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額

龍額

龍額,地名,建置鎮(2013年1月31日撤鄉建鎮),處黔桂兩省區交界部,貴州省東南部,位於黎平縣城47公里處(直線),至縣城公路100千米。東經109.2度,北緯25.8度。

地理位置


龍額鄉政府駐地龍額村(2010年)
龍額鄉政府駐地龍額村(2010年)
龍額緊靠夏蓉高速水口、洛香兩個進出口,距321國道17公里,貴廣快速鐵路、黎高油路穿境而過,為黎平南下交通重鎮。

基本概況


全鄉總面積124平方公里。轄30個村居79個自然寨173個村民小組,5783戶23520人,少數民族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99.5%。
新石器時期,龍額境內已經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據歷史輿圖分析,龍額地區秦代隸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壇成縣,梁代隸屬武陵郡龍標縣,唐先天元年(712年)隸屬潭陽縣,唐大曆五年,隸屬敘州,宋建隆至開寶(960—968年),土酋楊正崖據十洞,隸屬誠州。

宋元明清建置

據《宋史o西南溪洞諸蠻》記載,北宋王朝在公元960年建立后,將地方建置改為路、州、縣三級。融州、八舟、潭溪、洪州泊里、福祿永從和容江巴黃5個“軍民長官司”屬廣南西路,按地理位置推算,時龍額隸屬福祿永從長官司。然融州屬地甚廣,期間轄地多有變化,州內所屬縣、堡、砦等撤併頻繁,其轄地大致為侗族聚居的黎平、三江、從江、融水、榕江等縣,龍額地處諸縣中間位置,亦有隸屬融州之可能,具體已無文物依據考證。
元代時龍額地區屬黎平府, 元至治二年(1322年),在今黎平、錦屏、劍河境內設置福祿永從、潭溪、洪州泊里、銅鼓、湖耳、亮寨、歐陽、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驗洞、龍里、八舟、曹滴、古州八萬洞及誠州富盈等15處長官司,龍額隸屬福祿永從司。終元之世,龍額均為大小土司管轄。
明代初期龍額地區仍隸屬黎平府,期間黎平府有廢除有復置,隸屬關係亦有變化,萬曆三十年(1602年)四月,黎平府隸屬貴州,領永從縣,即今從江縣;長官十三:潭溪蠻夷長官司、洪州泊里蠻夷長官司、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新化蠻夷長官司、歐陽蠻夷長官司、亮寨蠻夷長官司、八舟蠻夷長官司、赤溪南洞蠻夷長官司、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龍里蠻夷長官司、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古州蠻夷官司等,從地理位置分析,時龍額地區隸屬黎平府之永從縣之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
清朝黎平府治開泰縣治(今黎平靠北),領開泰縣(今黎平)、錦屏鄉縣承(今錦屏)、洪州吏目、永從縣(今黎平西南)等,龍額地區屬永從縣。

中華民國建置

民國時期,政局多變,時龍額地區行政建置隸屬關係累有變遷。
民國2年(1913年),原府、州、廳一律改縣,故黎平府改黎平縣,龍額仍屬永從縣。
民國15年(1926年),黎平縣直屬省轄,設五區,龍額地區屬4區(水口),區下設保,保下設甲、牌,鄉內六甲寨即從該年始稱。
民國21年(1932年),黎平縣轄8區135鄉,龍額地區隸屬第4區水口區,時古邦鄉、亞罕鄉、六約鄉、廣盪鄉、龍額鄉、歸養鄉、得鵝鄉7鄉均為今龍額鄉所轄。
民國28年(1939年),黎平縣分8區,廢鄉建聯保,龍額地區屬第4區,稱龍額聯保,轄6保22寨。
民國30年(1941年)——民國38年(1949年),黎平及附近行政建置隸屬關係大變,縣內廢區為鄉,龍額鄉一直保留,行政版圖與現今版圖大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置

