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九華山的結果 展開
九華山
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相傳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佛教認為地藏菩薩是“大孝”和“大願”的象徵。
九華山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體是由花崗岩岩體組成的強烈斷隆帶。其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都是由花崗閃長岩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九華山地處北亞熱帶,不僅受到濕潤季風的影響,而且受到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的制約,所以具有溫和、濕潤、陰涼等山區氣候特點。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州,綿亘一百餘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大致呈南-北走向,介於東經117°43′-118°80′,北緯30°24′-30°40′之間。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迹眾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剎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2006年以九華山為主體的九華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九華山風景區獲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九華山獲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19年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公告,批准九華山為世界地質公園。
九華山原先為伏於地下堅固的岩體,后被肢解成各種的山石奇峰。花崗岩體雖很堅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沖刷,逐漸把它分解開來。九華山花崗岩體,形成於8000至13500萬年間,是地下深處溫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漿,沿斷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處凝固,產生熱脹冷縮效應,即岩漿外部冷卻,內部溫高,脹縮不均,形成岩體中的原生裂隙——節理;岩體形成后,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構造節理;岩體經風化作用過程產生一些次生節理,即片狀節理。
九華山
九華山主要節理的組別有近東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數組。加之,岩體又為北北東向中龍山—九華街斷層、鐵家沖斷層、獅形——窯頭斷層、北東向陵陽鎮——嶺上蘇斷層、五溪橋斷層、岔泉嶺斷層切割。九華山花崗體雖很堅硬,但大小岩隙眾多,遍體鱗傷,十分有利於流水沖刷和風化剝蝕作用的進行,巨大山體被離析肢解,形成撐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懸瀑和峰間的深澗幽谷。
九華山的隆起幅度,從核心部位向邊緣逐級下降,外圍山地由硬度較花崗岩為小的花崗閃長岩和沉積岩組成,易被沖刷蝕低。故整個九華山體由眾多高度參差、錯落有致、大小懸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
中山,位於九華山體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2米)、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羅漢峰(1280米)、寶塔峰(1229米)、蓮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蓮花峰(1048米)等。九華山體的中山多為絕壁危崖環繞,且山巔、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強烈,特別是地勢高的地帶,霜凍作用顯著,花崗岩被破壞程度遠較低山丘陵為劇;另一方面節理組別多變、疏密不一,沿節理不斷向岩體深處風化剝蝕,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鷹扒壁”和峰巔的“一線天”,蓮台峰的“五大盤石”,中峰絕頂的“大鐘”,七賢峰端的七個如人石柱和上蓮花峰巔的“出水芙蓉”等。低山,位於九華山體的東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組成物質多變,形態也顯著不同。花崗岩組成的低山,山勢峭拔,多陡坡險壁。如插霄峰(871米)、紗帽峰(907米)、中蓮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與花崗岩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山體小,山頂和山坡分佈的怪石,也明顯減少。花崗閃長岩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軟弱,垂直節理組別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嶺崗狀。個別嶺崗頂部寬度窄仄,兩側坡度陡峻,如化城嶺(428—580米),屬此類型。一般嶺崗都頂寬坡緩,風化覆蓋層厚,如大嶺頭(646—820米)、八都崗(663—720米)、平田崗等。過去登山石級多順嶺沿崗修建。沉積岩——砂岩、頁岩和灰岩等組成的低山,多呈連綿起伏狀態,主要分佈在山體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雲雙山(565米)等。其中質純、厚層灰岩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發育,如九華山南麓的神仙洞、魚龍洞即是。丘陵,主要分佈在九華山體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於500米,多呈渾圓狀態,起伏度不大,風化覆蓋層厚達數米,遭地表徑流的分割,丘體都很單薄,不像山體具磅礴雄偉之勢。它主要由花崗閃長岩和灰岩、頁岩、砂岩組成,前者組成的丘陵,抗風化剝蝕最弱,高度更顯低下,主要分佈在廟前、九華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頁岩和砂岩成互層狀共同組成的丘陵,主要分佈在南陽、沙濟等地。另外,五溪橋和朱備店一帶,也有零星丘陵的分佈。
