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大青山的結果 展開
大青山
安徽馬鞍山地標之一
大青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境內,李白墓旁邊,因李白多次此停留遊覽而出名,青山文物古迹豐富,北麓有著名的晉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窯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時曾用此窯燒制的琉璃瓦。南齊著名詩人謝眺曾在山南筑室而居並修一池(謝公池),池水甘甜,終年不枯。在其舊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寶殿等眾多寺廟,每年香火很旺。
一代詩仙李白更與青山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在《日夕山中忽然有懷》寫道:“久卧青山雲,遂為青山客。山深雲更好,賞弄終日夕。”詩人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慕謝公品格,“一生低首謝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晚唐詩人杜荀鶴詩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道出了青山與詩仙李白的相互交融。歷代文人墨客也曾紛至沓來,曾鞏、陸遊、李之儀、楊萬里、謝縉、黃景仁……等先後遊覽青山、憑弔李白。
青山古迹豐富,西麓有國保單位李白墓,省保單位青山六朝墓群,北麓有省保單位琉璃瓦窯址、園藝晉墓群,東麓有市保單位窯墩遺址,縣保單位鄭家新石器遺址,以及顧家墳遺址、王大下遺址、船頭村遺址、大廟遺址、金牛遺址、船村遺址、公場遺址等眾多古人類生活聚落址。鄭家新石器遺址為新石器崧澤文化早期文化遺存,早在6000年前,古先民們便在當塗青山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漢唐以來,青山就是屯兵之所。東晉王敦、桓溫、桓玄一度屯據姑孰,遙控建康。青山是金陵至宣城的必經之地,北宋詩人郭祥正詩:“重岡復嶺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國門”的詩句便揭示了青山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天下名山僧佔多”,青山也不例外。觀音庵、白雲寺、青山寺、百靈廟、雲霧禪林寺、青雲庵等寺廟。位於包子山山腰的保和庵(謝公祠)更有“華東第一”石佛的歷史人文景觀。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一)李白墓
李白在他六十二年顛沛流離的生命旅程中,流連於當塗的山山水水,直到終老當塗,為當塗這方山水留下了《望天門山》等五十三首詩文。
公元762年,李白寓居當塗養病,終以“腐脅疾”病死當塗。初葬於當塗龍山東麓,公元817年,宣歙池觀察使范倫之子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悅謝家青山”“一生低首謝宣城”的遺願,並訪得李白二孫女知李白志在青山。詩人對青山尤為喜愛,遂將李白墓由龍山遷往青山西麓谷家村旁,並刻碑記載其生平。李白墓自修建以來,久經風雨滄桑,曾先後修葺十二次。李白墓前方后圓,直徑8米,高2.55米,青石壘圈,墓前嵌碑,碑通高2.15米,寬0.9米,碑銘“唐名賢李太白之墓”,陰刻楷書,字徑18厘米,據傳為杜甫所書。2006年12月,李白墓及墓前太白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級風景區。
(二)太白碑林
太白碑林位於李白墓園內,林立著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詩歌碑刻108方,作者有毛澤東、魯迅、郭沫若、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啟功等,書體分真、草、隸、篆、行等。
(三)太白祠
太白祠是清代江南徽派宗祠建築代表作品,面積231平方米,面闊5間,祠內有唐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等碑刻,並有漢白玉李白佩劍石像,陳列著修復李白墓時出土的五塊刻有“李墓”銘文的墓磚。祠內梁、柱上有舒同、司徒越、趙朴初、林散之等書法名家題寫的楹聯匾額。祠內最為珍貴的是公元1242年宋代孟點重刻范傳正碑,“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碑文刻“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對李白的家世、生平、詩歌成就進行了詳細的記載。該碑雖為宋代孟點所刻,但碑文為范傳正所撰,其父范倫與李白為至交好友,范傳正本人曾閱李白之子李伯禽所撰家譜。郭沫若研究李白時曾多次引用該碑文字。
(四)明代琉璃瓦窯址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五)園藝晉墓群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六)青山六朝墓群
