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漢壽縣的結果 展開

漢壽縣

湖南省常德市轄縣

漢壽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洞庭湖濱、沅澧兩水尾閭,東瀕沅江、南縣,南界資陽、桃江,西接鼎城,北抵西湖農場,與安鄉隔河相望,總面積2021平方千米。

漢壽古稱索縣,歷史悠久,境內有多處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址,不僅是重要的楚文化傳承地和滄浪文化的發源地,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滄浪文化、屈楚文化和龍舟文化。

2020年,漢壽縣下轄4個街道、16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管理區,總人口70.6249萬人。

2020年9月,被評為湖南省2020年產油大縣。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歷史沿革


縣境,戰國屬楚地。
秦為黔中郡地。
漢壽縣
漢壽縣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三國時,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
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
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1996年,漢壽縣面積2034平方千米,人口約73.8萬人。轄15個鎮、17個鄉:城關鎮、太子廟鎮、軍山鋪鎮、朱家鋪鎮、西湖鎮、百祿橋鎮、酉港鎮、滄港鎮、坡頭鎮、岩汪湖鎮、洲口鎮、崔家橋鎮、蔣家嘴鎮、毓德鋪鎮、罐頭嘴鎮、三和鄉、大南湖鄉、月明潭鄉、豐家鋪鄉、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文蔚鄉、東嶽廟鄉、龍潭橋鄉、西竺山鄉、陽南塘鄉、圍堤湖鄉、周文廟鄉、岩嘴鄉、鴨子港鄉、株木山鄉、聶家橋鄉、新興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漢壽縣常住總人口764213人,其中,城關鎮58786人,蔣家嘴鎮18782人,岩汪湖鎮23025人,坡頭鎮24539人,酉港鎮35851人,洲口鎮33525人,罐頭嘴鎮27775人,滄港鎮19365人,朱家鋪鎮21206人,太子廟鎮20933人,毓德鋪鎮14645人,崔家橋鎮16108人,軍山鋪鎮24003人,百祿橋鎮18854人,西湖鎮7811人,西竺山鄉30041人,周文廟鄉19092人,鴨子港鄉22363人,文蔚鄉13389人,新興鄉21127人,聶家橋鄉18797人,毛家灘鄉23858人,酆家鋪鄉21661人,東嶽廟鄉20716人,岩嘴鄉22027人,株木山鄉25190人,三和鄉19614人,龍潭橋鄉24002人,月明潭鄉21683人,陽南塘鄉24959人,圍堤湖鄉15077人,大南湖鄉10259人,洋淘湖農場11498人,西湖農場33652人。
2002年末,漢壽縣轄16個鎮、17個鄉;43個居委會、505個村委會。
2004年末,全縣轄16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漢壽縣總人口769795人;西湖農場人口42730人。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漢壽縣在其中。

地理環境


漢壽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洞庭湖濱、沅澧兩水尾閭,總面積2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95萬畝,其中水田85.32萬畝。
漢壽地圖坐標為東經111°42′59″~112°18′,北緯28°36′~29°6′45″。地域上東瀕沅江、南縣,南界資陽、桃江,西接鼎城,北抵西湖農場,與安鄉隔河相望。屬雪峰山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南部丘陵屬雪峰山余脈;全境地勢由南向北呈階遞狀下降,以平原為主,水系發達,平原佔49.07%,丘陵崗地佔22.44%,其餘為水面佔28.49%。境內有河流30條,主要河流為沅水和澧水;主要湖泊有太白湖、圍堤湖和目平湖。

氣候

漢壽縣風光
漢壽縣風光
漢壽縣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特徵獨具。降水量豐沛,年均降水量1415.9mm,年平均氣壓1012.2帕,年均氣溫17.0℃,月平均氣溫有9個月在10℃以上,≥10℃的活動積溫5286.4℃,全年無霜期274天,年均日照1579.3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06.87千卡/cm2,年平均風速1.3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81%。以上氣候因子為各種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地層

縣境地層由老至新,有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構造是褶皺和斷裂。

地貌

縣境地處雪峰山脈向洞湖平原過渡地帶。南部丘陵屬雪峰山余脈,由西至東,連綿起伏,成為資、沅二水在境內的分水嶺。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北部低平開闊,海拔一般在40米以下,最低點白芷障湖底,高程24.4米。全縣地勢,由南向北,呈階遞狀下降,平均比降16.78%。丘陵佔6.55%,崗地佔15.89%,平原佔49.07%,其餘為水面,佔28.49%。境內地貌隨洞庭湖演變歷有變遷。

