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

四川省內江市下轄區

市中區隸屬於四川省內江市,地處重慶、成都中段,是東南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素有川中樞紐之稱;位於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地帶中南部,沱江中下游右岸。介於東經104°04′36″─105°05′41″,北緯29°25′11″─29°40′30″之間;東、北部隔沱江與東興區相望,南部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鄰,西南部與威遠縣接壤,西北部與資中縣毗鄰。是內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四川省5個“星火西進工程”示範縣之一。

市中區幅員面積386.1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2平方千米(包含經開區),管轄6個街道、9個鎮;2019年,戶籍總人口42.4161萬,市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4.02億元。地形總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早,夏長,秋短,冬暖。

市中區古稱“漢安”,在2000多年的郡縣歷史中,湧現了國畫大師張大千、現代名畫家張善孖、書法家公孫長子、民國大將軍喻培倫等文人英豪,素有“書畫之鄉”、“文化之鄉”、“漢安故郡”的美譽。市中區人文景觀眾多,列如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三元塔、玉皇觀、蓮初寺、翔龍山石刻及摩崖造像、“中川第一禪林”聖水寺等。

市中區西距成都172公里,東距重慶169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成渝、內昆、內遂等7條高速公路在此彙集,市中區已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和全省經濟新增長極“川南城市群”。2019年2月2日,被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1年,內江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市中區常住人口為337106人。

歷史沿革


殷商以前,轄區為以蜀族為主的氏族部落活動地區。
大洲廣場
大洲廣場
殷商到戰國時期,為奴隸制蜀國東部邊境地區。
秦至漢初,為蜀郡地。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屬資中縣地。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析資中縣以南地區置漢安縣,取漢政權長治久安之意。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漢安戌。同年,改置中江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諱(父名“忠”),遂改中江縣為內江縣。
唐初至南宋,內江縣疆域及隸屬關係雖屢變,但縣建置未變。
元初,資州內江一帶戰亂頻仍,地荒人稀,內江縣廢。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置內江縣。元末至中華民國,內江縣建置無大的變化。
1949年12月6日,內江縣解放。同年12月21日,川南行政公署資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內江縣隸屬資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2月1日,資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川南行政公署內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內江縣隸屬內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9月29日,川南行政公署內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內江區專員公署,內江縣隸屬內江區專員公署。
1951年4月,內江市籌備委員會成立。同年7月9日,內江市工作委員會成立。同年7月17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立內江市(內江專署轄市),以原內江縣城區及東興鎮為內江市行政區域。同年9月25日,內江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內江市中區地圖
內江市中區地圖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政公署,復置四川省。同年9月,川南行署內江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內江區專員公署,內江市隸屬四川省內江區專員公署。
1968年7月1日,內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內江市隸屬內江地區。1978年4月,根據四川省委決定,取消革命委員會,內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恢復為內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2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內江地區,內江市升為地級市,並設立內江市市中區,以原內江市的行政區域為內江市市中區的行政區域。同年5月29日,內江市(縣級)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內江市人民政府更名為內江市市中區人民政府。同年6月1日,中共內江市市中區委、內江市市中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辦公,行使職權。同年6月12日,內江市(地級)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的內江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市中區隸屬內江市。
1989年7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內江縣,設立內江市東興區,將原內江縣所轄史家鎮、四合鄉劃歸內江市市中區管轄;將原內江市市中區所轄東興鄉、東興街道辦事處和城西街道辦事處的桐梓壩片區劃歸內江市東興區管轄。
內江市市中區全景圖
內江市市中區全景圖
1995年9月19日,經省政府批准,將原內江市市中區管轄的處於沱江河以東的國光鄉、椑木鎮劃歸內江市東興區管轄;將原內江市東興區管轄的處於沱江河以西的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不包括沱江河以東的原水晶鄉)、全安鎮、靖民鎮、沱江鄉劃歸內江市市中區管轄。兩區區劃調整后,形成以沱江河為界,兩區隔江而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市中區位於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地帶中南部,沱江中下游右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4′36″─105°05′41″,北緯29°25′11″─29°40′30″;東、北部隔沱江與東興區相望,南部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鄰,西南部與威遠縣接壤,西北部與資中縣毗鄰。市中區(包含經開區)幅員面積386.11平方千米。東西跨度26.4千米,南北跨度28.3千米。一般海拔320~350米,平均海拔339米,城區平均海拔324米。最高點海拔448米,位於全安鎮三登寺,最低點海拔277米,位於龍門鎮大溪口。

