布衣。
圓寂后六年其形趺坐不仆,皮肉如生。”后僧徒在庵旁為其建舍利塔。清中葉,天台峰周圍48座寺廟已形成“八剎”,均從屬天台寺。至道光時荒廢。
另據陳蔚《九華紀勝》卷十四載:“雲峽下,面陽阿中,印信石畔,舊有天台寺。天台寺遺基側其上有金銅千佛塔。”咸豐年間寺毀於兵火。
天台寺
同年九華山管理處重修殿宇,並為佛像上漆、貼金。
1949~1970年住持僧普全。
1970~1974年住持僧曉悟。
1975~1985年住持僧普光。
1985~1993年先後住持僧為智悟、慧文、意徹、普道。1995年至今住持僧宏學。
原天台寺橫卧於天台、玉屏峰間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塊石木結構,硬山頂,是一座3層走馬通樓的民居式殿宇。
因地就勢,布局奇巧,古樸和諧,渾然一體。東面以峰脊(青龍背)為屏障,南面以玉屏台為牆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為連接點,在凹陷地上築高8米的石台基,構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
整個建築借高聳的懸崖峭壁以隱蔽,既御風寒又十分堅固。其山門在大殿山牆南面,是一直徑3.4米的卷拱石洞,進深4.2米。
山門上鐫有“中天世界”和“非人間”兩方石刻。入山門,過彌勒佛像后,三進殿堂相互通連。東、北兩側為對峙的懸岩,徑直可入2層的大雄寶殿和地藏殿。由此轉折向東,沿岩石上的台階而上,再轉折向北即進入3層的萬佛殿。
殿長10米、寬13米,滿堂有形態各異的木雕小菩薩像,懸立樑柱之上。樓後有偏門通往觀音殿、客房和雲水堂。原建築總面積1540平方米。
天台寺
宮殿式,3層,框架結構,雙重檐,鐵瓦蓋頂,飛檐翹角。
脊高17米、長21米、寬20米。
建築面積1456平方米。內部結構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層為萬佛殿,中層為地藏殿,下層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門依舊。
大殿後,東西兩邊建有廂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觀音殿,民居式,長13米、寬8米,建築面積104平方米。
大殿山門下坡地擬建韋馱殿。天台寺周圍景點眾多:寺南青龍頭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內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懸崖峭壁,有鐵柱環護。捧日亭為池州知府李曰章於清乾隆三年(1738)建造,並作有《捧日亭贊》以記其勝。
寺北有兩塊巨岩立於山巔,對峙如門,只容一人通行。右邊岩石上豎鐫“雲峽”2字,左邊岩石上橫鐫“一線天”3字。
在天台寺與十王峰之間有一長100餘米、高近30米、寬10餘米的青色岩石,人稱“青龍背”。橫截東天如屏,故又名“玉屏峰”。青龍背西石壁上有“龍華三會”、“登峰造極”、“東方極樂”及“高哉九華與天接,我來目爽心胸擴”等摩崖石刻。
天台寺
九華山天台寺
每逢晴日,停立在雲峰之上,拂曉前,凝視東方,啟明星尚未墜落,曙光初露,眨眼間,一輪紅日跳出山頂,天地一片光明,九十九峰清晰可辨,如在眼前。置身其中,確有“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陽滌曉風。九十蓮華一齊笑,天台人立寶光中”的美妙感覺。
天台寺
從古拜台向上,走完十王峰下一段弧形山路,沿龍頭峰下的青龍背旁向前即至天台正頂,到在天台寺前,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龍頭峰,右有龍珠峰,對面十王峰。龍頭峰下為青龍背,在門旁駢立如屏,女名“玉屏峰”。龍珠峰,又名“天台岡”,上有一顆巨大滾圓的岩石,名“龍珠口”。傳說九華是“活的龍脈”,青龍居此高處,這顆“龍珠”,則是它戲耍的寶物。十王峰迎面而來,謂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間”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由橋底登石階十餘步,即進入寺門。拱形橋上的橫樑鐫“中天世界”四個大字。
無暇禪師
無暇禪師
大興和尚
大興和尚俗名朱毛和,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安徽省太湖縣中鎮大明村人,1925年來九華山百歲宮依常法和尚剃度為沙彌僧,刻苦修行,以戒為師,1931年隨緣來到南京古林萬壽寺,受戒於果慧法師,花四年時間參學五台峨嵋普陀等名山,1936年回九華山百歲宮,勞靜結合,禪凈雙修,1947年住青陽城東火焰山小廟,其幽默詼諧,悠遊人世,一世隨緣,1958年參學九華後山雙溪寺,常年為生產隊牧牛,亦農亦禪,無慮無憂,其口頭禪為:“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空!空!空!。。。”擅長並樂於用中草藥為眾人治病,1985年不慎摔倒,卧床不起,傷勢嚴重,2月12日,預知大限將到,囑弟子於逝后將其遺體裝缸保存,2月17日,口念阿彌陀佛,於念佛中含笑寂。1989年12月,開缸啟視,顏面如生,筋骨顯現,指甲猶存,喉節可見,如初跏跌坐。現供奉於九華後山雙溪寺。
慈明和尚
慈明和尚
明凈和尚