水文

全縣年降水總量27.3億立米。境內湖泊眾多,著名的有:太白湖、圍堤湖、目平湖。

土壤

縣境土壤共分四個土類,包括水稻土、潮土、紅壤和紫色土。全縣土壤總面積305.1萬畝。可分為農業用地、林業用地、宜牧地、宜其他地、不宜地五大類。

自然資源


漢壽縣特產——黑楊
漢壽縣特產——黑楊
縣境大部分為第四系地層所覆蓋,基岩出露甚少,加之地質研究程度和勘探工作不夠,迄今發現的礦點,礦化點僅28處。其中包括:金、銻、鉛、銅、鐵、粘土礦、草炭、天然氣等。
漢壽水域廣袤,自然資源異常豐富,是典型的農業特產縣,境內沅水、澧水、滄水、浪水、酉水等30條河流縱橫交織,目平湖、太白湖、安樂湖等7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水產品生產一直在全省居領先地位,尤以甲魚、珍珠聞名於世,傍水而生的蘆葦享譽三湘。林業是漢壽的支柱產業,歐美黑楊綠冠江南,成為全國最大的速生林基地之一。境內花崗岩、黃金、石灰石、石英砂、石油、天燃氣等礦物藏量豐富,開採利用價值很高。漢壽經濟發展,人文環境十分優越,是國家確認的重點商品糧、棉、油、魚大縣,瘦肉型豬基地縣,優質農產品基地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5年,根據漢壽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區劃調整后,轄3鄉16鎮4街道:轄酉港、罐頭嘴、洲口、坡頭、岩汪湖、滄港、朱家鋪、豐家鋪、太子廟、崔家橋、龍潭橋、軍山鋪、百祿橋、蔣家嘴、洋淘湖、西湖16個鎮,聶家橋、西洲2個鄉,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辰陽、龍陽、滄浪、株木山4個街道,共16鎮、3鄉(其中1個民族鄉)、4街道,總面積2091.3平方千米。

區劃現狀

2019年,漢壽縣下轄4個街道、16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管理區。漢壽縣人民政府駐龍陽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430722001000龍陽街道
430722002000辰陽街道
430722003000滄浪街道
430722004000株木山街道
430722101000蔣家嘴鎮
430722102000岩汪湖鎮
430722103000坡頭鎮
430722104000酉港鎮
430722105000洲口鎮
430722106000罐頭嘴鎮
430722107000滄港鎮
430722108000朱家鋪鎮
430722109000太子廟鎮
430722111000崔家橋鎮
430722112000軍山鋪鎮
430722113000百祿橋鎮
430722114000西湖鎮
430722115000洋淘湖鎮
430722117000豐家鋪鎮
430722118000龍潭橋鎮
430722205000聶家橋鄉
430722206000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
430722501000西湖管理區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15日,常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漢壽縣常住人口數為70.6249萬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漢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08億元,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66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149.09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構成比為16.7:34.1:49.2。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現價達40260元,不變價38620元。含西湖管理區,地區生產總值319.58億元,增長8.0%。21個重點民生項目,29個考核指標投入3.82億元,其中:國家投入0.42億元,省級投入1.26億元,市級投入0.15億元,縣級投入1.74億元,其他投入0.25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漢壽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項目及房地產投資總額增長17.0%。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9.7億元,增長54.8%。第一產業投資下降6.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5.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0.5%。
財稅收支
2019年,漢壽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3.7437億元,增長11.7%。其中:非稅收入完成2.4503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收入8.3659億元,增長13.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0.9327億元,增長10.9%。
人民生活
2019年,漢壽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18元,名義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47元,增長9.2%。其中,工資性收入14267元,經營收入8178元,轉移性收入1479元,財產性收入9233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00元,人均住房面積51.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1元,增長9.4%。其中,工資性收入6174元,經營收入7021元,轉移性收入647元,財產性收入380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394元,人均住房面積78.6平方米。