地形地貌

市中區轄內無高山、平原,亦無大山脈。溪流、河谷、沖溝縱橫交錯,沱江蜿蜒曲折穿境而過,地形被切割成許多高矮不同、形狀各異的山丘。一般海拔320~340米,是四川盆地低值區之一。地形總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其高程自西北向東南呈起伏下降,為典型的切割形地形地貌特徵。
市中區轄內丘陵起伏,多為淺丘寬谷。沱江自西北進入,沿東南自西南曲折流出,使城區三面臨江,呈弧形半島狀。其地貌在中國地貌單元劃分中,屬於四川盆地川中淺切丘陵區,地貌單元可劃分為河谷階地、丘陵區、河流三部分。

氣候

市中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從歷年情況看,市中區總的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早,夏長,秋短,冬暖;無霜期長,有雪日少;春溫較高,秋多綿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水集中,雨量充沛;平均風速小而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度差異不大。這種氣候特徵主要是由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環境等諸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

水系

市中區有沱江和烏龍河流經。沱江流經境內幹流長69.5公里,流域面積169.63平方公里;烏龍河在境內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另有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下的大小溪流8條。過境水資源108.4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徑流量957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市中區可使用土地面積3.42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01萬公頃,商業用地0.1萬公頃,住宅用地0.43萬公頃,農業用地2.79萬公頃,其它用地0.09萬公頃。
截至2013年,市中區林業用地面積中,林業用地總面積6487.25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42.3公頃,疏林地面積3.87公頃,灌木林地面積21.39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80.26公頃,苗圃地面積14.8公頃。非林業用地面積中,四旁樹佔地面積2428.54公頃。宜林地面積為4719.77公頃,其中退耕還林地3500公頃。

森林資源

截至2013年,市中區森林覆蓋面積為4092.3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0.56%。市中區活立木蓄積85592立方米,其
市中區森林資源
市中區森林資源
中用材林蓄積128立方米,防護林蓄積14508立方米,特用林蓄積1871立方米,疏林地蓄積61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291立方米,四旁樹蓄積67733立方米,雜竹92319噸。

水能資源

截至2013年,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2596千瓦,可開發量為20035千瓦。截至1999年,市中區建成小水電站6座,裝機7台,725千瓦,年發電69萬度。

