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金頭蜈蚣的結果 展開

金頭蜈蚣

金頭蜈蚣

蜈蚣俗稱百足蟲,又名天龍。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體長8---25厘米,頭部有一對觸角,有21個體節,有足21對。第一對形成鐮狀毒齶且有毒腺。在人工飼養條件下,6個月左右性成熟。成熟蜈蚣體長11----14厘米,寬0.5——1.1厘米,背腹稍扁。

動物介紹


據《昌國典詠》記載:磨心嶺土人種蜈蚣以為田,供葯肆之採用,則此物由來已久,但今未聞有種者。
磨心嶺在浙江岱山境內,因盛產藥用蜈蚣而出名,當地人以經營藥用蜈蚣為業,並對藥用蜈蚣的適宜棲息地加以管理,種群給予保護,使之繁殖或改善生長環境補充食物等方式進行繁養,採收后賣給藥商獲取報酬,以為生計,可見在我國古代就有人從事藥用蜈蚣養殖。
蜈蚣,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痛,攻毒散結,息經止痛等功能。主治半身不遂、破傷、骨結核、瘰癘、毒蛇咬傷、小兒驚風、中風等症。近代研究表明,蜈蚣主要成分為組織胺、溶血蛋白質、多種氨基酸、脂肪胺及膽甾醇,此外尚含橙色素及淡藍綠色素等。蜈蚣毒素對大鼠中樞神經系統的原溶血作用,具有煙鹼--阻乙醯膽鹼樣性質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精原細胞發生壞死、消失,說明對瘤細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用於消化系統腫瘤癌症具有較好的療效。蜈蚣也是“蛇藥片”、“拔毒膏”、“散風活絡丸”等中成藥的主要原料。由此可見蜈蚣是動物性藥材中不可缺少的。

動物飼養


一、一般可用盆、池、網飼養
1.盆養:適於初養者,便於觀察。選擇乾淨、內壁光滑的陶瓷或塑料盆,高度須在30厘米以上。盆內鋪砂粒,放進瓦片供蜈蚣棲息繁殖。盆上加蓋,以防天敵入侵和蜈蚣外逃。
2.池養:適於住房寬綽,大量飼養者。一般建長1.5米、寬1米、高0.5米的標準池。池內鋪土10厘米,內壁上沿嵌玻璃或其它光滑材料,以防外逃。池內放瓦片,供棲息繁殖。
3.網養:為全封閉籠養式。通風好,便於觀察,防外逃,特別適合飼養幼蟲。一般為1.5米×1.5米×1.5米,前邊做上1米長拉鏈,便於喂飼管理。放上土或砂料及瓦片供蜈蚣棲息。

飼養管理


1.投種:一年四季均可引種,但以3~6月和8~10月引種為佳。一般每平方米引種蜈蚣300~500條、幼蜈蚣1000~1500條為宜。雌雄比例3:1。
2.分期飼養。氣溫升至25℃以上時,進入交配繁殖期,此時特別要注意安靜,不要讓強光、強聲干擾懷孕雌蟲,可將雄蟲挑出待雌蟲產後再放入混養。將雌蟲挑出放入產仔瓶內單獨飼養,可大大提高產仔成活率。
3.飼料投喂。為了利於速生繁殖,應以精飼料為主。蟲類與蜈蚣混養可作為蜈蚣的天然餌料。以黃粉蟲、幼土元為主食,每天投食一次;以全脂奶粉加配合添加劑為輔助飼料,增加營養,促使迅速發育成長。投食同時要放入飲水盤,並保持清潔。
4.恆溫養殖:四季恆溫是速生蜈蚣的必備條件。恆溫飼養年可產仔3~4次,一般9個月即可長成。加溫養殖時特別注意空氣要清新,溫度不可過高過低,應保持在20℃~28℃之間。

病害防治


金頭蜈蚣抗病力強,一般不得病。但如果飼養不得法也會使蜈蚣患病,不能掉以輕心。
1.綠霉病。多因空氣過於潮濕,食霉變食物而致。表現腹下黑點、食慾減退、行動獃滯。防治辦法:(1)喂活食;(2)調節溫濕度;(3)對發病的用青霉素0.25克加水1公斤噴霧消毒或加水飲用。
2.腹脹病。因多食及低溫而致。表現腹部脹大,行動遲緩。用食母生
片1克加奶水500克拌均,讓其吸吮,提高溫度即可。
3.流產。孕蜈蚣多因干擾、翻動、噪雜異物直接刺激所致。應保持此處安靜,不可經常翻動。
四、採集加工
將蜈蚣集中於盆內,用溫水燙死,避免過高溫度水澆燙,用稍長於蜈蚣的竹籤撐於頭尾,烘乾或陰乾即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