第一產業

薴麻
薴麻
2019年,漢壽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69億元,增長3.2%。農業增加值53.64億元,增長3.2%,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98億元,增長6.5%。年末耕地面積98.92萬畝,其中,水田79.85萬畝。
種植業
2019年,漢壽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3.39萬畝,增長1.85%。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4.12萬畝,下降0.27%,總產量60.39萬噸,下降0.33%。油料播種面積60.44萬畝,與上年持平,總產量7.94萬噸,增長1.15%。棉花播種面積4.52萬畝,增長5.12%,總產量0.36萬噸,增長12.5%。麻類播種面積0.24萬畝,增長4.35%,總產量0.04萬噸,下降14%。蔬菜播種面積28.64萬畝,增長14.74%,蔬菜總產量55.85萬噸,增長14.38%。水果總產量8.15萬噸,增長14.63%。
畜牧業
2019年,漢壽縣出欄生豬48.08萬頭,下降27.88%,出售和自宰肉牛1.21萬頭,增長3.42%,出售和自宰肉羊3.32萬頭,增長2.5%,家禽出籠507.79萬羽,增長2.56%,禽蛋產量2.88萬噸,增長2.13%。生豬存欄31.28萬頭,下降23.45%,其中:能繁母豬1.53萬頭,下降64.67%。家禽存籠354.94萬羽,增長1.14%。
漁業
2019年,漢壽縣水產品產量7.49萬噸,增長5.5%,其中:養殖產量7.27萬噸,增長5.36%。水產品養殖面積23.97萬畝,下降1.52%。
生產條件
截至2019年末,漢壽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12.64萬千瓦,增長2.7%。

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漢壽縣實現工業增加值74.97億元,增長9.3%。137家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74.23億元,實現增加值56.31億元,增長9.5%。園區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4.57億元,增長8.9%,佔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的79.15%。。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18.66億元。規模工業實現銷售產值262.03億元,增長4.7%,產銷率為95.55%。完成出口交貨值6.32億元。規模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57.61億元,增長3.6%。
建築業
2019年,漢壽縣資質建築企業完成建安產值33.6億元,增長16.7%,施工面積195.4萬平方米,下降10.2%,竣工面積72.18萬平方米,增長26.8%,年末建築從業人員1.2萬人。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漢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16億元,增長10.7%,其中:批發零售業零售額88.09億元,增長11.0%;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07億元,增長8.4%。實現批發零售貿易增加值38.83億元,增長6.5%,住宿、餐飲業增加值8.35億元,增長10.0%。
招商引資
2019年,漢壽縣實際引進境內資金86.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160萬美元,引進2億元以上境內項目7個。進出口總額13.78億元,增長31.2%,其中出口額13.1億元,增長26.2%。
房地產業
2019年,漢壽縣房地產開發企業28個,施工面積167.87萬平方米,增長17.8%,其中住宅122.43萬平方米,增長18.2%。商品房屋銷售面積35.7萬平方米,增長36.2%,商品房銷售額22.5億元,增長45.5%。
金融業
截至2019年末,漢壽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91.39億元,比年初增加33.23億元,比年初增長12.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20.43億元,比年初增加27.89億元,比年初增長14.5%。各項貸款餘額161.55億元,比年初增加32.7億元,比年初增長25.4%,其中個人消費貸款餘額50.92億元,比年初增長35.1%。

文化


文藝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願、蓮花鬧等。
武陵戲
武陵戲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后,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餘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戲曲

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漢壽楊幺的民間故事已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壽皮影戲、龍舟的打造工藝等2項已納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壽皮影戲、漢壽竹馬戲、漢壽漁鼓、漢壽三棒鼓、漢壽夯歌、鄭王公公出行、漢壽抱鸕鶿、漢壽楊泗廟、漢壽地花鼓、漢壽舞獅、漢壽山歌等11項已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迹: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通過2007年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1件,三級文物168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處。特別是帥孟奇故居,已全面修復,並形成一定規模,成為了漢壽縣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和紅色旅遊景點。
2016年常德漢壽縣聶家橋鄉茶鋪村發現了十分罕見的東晉古墓群,墓中還出土了一瓶千餘年的“陳年老酒”。這是漢壽縣發現的第一座晉墓。在湖南也極為罕見。

