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今雲南曲靖馬龍縣屬東爨納垢部,其納垢部酋長的後代阿軻,彝族,隱居於今馬龍縣半個山(村),用三年時間,將所創造的一千八百四十個彝文,編撰成《韙書》。
阿軻聰慧過人,他創造的彝文形似蝌蚪形、鳥獸形、有的也似
古篆,也有人稱它為“蝌蚪文”。阿軻用其文可以記錄和敘述事物,用其文也能識天文、能觀天象、能預測未來事物,占卜吉凶禍福都很靈驗。在彝族人民中,只要得到阿軻傳授的人,就能為他人祈禱、占卜等,而這些掌握彝文的人,又被彝族人民尊稱為“
畢摩”。阿軻的一千八百四十個彝文及其《韙書)),雖不斷在彝族人民中傳播,又因為彝文僅為少數“畢摩”所掌握,廣大彝族人民很少有學習的機會,它又限制了彝文在彝族中的傳播和運用。
古代傳說有
倉頡造漢字;彝族有阿軻創彝文。阿軻獨創字書傳播於世,為彝族人民記錄和敘述事物,提供了文字元號,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