九華山河流受構造或岩性因素的影響,在河流的源頭,偶有山間盆地的發育。前者如九華盆地,處於中龍山—九華街斷層帶,又是印支期花崗閃長岩與燕山期花崗岩的接觸帶,經流水長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蝕構造盆地。後者如老常住盆地,位於十王峰和天台峰東南側,因上升幅度較小,相對地勢低,經山坡剝蝕後退和流水沖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黃石溪的源頭之一。
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系)之一,在大地構造上地處揚子准地台的下揚子台坳中部。九華山區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都十分發育,岩漿活動也很頻繁。九華山主體是由花崗岩體組成強烈斷隆帶,它的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部由花崗閃長岩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
九華山
分佈九華山區的地層,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紀到志留紀的黑色硅質炭質頁岩、灰綠色頁岩、泥質灰岩、泥質條帶灰岩、灰色厚層灰岩、黃綠色粉砂質頁岩、細砂岩等,它們都經褶皺或斷塊隆起構成九華山外圍的低山、丘陵。九華山區的絕大部分地區由侵入岩體構成,主體部分由燕山期的九華山花崗岩體組成,它沿青陽岩體中心部位侵入,近東西向伸展。岩體接觸面大多數外傾,傾角40-50°,與圍岩接觸發生接解變質,其寬度為數百米。該岩體根據岩石的結構和成分可劃分三個相帶。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狀二長花崗岩為主;過渡相絕大部分為中粒花崗岩,構成岩體的主體,分佈面積最廣;邊緣相不發育,一般寬約數米至500米,以細粒花崗岩為主。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斜長石,還含少量黑雲母和角閃石等。
九華山花崗岩體形成陡懸式中心峽谷區,九華的奇峰、怪石也多分佈於此。青陽岩體分佈於九華山的外圍,形成於晚三疊紀的印支運動,岩體本身為九華山岩體侵入破壞而不完整,侵入圍岩為下古生界,接觸面外傾,接觸帶發生明顯變質現象。根據岩石成分和結構,可分三個岩相帶,中心相以二長花崗岩為主;過渡相以中細粒花崗閃長岩為主,占岩體出露面的70%以上,邊緣相以細粒花崗岩為主,寬數十厘米至數十米。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和少量黑雲母及角閃石等。它組成的地貌景觀以低緩的丘陵和低山為主,與九華山花崗岩岩體形成的中山地貌,構成鮮明的對照。
九華山在漫長的地質長河中,屬多旋迴構造運動地區。從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華山與皖南廣大地區一樣,處於穩定的濱海或淺海環境,海水深度不大,地殼稍有升降就顯得海水進退頻繁,但基本上沒有超越海域環境,這一時期的沉積保持著連續性和呈整合接觸關係,沉積岩的總厚度可逾萬米。這一階段沒有顯著的褶皺運動和岩漿活動,但以沉積岩相和厚度的變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變。中生代早期(三疊紀中、晚期),地史上發生了印支運動,它對九華山區的影響很大,不僅發生強烈褶皺運動和岩漿活動,而且滄海也隨之成為陸地。中生代中、晚期,九華山又受燕山運動干擾,尤其燕山運動二期對其影響最大,不僅斷塊活動顯著,而且岩漿活動活躍,導致九華山花崗岩體侵入印支期的青陽岩體之中,發生強烈的穹形斷塊隆起,這樣就奠定了九華山的胚胎。新生代早、晚期,九華山區再度發生顯著的間歇性斷塊運動。尤其喜馬拉雅運動期,九華山發生數度隆起,高度顯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層狀結構。覆蓋在九華山花崗岩體上的沉積岩被沖刷殆盡,深處的花崗岩脫穎而出,形成了九華山的雛形。新生代晚期以後,九華山的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九華山再度急劇隆起,並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崗岩的斷裂、節理等薄弱環節加速切割,因此九華山形成了山地錯落、險峰插雲、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觀。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鎮境內,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州;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17°43′-118°80′,北緯30°24′-30°40′之間。
九華山
●概況
九華山地屬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山區氣候,既有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總體特徵,又有受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涼、濕的山區氣候特點。
●氣溫
九華山從山腳到山頂全年平均氣溫分別是:一天門15.3℃,龍池庵14.4℃,九華街13.4℃,百歲宮12.5℃,拜經台11.5℃,天台10.6℃,十王峰9.9℃。
●降水