體育

漢壽是一個有著一定群眾基礎的體育強縣,群眾體育活動興盛,有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的稱號。主要有休閑操、地擲球、門球、休閑拳、健身秧歌、腰鼓、太極拳、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項目。傳統龍舟競渡更是歷史悠久,2006年被湖南省龍舟協會授予“湖南省傳統龍舟之鄉”的稱號,2007年、2009年連續兩屆奪得全國傳統龍舟大賽冠軍,2011年獲湖南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標準龍舟賽兩項冠軍。2012年、2014年連續兩屆成功舉辦全國汽車越野爭霸賽。
青少年體育依託水域優勢開設賽艇、皮艇、划艇運動項目,在全省縣級排名前列,是湖南省體育後備人才重點縣。摔跤、柔道、跆拳道、舉重、田徑、足球等項目在全市排名前列。2003年以來,漢壽籍運動員共獲得全國比賽金牌11枚。

方言

漢壽方言辭彙豐富,感情極富表現力,且詞綴性強,多數符合現代漢語規範。與普通話比較,不同點主要有:實詞中的數量詞“個”多說成“折”;人稱代詞“媽媽”喊成“恩媽”;人稱代詞“外婆”叫成“嘎嘎”疑問代詞“哪兒”說成“何里”;指示代詞“這兒”說成“德里”,“那邊”訓成“洛里”;程度副詞“很”,一般用“梆硬”、“噴香”、“交濕”、“灰滾的”;嘆詞中“啊喝”,表示對突然發生意外或不良變故的驚訝。

生活習俗

縣境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紅薯、豆類。農戶忙時日食3餐,閑時是食2餐,皆以大米飯為主。丘陵區農戶有時在飯中拌些干紅薯或鮮紅薯,湖區農戶雜以蠶豆、豌豆。荒時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飯。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罈子菜、腌臘肉臘魚的習慣。城鄉居民喜吃糯米湯圓,春天愛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薺菜煮蛋,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糍粑,過年過節做甜酒湯圓,喜用荷包蛋、姜鹽茶、擂茶款待賓客。縣境水產豐富,縣民愛食糌辣椒糊魚、黃鱔下麵條等。
筵席
清末民國時期,富者多辦“海參席”、“魚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雞、魚、肉宴客,主茶為炒米粉、紅繞肉、黃燜魚、筍子炒豆乾等。貴賓臨門,多殺雞備酒相待,雞頭敬主客,雞腿讓小孩,主人勸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農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鎮多圓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隨意入坐。新中國成立后,喜慶筵席,菜肴更為講究,無論城鄉,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肴花色品種繁多,有醬制甲魚、紅燒野雞、銀魚調湯、黑魚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勸菜敬酒如故。
婚嫁
婚前一日,男方給女方送禮,稱“過禮”。一般人家十魚十肉,較好的邊豬帶頭,還有魚、酒及折妝金等,富有者用雙豬雙羊兼其他禮品。男女雙方家庭均設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般辦酒三天,第一天稱“夜宴”,第二天稱“正酒”,第三天稱“撤席”。女家辦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轎、輿轎及樂隊等到女家迎親。新娘由至親若干人送往男家,叫“送親”。到男方家后,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搶床廳,同吃“和氣茶”,傍晚,由禮生主持,行“廟見禮”,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親友擁入洞房嬉鬧,稱“回門”。初婚一個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開,叫“不離房”。
喪葬
送終。人將咽氣,子女跪在這邊燒紙錢送終。給死者抹屍,換壽衣、壽帽、壽鞋、壽衣須奇數,三、五、七層。然後,移屍置於堂左側地席上,蓋上“子孫被”。隨即,道士進場,念“開路經”,富豪人家請禮生做“堂祭”;弔唁。新友聞訊后,前往弔唁,喜放鞭炮,立中堂屍前默哀,作揖磕頭。此時,鼓樂哀鳴,孝子伏跪屍旁還禮,以表謝意;入殮:又叫“進材”。置棺材於中堂左側,棺內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內四周用黃紙或白紙糊上,待主要親友到齊瞻仰遺容后,由4人抬屍放入棺內,然後,依次加蓋親友所送的“壽被”。頭、腳、肘均用灰包塞緊固定,接著合上棺蓋,釘上棺銷,並用絲綢或皮紙以生漆或調和漆塗塞縫痕。堂上設靈位,道師導引孝子親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殯。出殯時舉行出殯儀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繩,穿草鞋,執孝棍,在靈柩前跪引開路,眾親護送到墓地入葬;
安靈:出殯后,孝子捧靈牌沿出殯路線回家設靈堂,供靈牌。
喜慶
生育。婦女生下頭胎,丈夫即備鵝一隻,酒一壇,紅蛋數枚,去岳家報喜。生男,置鵝於廳堂上方;生女,置酒於上方。岳家當即將喜酒和紅蛋分送親友,並將備制的嬰兒衣、物、雞、蛋、米等連同鵝交給女婿帶回,謂之“送毛粥米”。嬰兒出生第三天,用艾葉水洗澡,謂之“洗三朝”。第十天,親友到嬰兒家送粥米慶賀,叫“打十朝”。產後1個月(湖區)或1個半月(山區),產婦帶嬰兒回娘家“出窩”、“走滿月”。此谷未改。
祝壽
男女50歲或60歲開始,逢“十”由子女親友備衣物、鞋帽、壽屏、壽匾為其祝壽。男祝虛女祝實。祝壽時設宴擺酒。50-70年代,此俗漸廢。80年代祝壽之風盛行,壽禮除送禮送衣物外,還有送收錄機、電視機、首飾等物。80年代城鄉興起做36歲生日之風。此外喬遷新居,店鋪開業、子女升學、入伍,多設宴歡樂,親友送禮道賀,相沿成俗。

