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丹麥童話作家

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男,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17歲發表詩劇《阿爾芙索爾》,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后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安徒生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的編寫劇本。進入大學后,創作日趨成熟。曾發表遊記和歌舞喜劇,出版詩集和詩劇。1835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話》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在全球各地發行和出版。代表作《堅定的錫兵》《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安徒生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享年70歲。

大事件

1805-04-02

出生

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

1822-08

引起文化界的注意

1822年8月,發表作品《嘗試集》,含詩劇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無出版機會,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

1827

受到上流社會評論家的稱讚

1827年發表詩歌,受到上流社會評論家稱讚,鼓起安徒生對寫作的信心。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

1835

贏得國際聲譽

1835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

1935

開始寫童話

1835年30歲時開始寫童話,出版第一本童話集,僅61頁的小冊子,內含《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共四篇。

開始寫童話
1867

獲得榮譽市民的稱號

1867年,故鄉歐登塞舉行盛大集會.授予安徒生“榮譽市民”稱號。

1875-08-04

肝癌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安徒生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享年70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

寫作經歷

1811年,天空出現彗星,後來安徒生以這件事寫了童話《彗星》。
1816年4月,父親去世 ;同年,在一所慈善學校讀書,母親改嫁。1819年,前往哥本哈根尋找自己的理想,開始了個人奮鬥的生涯。
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
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
1822年8月,發表作品《嘗試集》,含詩劇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無出版機會,但已引
安徒生畫像與雕像
安徒生畫像與雕像
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進入中等教會學校補習文化,共讀六年,對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過這六年中大量閱讀名家作品,也練習創作詩篇、歌劇。
1827年發表詩歌,受到上流社會評論家稱讚,鼓起安徒生對寫作的信心。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
1829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1829年問世。第一版銷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優厚條件買下第二版,因此從飢餓的壓迫中解脫。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詩集。
1830年第二本詩集出版。
1831年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
1831-1834年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即興詩人》。
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誌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擷取民間傳說的通俗成分,再加上想象力,創造了諸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衣》等作品。還寫過戲劇、小說、詩歌、遊記和幾本自傳。
1835年30歲時開始寫童話,出版第一本童話集,僅61頁的小冊子,內含《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共四篇。
安徒生之墓,哥本哈根。
安徒生之墓,哥本哈根。
1844年寫出自傳性作品《醜小鴨》。
1846年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
1846年,出版自傳《我的一生的童話》,以後曾加以修訂再版。出版《新童話集》的第二集、第三集。
1847年,到英國旅行,與狄更斯相識。出版童話第二總集的第一部。1848年,出版第二總集童話第二部。在英國與丹麥同時出版長篇小說《兩位男爵夫人》。
1849年,創作童話《亞麻》,發表童話劇《比珍珠和黃金更珍貴》。
1850年,創作童話劇《夢神》。1851年,出版《在瑞典》。1852年,開始以《故事集》新書名發表童話和故事。
1853年,出版第二部《故事集》,並補充增訂自傳《我的一生的童話》。1855年,出版有彼得森插圖的故事集。
1856年,出版增訂的由彼得森插圖的故事集,並增加了《光榮的荊棘路》、《猶太女子》等童話。
1857年,出版長篇小說《活下去還是不活》。聖誕節出版《新故事》第一集。
1858年,出版《新故事》第二集。1859年,出版《新故事》第三集。1861年,出版《新故事》第五集。
1862年,發表童話《古教堂的鐘》。1864年,丹麥與德國發生戰爭,丹麥戰敗,有一年多未出版童話集。
1865年,出版《新故事》第七集。1866年,出版《新故事》第八集。1867年,故鄉歐登塞舉行盛大集會.授予安徒生“榮譽市民”稱號。
1865年,出版《新故事》第七集。
1868年,發表童話故事《小小的綠東西》、《小鬼和太太》、《樹精》等,並寫成《童話的來源與系統》一文。
1869年,發表《爛布片》、《創造》、《彗星》、《陽光的故事》等童話。1870年,發表《幸運可能就在一根棒上》、《曾祖父》、《幸運的貝爾》等童話。
1871—1873年,最後一批童話集出版。1875年,4月13日,丹麥國王為其舉行70歲壽辰慶祝會。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安徒生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喪禮備極哀榮,享年70歲。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長一篇作品《幸運的貝兒》,共七萬餘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基礎寫成的,但不完全是自傳。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

