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粑
廣西傳統的民間風味小吃
艾粑是廣西傳統的民間風味小吃。每到清明時節,山上田頭都會茂盛的生長著一種叫做“艾”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枝葉多汁濃稠,還散發出一種誘人的香味。艾草藥用歷史悠久。其功效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表明,艾草具有許多新的藥理作用,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止血凝血、抗過敏、鎮靜、免疫、護肝利膽、補體激活。
春耕時節,到田間地頭採摘艾草,洗凈后切碎,拌入糯米粉中舂成粑粑,包上芝麻或花生餡,用芭蕉葉墊上粑粑,蒸熟即可食用。艾粑入口清香細滑,可理氣血祛風驅濕,是一道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傳統小吃。
艾草、豆沙、糯米粉
根據個人口味需要還可以添加柚子葉
第一步:煮艾草
用大鍋把水燒開,加少許鹼,放入洗凈的艾草,不要加鍋蓋,中小火保持水微開,用筷子稍翻動艾草,使其均勻受熱,煮至葉子變得青黝黝的,用手掐艾梗,綿軟至一捏就斷即可關火。煮制過程中蓋鍋蓋會導致煮出來的艾草發黃,色澤不鮮亮。放鹼是為了去除艾草中的苦味。
第二步:浸泡煮好的艾草
將煮好的艾草撈出泡入涼水中,漂去苦味,泡差不多12小時,期間最好換兩三次水,以便苦味充分滲出。
第三步:剁
泡好后,撈出艾草擠掉水份,剁碎,剁到沒什麼莖就可以了,這樣最後吃的時候口感才會細膩,不會在吃的時候吃出一根草來。
第四步:炒
剁好的艾草放入乾淨鍋中用中火炒一會,聞到香味即可,也可加入少許色拉油,這步據說是起到提香的作用,但跟老媽之前做的沒炒過的相比,沒感覺出有什麼區別,本吃客覺得可省略。
第五步:和麵糰
炒好的艾草,加入糯米粉、白糖,倒入剛燒開的水,邊倒先用筷子將其充分攪拌,等溫度降下來后,用手揉和成艾草團。一定要用很熱的水,使糯米粉遇熱變成粘性,和的時候才好成團,包餡的時候更好操作,成品的外形和口感更好。加糖量別太多,和好後面團有微甜味即可,因為餡料也是甜的,糖多太膩。
第六步:包
取一小塊和好的艾團,捏成小碗形,放在手心包入餡料,封口,整成圓球狀,再壓扁一點,在底面抹點油,放在一張柚子葉上,也可以在包之前在手心裡抹油。艾草米團不像麵糰那麼有延展性,做的時候要靠按、壓、捏的勁兒,不能在手心裡揉搓,不然就散開漏餡了。
第七步:蒸
做好後上,冷水架鍋蒸,水開之後半個小時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