明凈和尚,俗名徐方柱,1928年3月出生於安徽省郎溪縣東下鄉雙橋村,祖輩信佛,三歲母亡,家境貧困,自小不茹葷腥,幼時幫人放牛、打短工,掙錢補家用,他為人心地善良,慈悲為懷,某年家鄉天旱不雨,田裡的莊稼因缺水而枯萎,他夜裡悄悄把自己田裡的水放到別人的田裡,出家前,常在家打坐,常入定不醒,鄉人愚昧不解,認其著魔,將之捆綁,阻止入定,但任憑家人和鄉人的阻攔之法障,他仍堅持素食、入定、修學佛法,1984年。徐方柱來到九華山旃檀林寺,他指著旃檀林說:“這就是我的家”,但住持惟和法師拒收其入寺修行,后在九華山天台寺欣遇一位法師,收他為徒,法號明凈,可那位法師如行雲流水到處參學,沒多久便離開了天台寺,他連師父的法名也沒記下,就分離了,明凈和尚只好又孤身來到旃檀林,當家師還是要清他的單,萬般無奈,他只好在大鼓下過夜,並在此處開始“站禪”,后遷到韋馱殿繼續修行站禪,他常年行頭陀行,日食一餐(有時入定的原故,十多天才食一次),赤腳,身穿衲子衣,少言,香客禮佛時,他與韋馱菩薩一道受人禮拜,被眾人誤有瘋顛,他站禪時,示彌陀定印,也常有香客獻錢於他的手上,可他總不留錢物,而轉放於旃檀林寺的功德櫃中,也許是體力的緣故,站禪三年後,又坐禪三年,而後又卧禪三年,1992年農曆8月初十,明凈和尚跌跏示寂,言於弟子:“我坐缸后不許火化,日後就是不壞真身”,囑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日後除禮拜他之外,也要禮拜慈明和尚,圓寂后六年整,於1999年農曆8月13日開缸視其顏面如生,身體完好無損,中國身肌膚皆有彈性,后在神光嶺坐缸處建廟供奉。
仁義比丘尼
仁義師太,俗名姜素敏,東北瀋陽人,出嫁吉林通化,1911年生,無生育子女,婚後不久,丈夫病世,婆家對其冷淡,1940年秋她奔赴山西五台山,在顯通寺落髮為尼,法號仁義,出家後勤修佛法,且研究醫理,1942年考取瀋陽醫專,學習中醫,解放后,由於宗教政策的原因,被遺返原籍,1950年,赴抗美援朝戰場,隨軍當衛生員,1953年回國,于吉林通化206醫院工作,1954年在瀋陽南大關聯營中醫院針灸科當醫生,1958年調入城鄉衛生院,1963年下放二邊江鄉三邊江村,1976年回吉林通化自辦診所,1982年宗教政策落實后,她於此年再度上五台山,在塔原寺受具足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朝禮九華山,決定在此常住,先後住過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后重修通慧禪林,她常外出弘法行醫,修建寺院,廣結善緣,她針灸技術嫻熟,醫治了很多的病人,1995年農曆10月7日仁義師太圓寂,享年85歲,1999年1月2日開缸,見其肉身不腐,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余,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晴晰,裝缸時穿的衣膚緊貼身上,乳房消失,下身長合無痕。她開創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現供奉於九華山通慧禪林內。
祗園寺: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坐落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寺院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講堂等9座單體建築組成,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築外,余皆民居式建築。該寺院雖按山門──天王殿(即彌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傳統格式來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變。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寺院還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優美環境,引人入勝。祗園寺始建於明代,清末和民國期間重修和擴建,規模為九華“四大叢林”之首。建築面積5157平方米,是中國國重點寺院。
百歲宮:百歲宮坐落在海拔871米高的插霄峰上,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為少見。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從山門正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層樓,而大殿東側的的廂房是兩層樓,通高只有10米。但從它的後門看,東側牆高達55米,為五層樓。而屋頂只是一個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大殿寬19米,進深14米,中有“九龍戲珠”藻井;佛龕則因地就勢築在長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兼作取水滅火之用途;肉身殿後則為佛堂和僧舍。它的4個樓層內有巨岩橫陳,有磐石鑲嵌,岩石與建築、建築與山峰有機結合,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百歲宮建於明代,清末民初屢次修葺、擴建。為九華“四大叢林”之一。建築面積2987平方米。屬中國國重點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