傳統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為節期;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晚上家家燈火通明,有“三十夜裡的火,十五夜裡的燈”之說。城鎮常辦燈會。清明節:清末民國時期,人們聚族而祭,上墳壘土,立碑,掛紙錢,紙花,以緬懷先祖。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節,十五為大端午節。家家戶戶門框掛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飲雄黃酒,以粽子、綠豆糕,摺紙扇等物饋贈親友。沿江開展龍舟賽。新中國成立后,習俗如故。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合家團聚會餐,吃糍粑。入夜,邊品嘗月餅、糖果邊賞月。節日前後以月餅、糍粑饋贈親友。新中國成立后,此俗甚濃。重陽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有登高郊遊的習慣,謂“重九登高”。鄉間喜於此日釀酒,叫“重陽酒”。80年代,此日定為老年節。

交通


漢壽縣地圖
漢壽縣地圖
漢壽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地處水陸要衝,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花源,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僅百餘公里,古為“西楚唇齒,雲貴門戶”。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33(原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村村通公路,組組有車道。
2017年,漢壽縣公路里程2343公里,其中省道181公里、縣道314公里、鄉道805公里、村道1043公里。全縣汽車保有量54742輛,增長13.4%,其中:民用汽車保有量54549輛。公交車線路有5條。
2019年,漢壽縣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64億元,增長6.2%。全縣公路里程2334千米,其中省道179千米、縣道313千米、鄉道804千米、村道1038千米。
漢壽縣陸上交通可通過石長鐵路、319國道、205省道和長常、長張、長吉、常岳、二廣5條高速,南到兩廣,北達京冀,西至成渝,東抵滬杭。水路可通過沅澧二水直達重慶、上海。空中交通可依託毗鄰不足30分鐘車程的常德桃花源機場,直飛北京、廣州、深圳、上海、昆明等地。
公路
截止2014年底,漢壽縣境內通車公路總里程2539.7公里,其中:
1、長常高速公路49.3公里,途經軍山鋪、太子廟、聶家橋。
2、國道G319漢壽段47.1公里,途經軍山鋪、崔家橋、太子廟、毛家灘、聶家橋。
3、省道S233(原S205)漢壽段61.7公里,途經漢壽縣豐家鋪、東嶽廟、太子廟、株木山、龍陽鎮、罐頭嘴。其中部分——漢壽大道北起漢壽沅水大橋,南止於太子廟高新區,跨龍陽鎮、株木山和太子廟三個鄉鎮,是長常高速和G319進入漢壽縣城的主幹道。全線採用一級公路標準設計,路基寬度為24.5米,路面寬度23米,全長15.68公里,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該線於2010年8月正式動工建設,2013年11月底全線建成通車。漢壽大道的建成打通了漢壽對外交通的“瓶頸”,緩解了出入漢壽縣城交通壓力,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對漢壽經濟和社會發展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4、農村公路總里程2381.6公里
其中縣道交通主幹道9條:
①、崔家橋至栗山橋6.5公里;②、罐頭嘴-六總宮7.2公里;③、漢壽至牛路灘39.2公里;④、漢壽至岩汪湖14.4公里;⑤、紅土牆至陽南塘17.6公里;⑥、黃嶺崗-東嶽廟13.6里;⑦、軍山鋪-紅衛閘70.3公里;⑧、西湖-坡頭28.7公里。⑨、花木蘭至太子廟14.4公里;
水路
全縣共有航道38條,通船里程483.7公里。其中,沅水方航道新興咀至游巡塘67公里,澧水主航道從三角堤至姚灣7.2公里。沅水支流12條,里程為139.5公里。西湖航道11條,里程為130公里。南湖航道13條,里程為132公里。
橋樑
沅水大橋
沅水大橋
漢壽倉兒總沅水大橋於2008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全長9.502千米的S205漢壽倉兒總沅水大橋屬湖南省政府“洞庭湖區橋樑暢通工程”,是省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大橋位於漢壽縣倉兒總汽渡上游300米處,總投資4.5億元,於2005年11月1日開工建設,按照二級公路標準設計時速為每小時80公里。大橋的建成,將對加快西洞庭湖區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區域公路網結構,提高區域抗洪搶險能力,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輸
2019年,漢壽縣汽車保有量77717輛,增長24.6%,其中:民用汽車保有量66271輛。公交車線路有5條。年末行動電話用戶57.47萬戶,增長4.3%。年末網際網路寬頻用戶14.51萬戶,增長10.7%。