情感生活

終身未婚,並不是他不想娶,而是沒人可以娶。
莉波爾
第一次,少年安徒生愛上了鎮上最美的姑娘莉波爾。安徒生與莉波爾青梅竹馬,但因為貧窮,以及長期的分離,莉波爾只得與別人結婚。傳說中,安徒生還曾與一個名叫里堡。伏格特的名門閨秀有過一段若明若暗的戀情,她雖動了心,但幾經權衡之後,對他聲稱自己早就另有所屬,安徒生只好自慚形穢,抽身而退了。
1836年的安徒生畫像。
1836年的安徒生畫像。
燕妮·琳德
第二次,安徒生遇上了向丹麥王室獻藝的瑞典當紅女歌唱家燕妮·琳德。那是在1843年。安徒生為“瑞典夜鶯”琳德所傾倒了,琳德也很熱情地接待了這位頗有名氣的作家,才華橫溢的一對才子佳人言談甚歡,成為了知己。在聖誕節那晚,琳德找到了安徒生,幫他點燃了聖誕樹,親密地對他說:“我希望在這裡,在哥本哈根有一個兄弟。您願意做我的兄弟嗎?”這一下,把安徒生給擊蒙了。他不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更不知道,琳德把他向其他人介紹的時候,會說“這是我最要好的兄弟”。有一次,琳德委託安徒生辦的事情被他忘掉,他猶疑地問道:“親愛的,您一定很恨我了,對嗎?”回答是:“不,我怎麼能恨您,要恨,首先就要有愛。”
路易絲
第三次,安徒生向他庇護人的女兒路易絲。科林求愛,儘管路易絲也對他一往情深,並且等著他求婚,但是門第的鴻溝是不可逾越的。她的哥哥——司法部次官愛德華在同安徒生的經年交往裡,從來不肯屈尊遷就用昵稱“你”來平等相待安徒生,更不消說讓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上流社會闖入者”來當妹夫了。
安徒生的作品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榮譽,他在狄更斯、雨果等同儕中找到知音,大家都記得安徒生的話:“只要你是天鵝蛋,那麼即使你是在鴨欄里孵出來的也沒關係。”可是,白天鵝也要靠孩子們拋麵包和餅乾來養活,天才和大師也需要在現實中靠愛情和溫暖來滋養呀。安徒生一樣也沒有得到,他終身鬱鬱寡歡,孤獨終老,失望、惆悵,甚至頹廢到想以死亡來尋求解脫。安徒生也在自己的童話故事裡辛辣地譏諷貴族階層和抨擊門第觀念,還對世人的貪婪、愚蠢給予無情的嘲弄,這就不能不使得上流社會對他抱有戒心,在開門接納他的貴族眼裡,他依然非我族類。原來,那些蜂擁而來的名聲和利益,只是給了他一個假的希望。