水資源

截至2013年,市中區共有水利水電工程2044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4座,山平塘1815口,石河堰134道,總蓄水量4430萬立方米。有地下水資源171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152萬立方米/年。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市中區轄6個街道、8個鎮、3鄉: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壕子口街道、樂賢鎮、白馬鎮、史家鎮、凌家鎮、永安鎮、朝陽鎮、全安鎮、靖民鎮、交通鄉、四合鄉、沱江鄉。行政中心城東街道。
2000年,市中區管轄6個街道、8個鎮、6個鄉。
2013年4月1日,中共內江市委辦公室、內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正式簽發《中共內江市委辦公室內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內江經濟開發區託管市中區部分鄉鎮(街道)工作方案>的通知》(辦發〔2013〕55號),實施市中區壕子口街道,交通鄉交通社區、漢晨社區、順江村、幸福村、晨光村、協力村、曙光村、同意村、前進村、紅星村,四合鄉,白馬鎮湛家村、海棠村、九盤村,靖民鎮雙堰村、涼風村、石谷村、柏林村移交經開區託管。其中,靖民鎮雙堰村、涼風村、石谷村、柏林村移交交通鄉託管,白馬鎮湛家村、海棠村、九盤村移交四合鄉託管,交通鄉臨江村、新光村、永興村、三元村移交樂賢鎮託管。經開區幅員面積44.34k㎡,戶籍人口80555人,託管壕子口街道、交通鄉、四合鄉,經開區管委會駐地交通鄉。
2013年4月28日,經開區正式託管壕子口街道、交通鄉、四合鄉。
2014年12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發《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內江市東興區、市中區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4〕31號),同意東興區撤銷勝利鎮,設立勝利街道;撤銷椑南鄉,設立椑南鎮;撤銷永東鄉,設立永興鎮;撤銷平坦鄉,設立平坦鎮。市中區撤銷樂賢鎮,設立樂賢街道;撤銷龔家鄉,設立龔家鎮;撤銷四合鄉,設立四合鎮;撤銷交通鄉,設立交通鎮。
2015年5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發《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內江市東興區、市中區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5〕14號),同意東興區撤銷中山鄉,設立中山鎮;撤銷柳橋鄉,設立柳橋鎮;撤銷雙橋鄉,設立雙橋鎮;撤銷富溪鄉,設立富溪鎮。市中區撤銷鳳鳴鄉,設立鳳鳴鎮;撤銷伏龍鄉,設立伏龍鎮;撤銷沱江鄉,設立龍門鎮。
由於建設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需要,2015年,經開區四合鎮結束託管湛家村、海棠村、九盤村,整體交回市中區白馬鎮管理。
截至2015年,市中區管轄7個街道、13個鎮: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樂賢街道、壕子口街道(經開區託管)7個街道;白馬鎮、史家鎮、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全安鎮、靖民鎮、龔家鎮、鳳鳴鎮、伏龍鎮、龍門鎮、交通鎮(經開區託管)、四合鎮(經開區託管)13個鎮;169個村,59個社區。市中區人民政府駐地城東街道人民路2號。
2019年11月22日,內江市人民政府簽發《內江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市中區城南街道辦事處和城東街道辦事處的批複的通知》(內府函〔2019〕113號),將城南街道、城東街道合併,設城東街道,街道辦事處駐沿江路432號。
2019年12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複:撤銷鳳鳴鎮,將原鳳鳴鎮龍洞村、白蠟園村、三邊沖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白馬鎮管轄。將原鳳鳴鎮雞公店社區、鳳鳴村、王板橋村、天台村、書房灣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全安鎮管轄。撤銷龔家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史家鎮管轄。撤銷伏龍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凌家鎮管轄。撤銷四合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靖民鎮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15年,市中區轄7個街道、13個鎮: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樂賢街道、壕子口街道(經開區託管)7個街道;白馬鎮、史家鎮、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全安鎮、靖民鎮、龔家鎮、鳳鳴鎮、伏龍鎮、龍門鎮、交通鎮(經開區託管)、四合鎮(經開區託管)13個鎮;169個村,59個社區。政府駐城東街道人民路2號。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市中區管轄6個街道、9個鎮:城東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樂賢街道、壕子口街道(經開區託管);白馬鎮、史家鎮、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全安鎮、靖民鎮(經開區託管)、龍門鎮、交通鎮(經開區託管);169個村,59個社區。市中區人民政府駐地城東街道人民路2號。
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樂賢街道壕子口街道(經開區託管)
史家鎮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全安鎮靖民鎮(經開區託管)龍門鎮交通鎮(經開區託管)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市中區戶籍總人口42.4161萬人。出生人口2963人,出生率為6.99‰,比上年回落1.59個千分點;死亡人口4385人,死亡率為10.34‰,比上年上升4.52個千分點。總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101027人,佔總人口的23.8%。全區年末常住人口43.9萬人,城鎮化率58.61%,較上年提升1.05個百分點。
2021年,內江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市中區常住人口為337106人。

民族

市中區人口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滿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傣族、拉祜族、朝鮮族、納西族、僳僳族、黎族、哈尼族、佤族等18個少數民族。