社會


科技事業

2019年,漢壽縣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58.6億元,實現增加值33.73億元,增長16.5%。授權專利90件,其中發明專利15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漢壽縣教育系統共有各級各類學校92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1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5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54所(不含15個小學教學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76328人,其中:高中學生9401人,職業高中學生2743人,初中學生20428人,小學生43756人。有教職工5536人,其中:小學1634人,初級中學698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568人,完全中學541人,高級中學317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561人,中職教育217人。幼兒園117所(其中公辦園30所,民辦園87所),在園幼兒18660人,幼兒園教職工2116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末,漢壽縣有縣級文化館1個,電影公司1家,縣級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中央、省台電視農戶綜合覆蓋率為100%,中央、省台廣播農戶綜合覆蓋率為100%。

體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漢壽縣有體育館1個,運動場110個,游泳池12個,各類訓練房60個。

衛生事業

截至2019年末,漢壽縣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627個,醫院、衛生院44個(鄉鎮衛生院28個),村衛生室448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27個,婦幼保健醫院、采供血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衛生技術人員594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237人,註冊護士2043人。醫療機構床位5619張。

社會保障

2019年,漢壽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7.42萬人,其中在職職工4.71萬人,離退休2.71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登記參保人數44.8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8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0.2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1.9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3.9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2.17萬人。

環境保護

2019年,漢壽縣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5%,總體水質滿足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10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80.5%。

安全生產

2019年,漢壽縣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起,死亡3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1人。

旅遊


開放的旅遊景區主要有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鹿溪旅遊度假區、清水湖旅遊度假區、帥孟奇紀念館。漢壽縣烈士公園、西竺山凈照寺、五寶山、金牛山。
國家3A級景區—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湖南省漢壽縣境內東部的西洞庭湖濕地,總面積3.568萬公頃,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西洞庭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007年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以黑鸛等珍惜瀕危物種及西洞庭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濕地植物414種、鳥類205種、魚類111種,被稱為珍惜瀕危物種基因庫,在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鹿溪旅遊度假區
鹿溪旅遊度假區地處縣境豐家鋪鄉,位於漢壽、鼎城、桃江三縣交界地帶,面積近20平方公里,由次生林、人工林組成,包括楠竹、紅豆杉林、針闊混交林等。森林覆蓋率高,溪谷幽深,竹海茫茫,幽靜、險峻、神氣、迷人,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
國家4A級景區--清水湖旅遊度假區
西洞庭湖濕地風景區
西洞庭湖濕地風景區
清水湖旅遊度假區位於株木山清水湖,地處太子廟工業園北側,與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清水湖校區聯為一體,由獵鷹集團公司獨資開發建設並為主經營。總投資8億元,佔地6000畝。度假區已開闢的旅遊項目主要有:釣魚基地(推出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國內淡水優質魚垂釣)、天然游泳池、水上步行球、遊船、遊艇、龍舟競渡、水上卡拉OK廳、吊腳樓餐飲、住宿。陸地推出了波音737飛機參觀點、空中索道(坐纜車)、遛馬場、叢林演習場、12公里電瓶車環湖游、高爾夫練習場、高爾夫球場、國際會議中心,2011年景區成功創建成國家4A級景區。2014年,清水湖旅遊度假區成功引進新的戰略投資商湖南同發集團,項目更名為中國漢壽國際旅遊度假區。