1950年,龍額鄉為黎平縣內20個鄉鎮之一,隸屬第6區水口區管理。
1952年,龍額、地坪獨立成第7區,區駐地龍額,管轄今龍額鄉、地坪鄉各村寨。
1953年,黎平縣分9區,龍額仍屬第7區。
1955年4月,龍額由第7區改名為龍額區公所,轄龍額鄉、岑岜鄉、廣盪鄉、古邦鄉(今龍額鄉轄)以及地坪鄉、滾董鄉、高青鄉(今地坪鄉轄)。
1957年3月,黎平撤區設片,今屬龍額鄉轄的有龍額、古邦兩片。
1958年1月復置龍額區,9月撤區設公社,龍額地區一度稱躍進社,1959年1月復稱龍額人民公社,轄龍額、岑引、岑吾、廣盪、古邦、平金、高青、高岩、地坪、滾董10個工區。
1961年龍額公社復稱龍額區,同時撤銷工區,改轄龍額、地坪、高青、古邦、滾董、岑岜等公社。
1967年4月開始,龍額區及所轄公社均建立“革命委員會”。
1968年11月,龍額區撤銷,龍額、地坪、高青、古邦、滾董、岑岜公社合併成龍額公社。
1970年2月,龍額公社復置成龍額區。
1981年,龍額區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政府機構,區內各革委會自然消失。區內仍轄龍額、岑岜、古邦、地坪、高青、滾董6個公社。
1984年5月,區內6個公社撤銷公社建置,建立各鄉人民政府,各鄉政府內設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
1992年2月,黎平縣建鎮撤區並鄉,原龍額區內地坪、高青、滾董3個鄉合併成地坪鄉。原龍額、岑岜、古邦3個鄉合併成龍額鄉,龍額鄉總面積124平方公里,轄龍額、登曬、黃現、岑書、六約、岑溝、唐面、歸養、岑引、上地坪、吉林、岑母、岑吾、岑岜、上付、下付、岑魚、廣盪、黃甫、古邦、亞改、平金、亞罕、德過、起凡、美更、思姑、上俄、下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9個自然寨,173個村民小組,2009年總戶數5783戶,總人口23520人,以侗族為主,少數民族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99.5%。
2013年1月,龍額撤鄉建鎮,標誌著龍額的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步入了加快城鎮化、產業化進程的新階段,開啟了富民強鎮的新征程。

農業經濟


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土壤類型為紅、黃壤。境內平均海拔350米,地勢北高南低,氣候溫和,屬低海拔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雨量1000—1500毫升。以杉、松、竹、麻櫟、含笑等針、闊葉樹木為主。
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木薯、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油菜、油茶林、板栗、羅漢果、八角、百合等經濟作物,其中油茶林、羅漢果為最多,總油茶林面積3.626萬畝,年產茶籽2000多噸,產油300多噸,品質優良,氣味芳香,素有“油海之鄉”的美稱。全鄉12個村270戶種植羅漢果,種植面積1290.8畝以上,已產生經濟效益607畝,年產果110噸,產值達385萬元,有“羅漢果之鄉”美譽。

工業礦藏


主要有硅石礦和金礦,其中硅石礦儲量較多,古幫村的白岩(地名)硅石礦總儲藏量約100萬噸,經科學檢測二氧化硅含量達99.6%,是亟待開發的優良礦產資源,年開採量可達10萬噸,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以上。目前僅有起凡硅礦一個。

民族風情


龍額作為侗、苗、瑤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是侗族祖先溯都柳江而上的首個居住地之一,境內民族文化內涵豐富,風情濃郁:這裡鼓樓花橋遍布村寨;這裡是侗族女英雄薩歲的故里,侗族祭薩文化由此發源;侗族河歌聞名遐邇,享譽邊境;侗族笛子歌在此傳唱;侗族蘆笙舞聞名省州。六甲薩瑪天歲元堂為薩歲之墓,上地坪守護薩歲靈山,龍額春社河歌節是遠近聞名的民間節日,歸養六約南江,三河辛勤哺育侗苗寨,古幫千年古榕永保龍額得安康。2007年,龍額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族河歌文化藝術之鄉”,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侗族河歌民族文化藝術之鄉,侗族“祭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額、古幫、岑引等侗寨居民的侗族服飾、岑溝苗族服飾、起凡草苗及瑤族服飾,做工精美,風格獨特,自成體系。
主要民族民間節日有農曆正月“八甲祭薩”節,“古幫趕歌坪”、二月“龍額春社節”、七月“龍額秋社節”、八月“古幫蘆笙會”、十月“歸養凍魚節”等。
村村寨寨建有“薩歲庵堂”,世代祭祀“薩歲”英靈。境內“弄堂概”、六甲“薩歲元堂”是“薩歲”文化的原生地。
境內原生自然人文景觀眾多,有“三龍搶寶”、“馬尾灘瀑布”、“古幫千年古榕”、“姚文彬墓地”、“上地坪侗寨”、“起凡草苗寨”等。
龍額河歌春社
歡聚龍額村,開展吃社飯、品社酒、撈社魚、唱河歌等活動,共度河歌春社節。春社是龍額一帶侗族民眾紀念社神木阿點龍的傳統節日。木阿點龍是侗族傳說中的廚神,主管人間農事,侗族民眾稱之為社神。這個節日在每年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每年的春社日,龍額侗寨都要舉行莊重的請社神儀式,開展熱鬧的搶“魚王”比賽。
侗族河歌又稱侗族河邊腔,侗族稱“嘎孖”,是侗族情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多在河邊演唱而得名。侗族河歌主要流傳於都柳江一帶,尤以龍額為盛。河歌底蘊厚重,流傳範圍較廣,內容也相當豐富,歌聲抒情,優美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