政治


市中區委書記:馬炬

經濟


綜述

2019年,市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4016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0419萬元,同比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437372萬元,同比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912375萬元,同比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4:28.4:59.2。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909413萬元,同比增長7.9%,佔GDP比重達59.0%。
2019年,全區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22萬元,同比增長7.5%,其中,稅收性收入27738萬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2.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08754萬元,同比增長18.0%。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著力加大對社會保障和就業、一般公共服務、教育、城鄉社區服務、衛生健康、公共安全、節能環保、科學技術等八項支出,八項支出完成203794萬元,同比增長11.9%,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6.0%,農林水事務支出29831萬元,同比增長1.6%。

第一產業

市中區先後成功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區)、四川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農業項目,建成檸檬、韭菜、核桃、苗木、榨菜“五個萬畝基地”和特種水產、生豬家禽、蔬菜水果,花卉苗木“四大產業園區”,形成環區80公里現代農業產業帶。道地中藥材“半夏、黃精、白芨”產業化發展,尤力克檸檬出口歐美,永安白烏魚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2019年,市中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12830萬元,同比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179552萬元,林業產值3542萬元,牧業產值105679萬元,漁業產值10226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831萬元。
2019年,市中區糧食總產量11.41萬噸,同比增長0.7%。其中,水稻產量3.46萬噸;玉米產量4.61萬噸;大豆1.04萬噸。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1.65萬噸,其中,油菜籽產量1.19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產量9.14萬噸。
2019年,市中區肉豬出欄15.96萬頭,同比下降29.5%;牛出欄0.16萬頭,同比增長2.4%;羊出欄1.58萬隻,同比增長2.7%;家禽出欄198.28萬隻,同比增長21.6%;肉兔出欄96.9萬隻,同比增長3.6%。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58萬噸、0.35萬噸、0.37萬噸,同比增速分別為-20.6%、10.1%、1.7%。
2019年,市中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穩糧提質增效為主線,實現“生態、安全、優質、集約、高效”的現代漁業。全年,市中區實現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98732萬元。水產品總產量完成7144噸(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4080噸)。養殖總面積43000畝,水產品總產量7144噸。共建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34個,魚苗基地8個,現代水產示範園區1個,水產龍頭企業1個,水產專業村2個,其中無公害養殖基地7個,建立水產品配送中心1個,大型水產批發市場1個。建設的內陸地區養殖海產品南美白蝦基地是川南地區率先投產的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基地。

第二產業

市中區有300餘年種蔗、製糖、制蜜餞的歷史,為市中區工業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機械製造、醫藥化工、食品飲料、冶金建材、電力能源五大支柱產業。
2019年,市中區有規模工業企業38戶,實現總產值365347萬元,增長15.1%,其中:重工業328928萬元、輕工業36419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較上年同期迴路0.5個百分點,工業貢獻率為22.8%。全部工業入庫稅金9147萬元,同比下降13.6%。規模工業總產值中,五大傳統產業實現產值351062萬元,其中總量最大的是機械製造,實現產值137694萬元;其次是電力能源,實現產值115412萬元;從傳統五大支柱產業看,呈現“四正一負”增長態勢,冶金建材、機械製造、電力能源、醫藥化工為正增長,增速分別為23.6%、20.0%、14.8%、7.7%,食品飲料為負增長,同比下降8.6%。從“四新一大”產業看,新材料增速較快,增長43.3%,新醫藥增長較緩,增長8.0%。全年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63.83萬噸標煤,同比增長12.3%,工業用電量(含經開區)57582萬千瓦時,同比增長6.0%。