名優特產

漢壽甲魚
漢壽珍珠
漢壽珍珠
漢壽縣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率先全國開展甲魚人工繁養獲得成功,並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特種水產研究所。1995年3月被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21世紀初期,漢壽甲魚產業化建設進入全面提升期,“漢壽甲魚”先後獲得國家農業部授予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湖南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以及《國際標準認證證書》、《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等。“仙湖”牌生態鱉獲《中國生態養殖行業最具創新力十大著名暢銷品牌》和《全國質量、服務、信譽AAA級企業》稱號。2010年11月,“漢壽甲魚”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漢壽縣是“國家級”甲魚生態養殖標準化示範區,湖南省唯一的“甲魚標準化養殖試點縣”。全縣擁有甲魚養殖基地7萬畝,存塘親鱉1200噸,2014年,生產商品鱉5600噸,繁育稚鱉6000萬隻,產業產值達6.2億元。
漢壽珍珠
漢壽淡水珍珠養殖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後期,上世紀高中語文課文《珍珠賦》(著名作家謝璞)一文中曾有描述。2005年11月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珍珠之鄉”。漢壽珍珠三年成熟,珠粒渾圓,晶瑩剔透,光彩照人,不僅是首飾精品,而且還是名貴藥材,具有美容、保健、治病等多種功效。年加工珍珠首飾50多噸,湖南向八佬珍珠有限公司、湖南洞庭珍珠有限公司、中南珍珠首飾廠生產的珍珠項鏈、領帶、戒指、珍珠粉等系列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港澳地區。全縣珍珠養殖面積穩定在4.5萬畝左右,存塘珍珠蚌2700萬隻,年起水珍珠80噸以上,漢壽珍珠產業步入規範化發展。
漢壽黑楊
1977年,漢壽縣從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引進原產於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義大利波河流域的I-63、I-69、I-72、214、45、加龍楊等歐美黑楊無性系,在縣林科所進行繁育、試栽獲得成功。在中國林業科學院的幫助下,選育成功中漢17、中漢578、中漢592、中漢22等四個中國南方型黑楊派無性系新品種,在漢壽及洞庭湖周邊地區試種,表現出速生、豐產、耐水濕、材質優良等明顯特性,漢壽全縣興起了大力栽植黑楊熱潮。經過20多年努力,這裡成為了我國最大的黑楊生產基地。1998年3月,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批准命名漢壽縣為“中國黑楊之鄉”。
黑楊速生豐產,材質優良,具有十分廣泛的利用價值和良好的經濟效益,是理想的輕工造紙和人造板原料。經過多年發展,全縣現有黑楊面積近40萬畝,活立木蓄積160萬立方米,楊木加工企業170餘家,年創產值穩定在億元以上,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
漢壽玉臂藕
漢壽一直是優質蓮藕的主產區,產於西竺山鄉大西湖村的玉臂藕是歷朝貢品,2012年12月,“漢壽玉臂藕”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玉臂藕”潔白、脆嫩、鮮美、清甜、被稱為“泥水深處的鮮水果”。“玉臂藕”名稱的具體來歷已無從考證,民間傳說是明朝有位皇帝在食用產自漢壽大西湖的蓮藕后,見其色白如玉,狀如臂,脆香甜,十分喜愛,便御賜為“玉臂藕”。玉臂藕無渣、無絲、多水、脆嫩甜香,適宜生食。吃起來芳透齒頰,滿口生津。經檢測,玉臂藕澱粉含量達9.2—12.16g/100g,可溶性糖含量達2.71—2.96g/100g,粗蛋白含量達1.96—2.14g/100g,維生素水分含量高達85.5%。其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在全國主要蓮藕品種中居上等水平。
漢壽玉臂藕種植面積在2.6萬畝左右,主要分佈在縣境內沅水流域兩岸的龍陽鎮、酉港、文蔚、大南湖等18個鄉鎮,年產鮮藕約4萬噸,年產值達1.6億元,產品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泰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代表人物