九華山地處皖南,是安徽省多雨地區之一。九華街從1956至1987年記錄統計,年平均降水量2167.8毫米,最大降水量1983年達到2715.6毫米;最小降水量1978年僅1278.6毫米。九華山降水量受下列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一是隨海拔高度而變化,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青陽縣城年平均降水量1721.3毫米,九華山藥材場為2247.4毫米,降水量隨高度增長率為48毫米/100米。二是汛期雨量集中。5至9月,青陽縣城降水量1019.9毫米,九華山藥材場為1401.7毫米,比山下約多400毫米。三是降水的四季分配也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比重,隨海拔高度而增加,其他三季隨海拔高度而減小。四是局部地形對降水量的影響。百歲宮比九華街位置高,但降水量反而少。這是因為百歲宮地處突出的山脊,風速比低凹處九華街較大,小雨滴被風吹走不易下降,故而九華街降水量比百歲宮多。
●環流
九華山是由南北走向、一字形延伸的中低山所組成的山體,由於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和坡向的不同,因此九華山區各地的風向變化比較混亂。青陽縣城以東北到東北偏東為主要風向;橋庵多北風到東北風,其次是南風;九華街四面環山,地勢低洼,因而風向混亂;百歲宮多東風和西北風;藥材場以東北到南風為主,北風的頻率也較高。
九華山無風時間很少。風速大於17米/秒的大風年年都有。九華山還經常出現規模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風,其風向與山谷走向一致。這主要是由於熱力原因,山坡暴露於太陽光下,形成空氣的輻合與輻散所致。白天風沿山谷向山頂吹,稱為谷風;夜晚風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稱為山風。
九華山河溪屬長江水系一、二級支流的中、上游段,從山體中心部位呈放射狀向外流出,鑲嵌在山地、丘陵之間。規模最大的為九華河和青通河,它們均為長江一級支流,沿斷層和岩層接觸帶發育。山南以陵陽河和喇叭河規模最大,均向南匯入太平湖,經青弋江入長江。九華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縱剖面呈階梯狀,多裂點、陡坎,形成許多飛瀑,如龍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
九華山土壤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海拔600米以下發育著淋溶作用強、脫硅富鋁作用較明顯的紅壤,因粘粒的硅鋁率略高,遊離氧化含量略低,故應屬紅壤中的黃紅壤亞類;海拔600米~1000米,發育著脫硅富鋁化作用較強的山地黃棕壤:海拔1000米~1300發育著山地酸性棕壤。在1300米左右的地形低平處,發育有部分山地灌叢草甸土。1000米以上,裸岩面積大,可用的土壤資源面積甚少(裸岩佔總面積的70%)。該地段,土壤常殘存於岩石縫隙之間,形成特有的岩隙土壤類型,連片分佈的土壤不多。
九華山
天柱峰位於青峭灣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華山志》載:“天柱峰聳拔千仞,如柱倚天,此華東(指九華山東部)第一峰也。”周邊群峰環拱,南側有峰名”響石嶗”,據說每當雨天即發出奇妙的響聲;西臨雙峰;南對大古峰;東北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為列仙峰,峰頂多人形奇石。
九華山
蓮台峰位於羅漢墩東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疊成峰,峰腰懸石錯列,架空成洞,洞空曠,有”四門”可以進入。曾有僧人棲居,大廳、禪堂可容百人。
九華山
芙蓉峰又名華山西峰,蓮花峰,海拔900米,芙蓉峰北起九華之首,上、中、下三座蓮花峰,連綿拔起,石色青紫,狀如蓮花。清人汪管詩云:“群峰可自五丁開,剖就芙蓉可亂栽。常怪九華山上客,紛紛不為看山來。”
九華山
插霄峰即東崖,又名東峰,海拔817米,九華山名峰之一。該峰峻峭高聳,兩側懸崖孤削,橫截九華街東。花潭澗和龍溪夾峰奔流,匯於龍池。西南為化城盆地,東北為閔園峽谷。每當雲霧從龍池湧起,觸該峰則分成兩股雲團分別湧向九華街和閔園谷地。
九華山
十王峰位於天台峰南側,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第一高峰,由花崗岩構成。峰上植被繁茂,有杉木林、黃山松,並有珍稀動物獼猴、穿山甲、鷹嘴龜、娃娃魚等。
九華山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頂”,海拔1306米,九華山第三高峰。峰頂有天台禪寺,東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崗岩構成,呈黛色。傳說金地藏當年向閔公借地,在該峰一展袈裟,袈裟隨風飄飛,竟遍覆九十九峰。
羅漢峰位於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於組成其山體的花崗岩十分密緻、堅硬,抗風化、流水沖蝕能力強,故形成渾圓頂狀的山峰。峰西有羅漢墩,是山脊上展開的一大片空曠地,遺有古廟基。
九華山部分旅遊景點 | ||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天台寺 |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九華山的天台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 | 九華山 |
化城寺 | 化城寺建於高山盆地,南對芙蓉峰,北倚白雲山,東鄰東崖,西接神光領嶺,四面環繞如城,為四進院落式建築。 | 九華山 |
肉身寶殿 | 肉身寶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稱“老爺頂”,位於九華街西神光嶺頭,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 | 九華山 |
祗園寺 | 祗園寺位於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祗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祗樹庵”。 | 九華山 |
甘露寺 | 甘露寺位於九華山化城峰半山腰,與祗園寺、東崖寺、百歲宮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始建於清朝康熙六年。 | 九華山 |