健康狀況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喪禮備極哀榮,享年70歲。

個人作品


小說
《即興詩人》( 1835)《奧·特》( 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 1837)
《兩位男爵夫人》( 1848)《生乎?死乎》( 1857)《幸運的貝兒》( 1870)
劇本
《阿夫索爾》
( 1822)
《聖尼古拉教堂鐘樓的愛情》( 1829)《拉默穆爾的新娘》( 1832)《烏鴉》( 1832)《埃格納特的人魚》( 1834
《離別與相逢》
( 1835)
《司普洛峨的神》
( 1839)
《黑白混血兒》
( 1840)
《摩爾人的女兒》
( 1840)
《幸福之花》
( 1844)
《國王的夢想》
( 1844)
《梨樹上的鳥兒》
( 1845)
《小基爾斯滕》
( 1846)
《科莫河邊的婚禮》( 1848)《比珠寶還珍貴》( 1850)
《北歐的女神》
( 1850)
《新房產》( 1850)《睡魔》( 1850)
《海爾德摩爾》
( 1851)
《接骨木樹媽媽》( 1851)
《出身並非名門》( 1863)《長橋》( 1863)
《西班牙客人》
( 1865)
《初來者》《羅斯基里達之夜》
遊記
《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 1829)《瑞典紀行》( 1851)
《西班牙風光》( 1863)《訪問葡萄牙》( 1866)
自傳
《小傳》( 1832)《我一生真實的故事》( 1847)《我的童話人生》( 1855)
詩集
《詩集一》( 1829)《詩集二》( 1830)
《幻想與現實》( 1830)《一年的十二個月》( 1832)
童話
打火匣醜小鴨皇帝的新裝跳高者紅鞋襯衫領子守塔人奧列一個貴族和他的女兒們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蝴蝶
飛箱沒有畫的畫冊貝脫、比脫和比爾爛布片織補針拇指姑娘跳蚤和教授區別一本不說話的書夏日痴
筆和墨水壺風車瓦爾都窗前的一瞥甲蟲/屎殼郎幸福的家庭完全是真的薊的遭遇新世紀的女神各得其所一星期的日子
錢豬在遼遠的海極荷馬墓上的一朵玫瑰野天鵝母親的故事猶太女子牙痛姑媽金黃的寶貝民歌的鳥兒接骨木樹媽媽
沙丘的故事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一點成績遷居的日子鬼火進城了幸運的套鞋鸛鳥樅樹/雲杉香腸栓熬的湯/香腸簽子湯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
天上落下來的一片葉子惡毒的王子演木偶戲的人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安妮·莉斯貝藏著並不等於遺忘素琪誰是最幸運的鐘聲頑皮的孩子
識字課本老約翰妮講的故事老墓碑姑媽墓里的孩子老路燈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房子她是一個廢物創造
冰姑娘小鬼和小商人陽光的故事依卜和克里斯汀夢神老上帝還沒有滅亡園丁和他的貴族主人書法家茶壺小小的綠東西/綠色的小東西
天國花園最難使人相信的事情一枚銀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光棍漢的睡帽做出點樣子來老橡樹的最後一夢字母讀本沼澤王的女兒跑得飛快的東西
鍾淵狠毒的王子踩麵包的姑娘雛菊/小菊花安妮·莉絲貝特孩子話一串珍珠墨水筆和墨水瓶家養公雞和風信公雞柳樹下的夢
演木偶戲的人兩兄弟教堂古鐘搭郵車來的十二位小意達的花兒老爹做的事總是對的雪人在鴨場里夜鶯賣火柴的小女孩
普賽克蝸牛和玫瑰樹害人鬼進城了風磨銀毫子伯爾厄隆的主教和他的親眷在幼兒室里金寶貝狂風吹跑了招牌茶壺
民歌的鳥小精靈和太太隱存著並不就是被忘卻看門人的兒子搬遷日謊報夏姨媽癩蛤蟆教父的畫冊汶島和格棱島
誰最幸福樹精看雞人格瑞得的一家薊的經歷你能琢磨出什麼好運氣在一根簽子里彗星白雪皇后/冰雪女王牛皮靴曾祖父
蠟燭最難令人相信的事一家人都怎樣說跳吧,舞吧,我的小寶寶大海蟒老約翰妮講了些什麼大門鑰匙跛腳的孩子牙痛姨媽最後的一天
亞麻真可愛海的女兒鄰居們戀人/情人母親的故事