第三產業

市中區是內江市的商貿物流龍頭和城市經濟核心圈,“四方塊”是內江商貿集聚中心,邱家嘴商圈、黃桷井小商品市場、甘泉寺花鳥古玩特色街、六段錦水景風情商業特色街、江華餐飲美食街。渤海商品交易中心網上年交易量近千萬噸,電子商務集聚區成功建成。
2019年,市中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6269萬元,同比增長10.3%,較去年同期增速放緩2.9個百分點。從城鄉劃分,城鎮總量高於鄉村,鄉村增長快於城鎮。總量上看,城鎮完成672705萬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83.4%,較去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增速上看,鄉村同比增長12.4%,較城鎮增速高2.5個百分點。從行業分,批發零售業佔比較大,實現零售額673319萬元,同比增長10.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83.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2950萬元,同比增長11.2%。
2019年,市中區實現旅遊總收入692500萬元,同比增長20.4%,較上年同期提高1.0個百分點;接待國內旅遊人數765.13萬人次,同比增長9.6%。
2019年,市中區完成交通客運量1067萬人,同比下降7.1%,客運周轉量73269萬人公里,同比下降11.3%。貨運量完成914萬噸,同比增長10.4%,貨運周轉量完成106456萬噸公里,同比增長8.6%。

交通


沱江新景
沱江新景
市中區西距成都172公里,東距重慶169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地處有成渝鐵路、成渝公路(321國道)、成渝高速公路(廈蓉高速)中段,為內昆鐵路、內宜高速公路和內遂高速公路起點。
2014年,市中區完成交通建設總投資7779.2萬元,其中:完成農村公路改善工程59.4公里,投資3143萬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設44.5公里,投資2692.2萬元;完成安保工程(路側護欄)28.9公里,投資1217萬元;已完成渡改公路橋投資620萬元;渡改人行橋115延米/座,投資107萬元;建設完成4個公益性渡口。內威榮高速公路市中區段、內江城市過境高速公路市中區段、吳榮路市中區段、內自快速路通道市中區段等道路建設正有序推進。

社會


教育事業

2019年,市中區新建教學輔助用房11300平方米,運動場面積900平方米。全區(含市直、經開區)共擁有各類學校155所,其中普通中學24所、小學30所、幼兒園93所、職業中學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7.99萬人,招收新生2.13萬人,畢業生2.02萬人,專任教師0.512萬人。舉辦中層後備幹部培訓班,開展各類教師培訓3110餘人次。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科書、作業本費3.56萬人,減免在園幼兒保教費2163人,免除民辦中職學生學費3358人,為中職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生活補助523人、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1494人,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國家助學金1499人、為建檔立卡中職學生髮放生活補助311人、本專科學生特別資助119人。2019年,市中區學前三年入園率為88.35%;學前一年入園率為87.93%。小學、初中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89.32%。高中毛入學率為159.73%。
學校一覽表(部分)
內江市第二中學內江市第四中學內江市第六中學南校區(初中部)
內江市第七中學內江市第二職業中學翔龍中學

科技事業

2019年,市中區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6項;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計劃項目6項;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培育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4個、戰略性新興產品4個;新建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哈工大(內江)雙創中心成功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海洋地質、地球生態和沉積成礦問題研究中心簽訂從礦渣或原礦中提煉所需金屬技術合作協議,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引進入駐企業6家、新增創業導師3個、新增中介機構3個和畢業企業2戶,孵化畢業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引進091無核沃柑等農業新品種7個,重點推廣柑橘肥水一體化等10餘項農業新技術和新機械;建成2個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輻射周邊農戶6000餘戶,帶動農民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舉辦各類種、養殖培訓38場,培訓1186人次,發放各類資料5000餘份;組成科技特派團,對全區19個貧困村全覆蓋,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26名,開展農業技術服務50餘次,為貧困群眾解決技術難題110餘個。

衛生事業

2019年,市中區繼續實施和啟動建設的衛生計生建設項目3個,總建築面積2.69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0160萬元。繼續推動實施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並取消藥品加成。全年,市中區衛生救助扶貧基金救助3870人次,金額227.02萬元。積極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目前,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模塊功能軟體使用率100%;全區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建檔52.60萬份,建檔率98.28%;並在全區19個貧困村衛生院創新使用“網際網路+醫療”手段與市中區人民醫院搭建遠程診療服務平台。加強傳染病防控力度,全區傳染病報告機構覆蓋率100%,網路運行100%,有效控制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對適齡兒童進行一類疫苗12種免費接種,全年常規免疫共報告接種免疫規劃疫苗7.4萬劑次,兒童基礎五苗接種率為99.33%。