觀音峰上院 | 觀音峰上院原名圓通庵,為安徽省重點寺院,建於清代,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的一塊岩體上,三層樓宇,民居風格,前傍古道,後接懸崖,東西均為絕壁。 | 九華山 |
天池庵 | 天池庵位於九華街化城寺東,為清康熙年間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同治年間住持僧湛修募款擴建。 | 九華山 |
●耕地
九華山區域範圍內有耕地面積約1027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03公頃。耕地主要分佈在河谷平畈和岡丘地帶。河谷平畈土地較平整連片,質量較好。分佈在山沖、岡丘的耕地零散、坡陡、耕層淺,保肥保水性能差,有“碟子田,篩子塘”之說。耕地中水田以水稻為主
●園地
九華山周邊園地的面積約262公頃。主要有桑園、茶園和果園。桑園主要分佈在東部鄉鎮,茶園主要分佈在九華山周圍。
●林地
九華山林地面積約7900公頃。林地主要分佈在南部和東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全區森林覆蓋率為48.5%,林地主要土壤類型為砂礫岩、石灰岩(頁岩發育所形成)。大部分林地土層淺、肥力水平低。
●居民社會用地
九華山區域內居民社會用地約600公頃,人均用地182平方米。周邊農村居民點主要分佈在公路沿線,河流兩側,依山傍水而建。山區受地形限制,傍山腳散落而建,有很大隨意性。
●其它用地
九華山區域內其他用地還包括交通與工程用地(約800公頃)、水域(約1467公頃)、草地(約320公頃)、未利用土地(約100公頃)。草地主要在酉華、新河等地,表土層淺。裸岩地主要分佈在筆架山脈及東部的酉華、丁橋等地的石灰岩地區。
九華山竹海
九華山中自然分佈維管植物1400餘種,其中珍稀樹木有銀杏、香果、青檀、紅豆樹、青錢柳、金錢松、珍珠黃洋木、黑殼楠、天女花等。風景林如黃山松、毛竹、山櫻、馬褂木、紅楓等。花卉有蘭花、金步搖、仙桂、木蓮、玉蘭、杜鵑、缽囊花、扇脈雙葉蘭等百餘種。名貴藥材有天麻、貝母、杜仲、石芝、黃蓮、首烏、茯苓、九節菖蒲、三尖杉、金星草、鳳尾草、十大功勞等。
九華山猴子
九華山獸類動物約有48種,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劃分,東洋界型36種,古北界型12種,兩者比例為3:1;依種類劃分,食肉目和嚙齒目最多,偶蹄目居次。九華山兩棲類動物有13種,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劃分,屬東洋界的11種,佔84.6%;廣布種僅黑斑蛙種、中華大蟾蜍2種。九華山爬行類動物有24種,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屬東洋界的17種,佔73.9%;廣布種6種,即鱉、北草蝌、赤鏈蛇、黑眉錦蛇、虎斑游蛇和腹蛇。九華山鳥類有168種及3亞種,分屬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為兩類:東洋界型81種,有80種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種,僅37種在此繁殖。
道教文化
九華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據《福地考》載,曾有不少高道在九華山修鍊,今仍在九華山流傳著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故事和詩文,九華山不少地名也都與這些道教人物和傳說有關。東晉末至中唐之前九華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
九華山道教在唐代處於興盛時期。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朝廷特——閩許道教信眾在九華山營建開元觀,並詔以館元真。今觀沖,即是開元觀遺址。天寶年間(742—756年)建有仙壇宮,乾寧年間(894—898)高道趙知微建延華觀,富麗堂皇。建於南唐大順年間(890—891年)的保寧觀、崇貞觀等,都在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得朝廷賜額。自唐開元年間新羅僧盤喬覺卓錫九華之後,九華山被佛教信眾崇棗為地藏菩薩應化道場,佛教日漸興盛,信眾雲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道教在九華山的地位漸漸退居其次,在兩宋時期,曾興旺發達的延華觀被佛教徒改建為“沙彌庵”,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修建的“甘贄道庄”也被改建成“龍門寺”。明清時期,九華山雖然修建了雲峰堂、玄夷堂、九華正院等遭觀,在太極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岩洞處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勢力仍是日趨衰微,活動範圍日益縮小。而佛教在九華山的地位則日益鞏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賜和地方官府及廣大信眾的支持。在清至民國時期,道教的影響更為減少,還出現了僧道雜居的特殊現象。如據1942年九華山僧道名冊統計,九華道院、太極茅蓬、海慧寺、凈修茅蓬、西來庵等處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后只有幾個道士道姑在九華山一帶活動。進入21世紀以後,九華山區又有少數道人恢復活動,但主要僅限於度亡、醫卜等方面。
佛教文化
歷史沿革
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涅槃后1500年,地藏菩薩降生於新羅王族,姓金名喬覺,於唐開元間(一說永徽間)渡海至此,見山明水秀,於此修行。至德初年構築禪宇,不數年成大伽藍。建中初,唐德宗賜名化城寺,為九華山第一座寺廟。貞元十年(794,一說貞元十九年)七月金喬覺圓寂,佛教信徒認為他是地藏菩薩化身,稱他為金地藏,遂建塔紀念。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佛教在明末清初至於鼎盛。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開展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國外佛教界的交往與合作,九華山佛教逐步走向世界。