獲得榮譽


1867年,被故鄉奧登塞選為榮譽市民。

創作特點


主體思想

創作分期
安徒生的童話創作分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醜小鴨》《皇帝的新衣》。
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醜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鬱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冰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
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畫像
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讚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打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聖經原型
安徒生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位將童話當作嚴肅文學進行創作的作家。他憑著對西方傳統的深刻了解,用巧妙的藝術手法將大量聖經原型與隱喻遊刃有餘地運用於作品中,使得作品比傳統的童話更為厚重。另一方面,安徒生有著豐富的創造力,沒有進行僵硬的說教,也沒有照搬《聖經》的情節與邏輯關係,因此沒有成為教理的圖解,而是具有獨立價值的藝術品。這就使安徒生童話調和了文學中可能存在的“審美”與“道德”之間“非此即彼”的矛盾。安徒生是柔弱而善良的。他相信的是一位全然的“愛的上帝”。安徒生童話中更多的是來自《新約》而非《舊約》的原型。在作品中,一如在生活中,面對世間的苦難與不幸,安徒生沒有選擇仇恨、暴力和反抗,只是從他的情仰中汲取愛與盼望,如同他的一首詩中所說,“你不懂世界上最激烈的鬥爭而只認識愛”。安徒生的童話中從無絕望的氣息;雖然常常是感傷的,卻是充滿盼望的感傷。這種盼望賦予他的作品超乎時空的慰藉力量。安徒生在他的自傳中所說,“無論對上帝還是對所有的人,我都充滿愛意!”並且他認為,自己的一生證明了“有一個可親可愛的上帝把—切引導得盡善盡美”。這委實在他的童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宗教救贖
在童話故事《最後的一天》中,靈魂向人們說出了這樣的話語:“在我們的肉體和邪惡的天性裡面是不會有什麼好的東西存在的”。這個不好的東西就是“原罪”。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人天生就有罪,是因為人性中有著一些永遠無法克服的弱點和毛病,罪與生命同時誕生。如果人類忽視了人生來就有罪的事實,而放縱自己追求各種慾望,他們必將在罪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而會受到更大的懲罰。如同《夢神》中,許多人因為自己丑惡的行為而不能入睡;《白雪皇后》中,魔鬼把製造的鏡子掉成無數的碎片落入到人的心裡和眼裡,人們從此變得不善良也不愉快了。因此,人類需要救贖。由於原罪不等於具體的罪惡,它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命運,是人性中無法克服的弱點,單純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拯救自己,而需要信仰上帝來拯救。
所以,當安徒生把基督教的“仁慈、博愛、奉獻”等思想融入到童話世界中的時候,並沒忘記把基督教的原罪意識與靈魂的救贖思想傳達給孩子們。《紅鞋》中,那個可愛美麗的小姑娘不能抑制自己想穿紅鞋子的慾望,忘記了唱聖詩和念禱告;《一個故事》中所有房子的牆上都燃著火焰寫著的幾件大罪的名稱;《沼澤王的女兒》中的赫爾白天是美女而內心卻非常殘暴,夜晚是青蛙卻又溫柔慈善;《惡毒的王子》中的王子喜愛戰爭;《踩著麵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兒因為怕弄髒鞋子和衣服而在麵包上行走;《安妮·莉斯貝》中的母親貪獲虛榮到貴族家當乳母而拋棄自己的親生孩子等。通過這些人物,安徒生給孩子們講述了人性中無法克服的缺點:自私、虛榮、驕弱、貪婪、邪惡、殘酷等。這就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原罪,只有得到靈魂的救贖才能夠擁有孩子般的純潔,從而接近上帝而入天堂。於是,故事中的人物因為違背了上帝的神聖教誨而受到了懲罰,正如《聖經》中上帝的預言得到了驗證一樣:《惡毒的王子》中,王子被鑽進耳朵里的小蚊蟲弄得最後發了瘋;踩著麵包走的英格兒因為自己的傲慢和虛榮而陷入沼澤,與冰冷醜陋的瘌蛤蟆、火蛇、蒼蠅為伍;連《紅鞋》中的小姑娘也未能逃脫嚴厲的懲罰,那雙紅舞鞋鉗著她的腿,因而不停地跳舞,沒有辦法停下來,只好讓劊子手把穿著紅鞋的腳砍掉。安徒生之所以對故事中的主人公發出如此嚴厲的責難,就是要讓孩子們正視人性中罪惡的意念和醜惡的行徑,自省自戒,遠離邪惡,實現靈魂的救贖。 

