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黨同伐異的結果 展開

黨同伐異

美國1916年大衛·格里菲斯執導電影

《黨同伐異》是1916年9月5日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電影,由大衛·格里菲斯執導,麗蓮·吉許、安德烈·貝蘭傑、弗蘭克·鮑沙其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由4段相隔數千年互不相關的故事連綴而成:《母與法》、《基督受難》、《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和《巴比倫的陷落》。故事雖不相關,但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祈求和平,反對黨同伐異。

影片在影像結構、敘事結構以及鏡頭運動、剪輯節奏上的創新對世界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影響極大,被認為是最早的經典影片之一。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它被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劇情簡介


《黨同伐異》劇照
《黨同伐異》劇照
四個發生於不同歷史時期,年代跨度超過2000年的故事組成了本片的故事情節。
第一個故事叫做“母與法”。講述20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誣陷為殺人犯,被判處死刑。而他的妻子則必須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兇,營救她的丈夫。
第二個故事“耶穌受難”發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耶穌被門徒出賣,受盡折磨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個故事是“聖巴托洛繆大屠殺”,發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國巴黎。天主教徒發動了對新教徒的大屠殺。一對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第四個故事是“巴比倫的陷落”:公元前539年的中東,巴比倫大祭司因為與王子巴爾撒爾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軍來攻之際打開城門,巴比倫古國從此滅亡。
四段故事不是一個個單獨展開,而是交替進行,十分大膽而又流暢地把時間相距甚遠的事件聯繫在一起,平行交替敘述而造成逐漸緊張強烈的情緒而達到最高潮。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The Woman Who Rocks the Cradle / Eternal Mother麗蓮·吉許Lillian Gish
Le duc de GuiseMorris Levy
Woman at Jenkins Employees Dance Sylvia Ashton
Second Priest of Bel安德烈·貝蘭傑George Beranger
Attorney for The BoyBarney Bernard
Extra 弗蘭克·鮑沙其Frank Borzage
Jenkins Party Guest Kitty Bradbury
Counselor of Charles IX John Bragdon
Extra Karl Brown
The Mountain Girl's BrotherFrank Brownlee
Old Babylonian Mother / The City Mother Kate Bruce
Charioteer of the Priest of Bel 愛德華·伯恩斯Edward Burns
Charioteer of the Second Priest of Bel James Burns
Babylonian Soldier大衛·巴特勒David Butler
ExtraErnest Butterworth
Extra康絲坦斯·柯莉兒Constance Collier
Child in Epilogue弗吉尼亞·李·柯爾賓Virginia Lee Corbin
Extra唐納德·克里斯普Donald Crisp
Favorite of the Harem卡洛兒·代姆斯特Carol Dempster
Man on White Horse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Favorite of the Harem米爾德麗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
Boy Killed in Battle 華萊士·里德Wallace Reid
Marguerite de Navarre / The Mountain Girl 康斯坦斯·塔爾梅奇Constance Talmadge

職員表

製作人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導演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副導演(助理)Herbert Sutch 、Arthur Berthelet 、蒙蒂·布盧Monte Blue 
編劇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Anita Loos、惠特曼Walt Whitman 、Frank E. Woods
攝影比利·比茲爾G.W. Bitzer
配樂Carl Davis、Joseph Carl Breil、Felix Günther
剪輯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James Smith、Rose Smith
藝術指導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美術設計Walter L. Hall
服裝設計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Clare West 

幕後製作


繼《一個國家的誕生》后,格里菲斯用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現偏執這一主題。影片有古巴比倫的特大場景,票房慘遭失敗。儘管影片在商業上遭遇滑鐵盧,但卻是格里菲斯的電影藝術達到高峰的標誌。
由於前一年《一個國家的誕生》取得了驚人成功,格里菲斯想再接再勵拍攝一部場面更大、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投入了二百萬美元的製作費,光拍攝波斯軍隊的一個鏡頭就動員了1.6萬名演員,最後製作成220分鐘長的巨片。
影片使用了史無前例的剪輯手段,四個故事之間,不是講完一個接著再講一個,而是被分割成細小的片斷,再經過重新排列后交替出現,其間只以一個母親搖晃搖籃的鏡頭作為過渡――藝術上的探索性使之成為非線性敘事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這種過於先進的電影理念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時時刻刻》的結構顯然可以追溯到此片。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傑作,它採用新穎的分段結構,各段的故事和背景不同,卻彼此銜接流暢,由河流逐漸匯成激流,表達出對歷史進程的思索,營造出了恢弘的氣度。
劇照(體現前衛的色彩運用)
劇照(體現前衛的色彩運用)
同時,格里菲力又利用影片染色的方法來加強各種特殊效果(如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點燈的房內用染黃色的影片、巴比倫城火燒時用染紅色的影片)。這種影片染色方法雖非格氏首創,但卻沒有人像他這樣在一部電影片中大膽的全面採用。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部內容複雜的大製作竟然由始至終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而只是靠格里菲斯的臨場即興創作而成。
此外,本片也沒有任何布景的設計圖,但格氏卻能夠命人搭蓋出宏偉得哧人的巴比倫布景。在拍攝巴比倫攻耶路撒冷的場面時,更在一天之內同時動用一萬五千名臨時演員和二百五十輛戰車。他這種大手筆使得當時義大利出品的歷史巨片也瞠乎其後,由此也可以看出格氏對自己的創作能力如何自信。或許正如格氏自己的格言所說:“藝術經常都是革命性的、爆炸性的,以及轟轟烈烈的”。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Triangle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Wark Producing Corp.
發行公司:
Triangle Distributing Corporation [美國] (1916) (USA) (theatrical)
Grapevine Video [美國] (video)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USA) (DVD)
Killiam Shows [美國] (theatrical)
Kino Video [美國] (USA) (DVD)
LS Video [美國] (video)
Reel Media International [美國] (2005) (worldwide) (TV)
Republic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國] (USA) (laserdisc)
SBP [阿根廷] (2006) (Argentina) (DVD)
VTI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VHS)
其他公司:
Western Costume Co. [美國] costumes (uncredited)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
USA
1916年8月5日......(Riverside, California)
美國
USA
1916年9月5日
法國
France
1919年5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19年5月19日
芬蘭
Finland
1922年3月25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2月9日......(DVD premiere)