九華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為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著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著極其複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九華山
九華山佛教傳播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期間它雖呈階段性地時盛時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而未衰。這種周期性興衰交替與長程的總體上不衰現象,究其原因除了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態度與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與階級矛盾(如戰亂)狀況等直接相關聯外,還有作為文化現象的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內在底蘊。九華山佛教大致分為五個重要階段:1、早期傳入(東晉末至中唐之前)。雖然佛教從西漢末就傳入中國,但因九華山地處僻壤,遠離政治經濟中心,整個九華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華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跡。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2、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后,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闢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3、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后被尊為“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遊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4、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5、建國后。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干擾;改革開放后,九華山抓住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開始興起,逐步走向世界。
主要寺院
九華山全山以化城寺為中心,有大小寺院80餘所。其中主要寺院有化城寺、東崖寺、甘露寺、百歲宮、祗園寺。
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主寺。始建於唐至德初年(756)當地鄉紳請新羅僧人金喬覺入居。建中初年(780),唐德宗敕賜寺額名“化城寺”。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后,僧眾視其為地藏菩薩化身,化城寺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清聖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頒藏經,或御書匾額,並賜金修葺。咸豐七年(1857),除藏經樓外,寺宇皆毀於兵火。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
東崖(亦作東岩)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唐開元末年,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初來九華山常在此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757),山下居士諸葛節發心為金地藏修建化城寺,為其居住。明正德年間,有僧周經於此結茅,后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明萬曆年、清同治九年重建,后被焚。其後移建於化城寺東,稱東岩下院。
甘露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傳說動工之夜,滿山松樹皆滴甘露,故名。乾隆年間曾擴建,后毀於兵燹。同治年間又重修,恢復舊觀。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僧大航募修,並於次年入京請回《藏經》一部。民國初添建殿宇。1990年在此開辦九華山佛學院。
百歲宮,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無暇和尚在九華山刺舌血調金粉,耗時二十餘年,抄寫八十一冊《大方廣佛華嚴經》。無暇和尚126歲圓寂,肉身三年不腐,其弟子遂將其肉身裝金供奉,崇禎帝敕封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最樂”,御題“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
祇園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又名祇樹庵,是九華山規模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寮之一。清嘉慶年間成為十方叢林。咸豐年間被毀,后又重建。1932年建大雄寶殿,為全山四大叢林之首。
