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小說
電視小說
電視小說是將以文字為傳播手段的小說,通過電視化的處理,將文字小說轉化為聲畫結合的電視作品。其聲音部分均為小說原作文字傳述的聲化,具有濃厚的文學氛圍。電視小說保留原小說創作風貌,是一種新的具有電視與小說審美特點的電視文學類型。
電視小說是電視劇的延伸,是電視與小說的結合體,傳統的小說是以書面文字與印刷出版為載體,而電視小說即是借用電視攝影手法原創或再現的小說作品。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文學性(內容)大於戲劇性(娛樂),除經典名著名篇外,原創電視小說的原作、劇作往往也由同一人擔當。但也不乏因擅自改編、替換原作者姓名或在演職人員列表上出現其他劇組成員名字,而引起原作者不滿並訴諸法律的事件。
《小英雄雨來》劇照
“電視小說”作為一種化文字形態為屏幕藝術特質的文學形式,最早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60年代我國也產生了自己的電視小說。1964年,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少兒部把著名作家管樺的小說《小英雄雨來》首次搬上了電視屏幕。其藝術特點絕對忠於原作,屏幕上的解說均為原作文字傳述的聲化,不失原作的文學性,這就是最初的電視小說。1978年起,中央電視台少兒部開辦了“文學寶庫”專欄。將中外文學名著搬上屏幕,製作成“電視小說”。先後播出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孔乙己》,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十幾部作品。這些聲畫並茂的作品,受到了廣大少年兒童的歡迎。中國的電視小說開始走向成熟。80年代進入“成熟期”。1984年,江蘇電視台一批年輕的編導在“文學與欣賞”欄目中,將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同名小說《最後一片葉子》改編成電視小說,把小說與電視進一步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審美效果。
歷史上,電視小說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60年代起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北朝鮮在內的國家和地區也先後製作出自己的電視小說。中國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CCTV-14)《文學寶庫》、日本放送協會(NHK)《連續電視小說》、台灣電視公司《台視國語電視小說》即是電視小說的代表。
電視新聞
電視小說具有畫面的意境美。電視小說畫面是構成電視小說的主體部分。電視畫面是電視編導人員根據小說原作聯想的結果,是敘述所營造的想像空間的意境和氛圍。電視小說的畫面,規定了觀眾想像取向,不同程度地激發著觀眾想像延伸,給人以美的享受。它是不同於電視新聞、電視專題片、電視劇的畫面的。
電視小說將文字小說的敘述方法,把文學這種想像的藝術通過電視手段的處理,轉化成聲畫的藝術。
小說
保持原作的文學性。通過電視小說,引導觀眾接受、理解原作的風格、韻味、濃重的文學色彩,要儘力傳神、傳情、有感染力。
電視小說畫面的選擇和意境的營造都體現了編導的主觀感受,因此,電視小說既是對原小說的傳播,又是對編導者的主觀感受的傳播。電視編導將自己對原作的主觀感受,以畫面的形象生動地在屏幕上再現出來,以感染觀眾。
“電視小說”表現出其特有的審美性、再現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徵,因而與“電視劇”有形同而質異的區別:即一個注重突出“文學性”特徵;一個注重追求“戲劇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響,“電視小說”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在藝術風格上均應有燦爛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