相關評論


本片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傑作,通過現代篇《母與法》、猶太篇《基督受難》、中世紀法國篇《聖母載萊姆教堂的屠殺》和古代篇《巴比倫的陷落》四大段落,闡明了社會紛爭、宗教狂熱和黨同伐異這一鮮明主題。
格里菲斯創造性的運用了“交替蒙太奇”手法,把時空相距甚遠的不同活動剪輯在一起,讓4個故事交替出現。情節的平行鋪展造成強烈的緊迫感,最後匯成情感奔騰的急流。本片以其大膽獨特的構思、標新立異的形式和水乳交融的情景,被譽為世界電影史上的鴻篇巨製,給予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以極大的影響。
一部被譽為給予世界電影藝術發展極大影響的鴻篇巨製!
本片又譯作《黨同伐異》,是D.W.格里菲思最具創作野心的作品。由於受到《國家的誕生》驚人賣座的影響,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勵拍攝一部場面更大,內容更有深度的影片。
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動用了二百萬美元的製作費,拍攝成片長220分的巨片(原版長480分)。可惜本片在1916年9月於紐約公映時,並沒有受到預期的歡迎。本片所以賣座失敗,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格里菲思在本片所採用的故事結構太複雜,導演手法已超越當時觀眾的接受能力。加上主題過於嚴肅,其中提倡的寬容和反對暴力的論調跟當時美國的高昂參戰情緒引起衝突,因此未能受到普遍歡迎。不過,人們卻不能否認這是一部電影藝術上的不朽傑作。《忍無可忍》由四段不同時代發生的故事組成:巴比倫的沒落、耶穌基督的受難、法國的聖巴托羅米宗教大屠殺,以及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勞資衝突。
格氏描述他自己的構想:“四個大循環故事好象四條河流,最初是分散而平靜地流動著,最後卻匯合成一條強大洶湧的急流"。本片一開始,是一個母親推搖籃的鏡頭,插入惠特曼的詩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間的人情變化循環無窮。搖籃搖動著,為人類帶來同樣的激情,同樣的優樂悲歡。"這字幕之後,展開第一個作為全片基調的現代篇故事。隨著劇情的進展,導演經常切入另外三段故事,成為四段平行發展。最後,畫面仍回到母親和搖籃,呈現出“人類從不容異已到寬容的進化"的主題。作為故事核心的現代篇“母與法",內容描述四個失業的男女工人從小鎮來到都市中找工作,有人誤入歧途,有人渴望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正派的男主角被誣陷為殺人兇手,被捕后判處死刑。行刑之日,真兇良心發現,在最危險的一刻將男主角救了出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一般社會狀況:農村不安定,都市陰暗而複雜、勞工生活困苦、法律問題重重等。格里菲思在本片中進一步表演他在“平行剪接"方面的傑出才能。他利用四段故事中的類似情景作比較剪接,使分散的情節顯得統一有力,並因類似鏡頭的多次重複而使劇情產生出熱情奔放的情緒高潮。譬如有一段鏡頭是這樣剪接的:一、耶穌基督被士兵押著前進;二、巴比倫的村女向情侶奔告國王的危急;三、現代的少女拚命為救她的愛人而奔走;四、在巴黎大屠殺中,新教徒企圖在群眾騷亂的街道上援救未婚妻。格氏利用移動攝影、鏡頭、劃過鏡頭等技巧連接四段平行發展的情節,節奏緊湊流暢。格氏甚至在個別的故事片段中使用短短的倒敘技巧(FLAXHBACK)來交代情節,顯見他的“電影文法"的確比同時代的導演高出很多。
除此之外,格氏在本片中亦首創“大特寫"和“大遠景"的鏡頭,以加強觀眾的心理感覺(如:特寫女人緊握的手,表現她在聽到丈夫判死刑的消息時的焦急;以大遠景拍攝資本家獨坐辦公室中,暗示他龐大的支配權力)。他又利用影片染色的方法來加強各種特殊效果(如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點燈的房內用染黃色的影片、巴比倫城火燒時用染紅色的影片)。這種影片染色方法雖非格氏首創,但卻沒有人像他這樣在一部電影片中大膽的全面採用。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部內容複雜的大製作竟然由始至終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而只是靠格里菲斯的臨場即興創作而成。
此外,本片也沒有任何布景的設計圖,但格氏卻能夠命人搭蓋出宏偉得哧人的巴比倫布景。在拍攝巴比倫攻耶路撒冷的場面時,更在一天之內同時動用一萬五千名臨時演員和二百五十輛戰車。他這種大手筆使得當時義大利出品的歷史巨片也瞠乎其後,由此也可以看出格氏對自己的創作能力如何自信。或許正如格氏自己的格言所說:“藝術經常都是革命性的、爆炸性的,以及轟轟烈烈的"。看《忍無可忍》一片幕前幕後的表現,可知格里菲思的確是一個身體力行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