藝術特色

敘事視角
安徒生童話所獨創的兒童視角卻是在原有的全知敘事模式——即用成人作為敘事者——上所作的新突破。作者把成人敘事者假定為一個孩子,用孩子的說話方式創作作品中的語言,直白、自然,遵循孩子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作品主題思想的創作,用一些生動但不離譜、神奇而不怪誕的故事情節講述一個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會感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場景,賦予鮮活的生命力,又不會覺得誇張,反而增加真實感。
他運用兒童視角敘事模式創造了“安徒生童話”這一文體的獨闢蹊徑,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對世界文學的發展進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隨著這種兒童視角敘事模式在文學界的肯定,大量的文學作品也打破傳統的全知敘事模式,試圖嘗試這種新生的創作手法。許多作家和理論家開始質疑和反思傳統的敘事方法,他們意識到過去那種全知全能、敘事者洞察一切、掌握全局的敘事模式已喪失其真實性和缺乏新鮮感,文章看起來很受束縛,沒有意外的收穫和生命的活力。
他的文筆詼諧而又柔和,靈動輕巧而又飽含濃重的憂傷和哀輓。他的許多技巧精緻而不矯飾、主題深刻而不刻板。他能讓文學傳統中那些浪漫、古老、深情和微弱的成份,與那些現代、飛速、冷漠和隨意的情緒發生聯繫和產生磁場,比如《姆指姑娘》和《老頭子做事總是對的》這樣的故事,就讓單純的心、朴索的想法、古老的生活原則在現代生活的氛圍里散發出撲面而來的、令人產生鄉愁的愉快和傷感。 
情感
帶著微笑和溫柔的情感進行悲劇敘事是安徒生童話悲劇美的一個顯著特點。安徒生童話的題材很廣,在他眾多的童話中,悲劇性故事佔有相當份量,從他創作中期的《海的女兒》到其晚期創作的《老約翰尼講的故事》,悲劇無所不在。這些作品以人對理想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希翼的破滅,人的精神追求的失敗,美的心靈的被踐踏,還有善良的勞動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為結局。在這些作品中,美的、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了。然而在作者曆書寫的形形色色的悲劇人生中.我們卻感受到這位偉大的作家用美的顏色,為悲慘的人生,痛苦的心靈印上一層柔美,雋永而典雅的色彩。悲劇為之在安徒生的世界里顯得不一般。無論是對為理想而獻身的小人魚《海的女兒》,對一生探求而由崇高的母愛而放棄孩子現實生命的母親《母親的故事》,抑成是對那些處於困境,嚮往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愛情但最終被黑暗社會所吞噬,被命運所不公的勞動者和忠於愛情之士(如《賣火柴的小姑娘》《柳樹下的夢》《沒有畫的畫冊》《第三夜》《她是一個廢物》《老約翰尼的故事》《依卜和小克里斯汀》),安徒生都寄託了自己對他們的同情、理解、摯愛、尊重和歌頌。這份情感在其作品中的表現是綿長。 
正是有了作者傾注於作品中的這種特殊的情愫,當人們走進安徒生的悲劇世界,使很容易從其中看到令人心顫但又蕩漾詩意,柔和溫情的情景。那深愛兒子的母親(《母親的故事)》為了從死神手中搶回已是奄奄一息的兒子,甘心讓掛滿冰核的荊棘划傷胸脯,流著眼淚唱出哀傷的歌而獻出了眼睛,甚至獻出了滿頭的黑髮。母親拚死地找尋是為了從死神手中奪回命若遊絲的兒子。然而當母親從死神那裡知曉死神將把她的兒子帶往幸福的天國,而母親則只能被送往地獄這一現實時,面對生與死兩種生命狀態的選擇,母親的選擇是將兒子留給死神。作品以母親貌似無情的選擇來表現最深足濃的母愛,可謂在無情處現真愛。
以天國的美好映射現實的黑暗。在這裡,母愛的偉大和母親無奈的選擇同樣敲響了現實社會的悲歌。作者正是以這一人間的悲劇性藝術圖景來寄寓他對母愛的歌頌,對母親行為的理解和對社會的批判。同樣,小人魚(《海的女兒》)為了追求人類永恆不滅的靈魂和人間愛情,寧可犧牲一切也要達到目的。這個海底尊貴海王女兒,當她與人類相遇時,她曾兩次救了王子的命。然其無私的行為最終並未被王子所知曉,她為之只能孤獨地默默地忍受深愛王子的情感煎熬,忍受所愛的人愛上別的公主的現實。她放棄三百年壽命,犧牲美妙的聲音,忍受無言受傷的精神折磨和每行一步都必須忍受如行於錐子和刀刃的肉體的痛苦。小人魚的付出其目的是為了贏得一一份人間的愛情和人類永恆不滅的靈魂,但她的放棄並沒有換得她追求所想得到的一切。然而她卻無怨無悔,甘於選擇自身的消逝以證實自身追求的價值。這種源出於人物精神追求的堅強和韌性,全由人物那追尋理想的牢固的思想基礎所決定。因為小人魚深知理想的實現是要付出代價的,因而她追求的目標一經認準,就一定百不撓地堅持到底。作者將這一人物的犧牲精神和堅強意志置於悲劇性矛盾衝突之中,在小人魚對自身命運的選擇中表現出執著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悲劇人物的精神之美、追求之物和理想之美在作者融著真情的美的敘事中產生了無盡的魅力。 