此外,還有天台寺、月身寶殿、旃檀林、甘露寺、上禪堂、慧居寺、二聖殿、翠雲庵、翠峰寺、潮音精舍等寺院。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詩人,字太白。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寫下了大量謳歌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天寶十三年(754年)冬,他應秋浦友人高霽(字暄之,隱居秋浦石門山桃花塢)和青陽友人韋權輿的邀請,聚會於九華山西麓的夏侯回堂,共同譜寫《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天寶十四年(755年),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潯陽。舟行至秋浦江面,遙望九華秀色,自然想起在青陽任縣令的友人韋仲堪,特贈詩一首:“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據歷代《九華山志》記載,相傳李白在友人韋仲堪的盛情邀請之下,曾一度卜居於九華山東崖的龍女泉側,讀書其中。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慶曆年間進士。王安石為人剛正,有矯世變俗之志。嘉祜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主張變法。變法失敗后,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曾溯江而上,遊覽九華,寫有《宿化城寺閣》二首、《題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詩中既描述了古寺環境的寧靜幽美,又表達出他對寺僧款待的滿意。他的另一首題為《答平甫舟中望九華》詩,為九華山平添了“雄奇”的一筆。
●杜牧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間,常於池州城的“九華門”、“九華樓”遠眺九華山色,或登山遊覽,九華的陵陽、南陽灣、黃石溪、五溪等都留有他的足跡。他的《郡樓望九華》,將九華的秀麗風光與李白詩句的清新風格融為一體。此外還寫有《登九華樓》、《登九華樓寄張祜》等詩篇。
九華詩詞
九華山自晉唐起,有眾多詩詞文人遊歷,存有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
九華山部分詩詞 | |
作品 | 作者 |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 | 李白(唐) |
《九華山賦》 | 王守仁(明) |
《答平甫舟中望九華》 | 王安石(唐) |
《過池州見九華有感》 | 文天祥(南宋) |
《過九華山》 | 蘇轍(北宋) |
《詠斧柯嶺》 | 陳岩(南宋) |
《贊九華山》 | 劉禹錫(唐) |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 李白(唐) |
《列仙峰》 | 陳岩(南宋) |
閔公施地
相傳九華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閔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葯,齋僧佈道。人們都稱他為閔公。閩公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閔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有一日,閔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個山洞裡。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愿;這年農曆七月三十日,閔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台拜請洞僧前來參加。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閔家。閔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愿。閔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閔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閔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里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閔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後來,閔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後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閔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娘娘塔井
相傳金地藏的母親,因思兒心切,也親臨九華山。她面對金地藏修行的決意,自己也在九華山留了下來。一日,金地藏對母親說:“這廣場中有一口井,井下別有天地,可超脫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獄之苦,登臨法堂“此後,一天黃昏,娘娘見兒子在池邊台上作晚課,但她在井邊,卻又分明看到兒子在井底誦經,感到奇怪,便不顧一切,躍身跳下井去。眾僧人急忙救人,卻撈不到。此時但見西邊天際,暮靄升騰,現出娘娘的身影。識者皆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法力,超度母親升天,嗣後,世人建七層鐵塔於井上,以志紀念。該塔原位於九華山化城寺廣場東南側,清末被毀,后在原塔址掘井,恢復了當年廣場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九華佛茶 | 九華佛茶產於九華山及其周邊地區,是以地方茶樹良種優質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狀,又名九華毛峰、黃石溪毛峰,屬綠茶類。 | 九華山 |
地藏黃精 | 地藏黃精是青陽縣境內九華山盛產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莖,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質、澱粉、氨基酸、毛地黃等多種成份。 | 九華山 |
九華山葛根粉 | 九華山葛根粉為九華山野生植物葛藤根部所榨洗出的白粉,其性涼、味甘。 | 九華山 |
九華佛枕 | 九華佛枕是依據“涼頭熱腳及聞香療法”的中醫理論,將傳統配方與現代科技結合製作而成的一種養生枕頭,枕芯填充物精選自九華山當年晚春茶葉九華佛茶。 | 九華山 |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