李衡:三國孫吳太守,品德高尚,為官清廉,沒有家產,擔心辭世后兒子的生計,美譽青史。清朝詩人張之杜有詩云:“種桔非為欲自存,願遺清白示兒孫。木奴千樹寒霜色,贏得汜洲香滿村”。
周德:元宋孝宗淳煕年間(1174-1189)土紳周德元在梅溪(今常德漢壽縣豐家鋪鄉)建《龍津書館》。宋至至清代尚有其遺留的產業,創造了傳承發展湖湘文化的歷史輝煌。
楊幺(1128-1135):建寅四年(1130)從鐘相起義。他創造的“陸耕水戰”、“兵農相兼”的軍懇文化和農耕文化為湖湘文化增添了光輝。
丁易東:宋咸淳戊辰(1268)進士,朝儀大史、樞密院編修、理學大師丁易東在石潭坪(今常德漢壽縣岩咀鄉)創石潭精舍東西兩廂共四齋,並捐田一千二百畝用其租谷供應生徒的開支,親自授課講學,遠近學子慕名而至,名聲振動朝廷。元世祖初年,朝廷為其所辦的石潭精舍賜額“沅陽書院”,培養了大批湖湘學子。
黎學錦:清代嘉慶年間(1776-1838)選入國子監,官至河南糧運儲道兼署按察史的黎學錦勤政愛民,樂善好施,好為義舉。嘉慶三年(1798)遵父遺志,捐銀萬餘兩,在縣城東門外創辦龍池書院,總建築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居常德府各縣之首。書院開館時又捐田六百畝作為書院師生常年膏火費用。
易順鼎:清代光緒年間(1858-1920),官至三省河圖局總辦加按察史、二品頂戴的易順鼎,不僅才華綺絕,而且心懷天下,愛國為民,勇於獻身。
易君左:被譽為龍陽才子(1898-1972),系易順鼎之子,從小才華過人,在北京大學畢業后,又獲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學位。曾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文學社發表作品,猛烈抨擊中國封建社會專制制度,宣傳抗日,寫出了大量歌頌前方將士抗日的文章,共有著作60多部。
詹樂貧:湖南省龍陽縣(今常德漢壽縣人),生於1902年2月19日。1923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先後擔任中共北京農業大學支部書記、國民黨北京市第九區黨部(即北京農業大學區黨部)執行委員、北京農業大學學生會主席和北京大學生聯合會農民部長。
帥孟奇(1897-1998):湖南省常德漢壽縣人,1926年6月,由詹樂貧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月,中共漢壽縣委成立,任縣委委員,1945年出席黨的七大后,任中央婦委秘書長。1949年3月,當選為全國婦聯常委兼組織部長。同年7月調中央組織部工作,先後任幹部處副處長和外交外貿處副處長、處長,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98年4月13日,在北京逝世,終年101歲。她是中共高級幹部中的第一個百歲老人。
袁方:1918年出生,湖南漢壽人。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袁方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二000年六月十四日2時不幸逝世,享年82歲。
袁純清:漢族,1952年3月出生,湖南省漢壽縣百祿橋鎮人,197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10月參加工作,湖南大學國際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曾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梅克保:漢族,1957年3月出生,湖南省漢壽縣罐頭嘴鎮人,農民家庭出身,1979年2月參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曾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
蔣建國:漢族,1956年12月出生於湖南漢壽,籍貫湖南桃江。1977年09月參加工作,1975年01月入黨,學歷在職研究生,工學碩士。現任中宣部副部長。
曾軼可:漢族,女,創作型歌手,新生代備受關注的一顆新星。
曾一鳴:漢族,中國內地男歌手、獨立音樂製作人。
楊建平:漢族,1988年11月27日出生,漢壽縣株木山鄉人,國家級運動健將。世界自由搏擊錦標賽65公斤級冠軍。中國綜合搏擊65公斤級金腰帶持有者。

獲得榮譽


漢壽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被國家授予“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國薴麻之鄉”、“中國珍珠之鄉”牌匾。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禮儀百佳縣市。
2020年6月,《小康》雜誌社聯合多家國家權威部門和專業機構,發布“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榜單,漢壽縣排名第31。
2020年9月,被評為湖南省2020年產油大縣。
2021年1月2日,榮登2020年中國效率“百高縣”名單,排名第78位。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