愛情悲劇
安徒生在其童話世界中還講述了一些執著追求愛情的悲劇。在這類作品中,愛情的悲劇性結局同樣被美的情感所充盈。在現實的人生中,嚮往愛情且苦苦追求而不可得,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於世俗的人生中,完全有可能轉化成種種“惡”的行徑,張揚出人性的負面行為。然而在安徒生的世界里.它們已被悄悄懸擱或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善的行為、愛的執著、痴心和無私的奉獻。克努得(《柳樹下的夢》)在失戀的痛苦中一想到他的致愛約翰妮便有一種虔誠的感覺,而在這個苦盼愛情的失戀者的精神世界中,始終存活著他所愛戀的人,因而當他懷著少男少女時產生的美好情感面對被戀人遺忘的現實時,他的夢中出現的仍是兒時約翰妮的身影和昔日的美好時光。而這個夢境使他感到這是他“生命中最甜蜜的一個時刻”。善良的依卜(《依卜和小克里斯汀》)為了給自己所愛的人以幸福,寧可解除與戀人的婚約,甘願忍受情感上苦澀的煎熬。多年以後,這個曾經為了愛而犧牲愛的人又義不容辭地收留了他病死於破爛小屋的昔日戀人的遺孤,從此擔負起這個孤兒的父親和母親的職責。這裡,作者無疑是站在超越悲哀與歡樂的角度來觀照人間的悲劇,盡顯出作品主人公那能超然於一般情愛的那種偉大人格魅力,從而向讀者以上一份被凈化了的愛情,盡展出真愛的迷人和偉大。作品無不使讀者感受到在被凈化的愛情之上,主人公那金子般的心在被金錢污染過冷漠無比的社會中是那樣可貴,那樣令人讚佩。 
安徒生世界中諸多悲劇性敘事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作者以不同題材的悲劇故事,盡顯人的美和善,盡顯著悲劇人物對希望、對生活、對愛情、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同時他更在發掘悲劇人物自身審美價值的同時,將悲劇人物崇高的生命內涵和人格品性放在人類精神境界的高層次上,因此,作者的審美傾向,作者對其筆下人物所傾注的讚美與同情所交織而成的那種應和看肯定與歌頌,融注著溫情和暖意的情愫。 
死亡
死亡的詩意敘事是安徒生童話悲劇美的另一特色。死亡,這個人類最忌諱的字眼,它標誌著生命的盡頭。因而在與死亡相關的文學描述,一般與悲戚、眼淚、痛苦、悲壯、慘烈等心態有著不解之緣。安徒生之所以獨特,除卻他在世界兒童文學歷史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貢獻乃至他在童話創作中的諸多個人化特色外,還在於他作品獨特。
安徒生這裡,作者把微笑與從容這種人間最有魅力的文學表情注入對死亡的描述之中,因而其作品中那些走完了人生歷程抑或經歷了人生悲劇的人,不論其年長和年少,當他們與人世告別的時候,不再流出痛苦的眼淚,而是或灑脫地將自身融於自然.或帶著微笑在幸福美好的夢幻中離開人間。如《祖母》一類作品,作者就將死亡處理得溫柔而優美。這篇寄寓著作者對自己祖母的深切懷念的作品,突現年老的祖母那份永遠的美麗,更寫她追念往日愛情的那種精神的美麗。在安徒生筆下,祖母雖然“臉上全是皺紋,頭上全是白髮,但眼睛卻“明亮得像天上的兩顆星星,甚至比星星還要美麗”。她最珍愛的是那朵夾在聖經中的玫瑰花,儘管它已經枯萎,但它是老祖母全部的精神寄託,因為它是那位祖母為之傾注了全部感情的美貌男子送給她的。年老的祖母只有對著它時,才露出最溫柔的微笑。作品寫的是死亡,然而作者卻以一種憂傷而又優雅的氣氛,用一層幻想的彩砂來罩住死去的祖母,因此,本是悲切的親人的死亡成為沒有痛苦的肉體的消逝,這種以暖色調筆力和詩化的幻象來展示死亡的文學呈現,使安徒生童話的悲劇作品有了更多的回味。

人物評價


中國作家周作人:“安徒生以孩童的眼光和詩人的手筆寫下了文學世界中的極品。”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安徒生很孤獨,強烈的孤獨。”
翻譯家林樺:“安徒生童話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聖經》發現的是神,而安徒生髮現的是人,神最終要歸結到人,而安徒生卻是直接從人到人。”

後世紀念


國際安徒生獎
為紀念安徒生在童話領域的傑出貢獻,國際安徒生獎由國際少年兒童讀物聯盟(IBBY)於1956年開始設立,每兩年一次,授予兒童圖書作家和插圖畫家,以此獎勵並感謝他們寫出了好書《我的童話人生》。這個獎項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贊助,並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