居民生活

2019年,市中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67元,同比增長9.2%,較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支出22150元,同比增長9.1%,較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1元,同比增長10.2%,較去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支出14322元,同比增長11.0%,較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9年,全區共為30名重點優撫對象補助醫療費43萬餘元,為一至六級殘疾軍人繳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40.6萬元,對家庭經濟困難的11名烈屬實施醫療救助,發放救助金3.56萬元。
2019年,全區新建日間照料中心58個,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30%。提高老年補貼標準並及時發放,80歲以上高齡老人調至每年300元,90歲以上高齡老人調至每年1200元。全年共為3.12萬名8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高齡補貼金641.83萬元。
2019年,全區新增城市低保對象162戶、209人;取消低保對象994戶、1578人。全區城市低保累計保障人數7.85萬人,累計支出保障金2570.88萬元;全區新增農村低保對象292戶,1141人;取消農村低保對象1900戶、2423人,農村低保累計保障人數9.08萬人,累計支出保障資金1994.44萬元。我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320元/年/人提高到360元/年/人,全面實現“兩線合一”,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合計4565.38萬元。
2019年,全區按照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對全區3043名特困人員進行了認定,併發放資金1823.32萬元。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為農村分散特困人員500元/人*月,農村集中特困人員630元/人*月,城市分散特困人員715元/人*月。臨時救助和慈善救助共救助困難群眾1581人次,救濟金額101.74萬元。
2019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38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835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4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8%;全區失業保險參保14642人,徵收失業保險基金722.95萬元;農民工品牌培訓319人,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805人;引導農民工規模輸出就業10.6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92億元;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687萬元。
2019年,全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26萬人,基金收入11157萬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21萬人,基金收入139275萬元;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參保人數1.16萬人(在職6785人,離退休(職)人員4826人),基金收入39546萬元,職業年金收入3119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97萬人,基金徵收2224萬元。全面完成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工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9.87萬人,城鄉職工醫療保險參保4.89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12415萬元,城鄉職工醫保基金21495萬元。

旅遊


市中區有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等紀念地和“中川第一禪林”聖水寺、翔龍山摩崖造像、三元塔、鐘鼓樓等名勝古迹。
主要景點一覽表
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人民公園。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由於敵我懸殊,喻培倫將軍身中數彈,不幸被捕遇害。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追贈他為大將軍。1981年內江市政府在人民公園修建喻培倫紀念館。紀念館於1986年3月3日喻氏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開館。
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
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
聖水寺座落於四川省內江市城郊,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初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即公元860-870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名為“聖水寺”,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住僧伽50餘人。有石刻67龕,450餘尊,總長60餘米。
聖水寺
聖水寺
翔龍山石刻,始於唐,盛於宋,延至明清。在翔龍山長206米、寬9米的崖壁上,存有造像61龕,大小造像368尊。其中,唐代阿彌陀佛坐佛高4米;千手觀音造像高8米;佛教故事圖有大小造像150尊;代表了各歷史時期雕刻造型藝術風格;2013年5月3日,翔龍山摩崖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翔龍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翔龍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代表人物


著名人物一覽表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4年),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中最負盛名同時又因多彩人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大師。
張大千
張大千
喻培倫(1886年2月3日-1911年),字雲紀,清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內江縣(現市中區)文英街,清末民主革命家,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喻培倫
喻培倫
晏濟元(1901年-2011年2月10日),四川省內江縣茂市鎮(現白馬鎮)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國畫院名譽院長,曾任重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國畫院副院長等職。
晏濟元
晏濟元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9日,獲得四川省促進服務業發展工作先進單位先進縣(市、區)黨委、政府稱號。
2020年6月29日,入選四川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2020年9月3日,內江市市中區入選第二批天府旅遊名縣名單。
2020年9月10日,在“2020中國百強區榜單”中排名第91位。
2021年8月,入選2021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暨2021年賽迪百強區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