青山六朝墓群位於國保單位李白墓的東側,面積約1平方公里,蕪馬高速修建期間,在此搶救性發掘了二十座墓葬,為六朝時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瓷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其中魂瓶、玉璜、琥珀等為國家一級文物。該墓葬群與園藝晉墓群隔青山主脈遙相呼應,充分證明了青山在六朝時期作為京畿之地的特殊區位優勢,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謝公宅
南齊山水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酷愛青山風光,贊為“山水都”。常“雙旌五馬”暢遊青山,遨遊吟詠。在山南筑室而居。現有謝公宅舊址。佔地約10畝,南望平野極目,環宅皆流泉奇石。距宅三里有小亭,名謝氏山亭。
(八)謝公井(元暉古井)
謝公宅前有一池,四壁磚石壘成,為謝朓所鑿。雖位於包子山腰,但井水終年不竭,水味甘冷,為姑孰八景之一,史稱“元暉古井”。池中有被稱為“千年紅鱗“的紅色鯉魚。清代李澄中《游青山》記載:觀所謂謝公池者,池闊半畝許,並有赤鱗長三尺,每將下雨則躍出水面,寺僧言之極為靈驗。
(九)“華東第一”石佛
“華東第一”石佛位於保和庵石佛殿內,為一尊石刻佛像,高3.6米,依山鑿刻而成,莊嚴肅穆,神態安詳,頭頸部鏤空雕刻,可搖動。據當塗縣誌記載:保和庵有石佛殿,始建於紹興時,嘉定時期,謝元真又增建殿宇,佛像為宋代雕刻。
雲霧禪林寺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二)白雲寺
白雲寺位於青山東南側、青山行政村鄭家自然村西山坡,是當塗縣境內最早寺院之一。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當塗縣誌》載“白雲寺,舊名南峰院,晉咸寧四年(278年)方公禪師建造”,歷代皆有修葺,北宋詩人郭祥正曾作《青山白雲寺記》而得以傳之久遠,寺東20米拾階而上,有三座石塔(另有一座不全),塔基六邊形,塔基為蓮花座,塔體為麻石,石塔正中上刻載“傳端祖正口第二十五世黃山觀禪師塔”大清康熙己酉冬口口嗣”。寺中有泉,古名“虎跑泉”。傳說當年高僧方公與螺浮尊者在此初創時,“抱瓮下汲,忽有虎跑泉涌”,泉水色若粉而味甘乳,歲大旱而不竭。
(三)觀音庵(石隱禪寺)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四)青山寺石佛殿
青山寺位於包子山,由大雄寶殿、藥師殿、石佛殿等眾多寺廟組成。保和庵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紹興初年,有來自西蜀的李道姑,於謝公宅遺址結茅而居,當時左司李檉拜其為師,為其建庵,匾曰“保和”贈山田數十畝,以奉元暉之祠。摩崖石刻位於保和庵石佛殿。殿內有“華東第一”石佛。
(五)百靈廟
百靈廟,別名玉華宮,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清道光五年(1825年)因洪水泛濫廟被毀。現位於大青山管委會白相山下的黃壠村的龜頭山。
(六)青雲庵
青雲庵,又名青林庵,位於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桃花村北麓半山腰處,俗稱“二山尖”,始建於清代末年。據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當邑官圩修防匯述》記載:“青雲庵,在北廣濟圩新陡門二山尖,面對白土山,臨小湖,湖光山色與樹交蔭,蔽天暑氣盡消,倚闌遙望,兩山夾氣,撲人眉宇。”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青山太白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98%,活立方木蓄積量10萬立方米,屬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帶。青山東側群山連綿,萬佳山深處有唐時當塗縣令、著名篆刻家李陽冰掛冠之後的隱居之所。康熙《太平府志》載:“陽冰解任后,築室青山深處,重巒疊嶂,有萬種佳趣,今名萬佳山。”萬佳山中有一棵枸骨,俗名貓耳刺,原本為一種灌木,卻因吸收了青山之精華,長成高10米,佔地約100平方米,樹冠形如巨傘的大樹,主幹兩枝如同連理,緊緊依偎,當地人稱為“長青夫妻樹”。就枸骨而言,能長成這般大,的確可稱為“參天大樹”,其葉有盾形、方形、橢圓形等多種形狀,令生物學家也難解其詳。
(二)桃花村十里桃花
青山東麓園藝一代,當地村民種植有萬畝桃樹。每年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桃花爭相盛開,青山被點綴成粉紅色的海洋。這裡遠離工業污染,站在山腰,遙看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粉紅色的桃花相映成趣,看那桃花潭水平如鏡,桃花、油菜花與青山、綠水、藍天倒映水中,陣陣微風拂面而來,幽香撲鼻,沁人心脾。
(四)太白千畝荷花
青山西麓與晉代桓溫築九井的九井山之間的太白生態園為一片圩田,數千畝的水面遍植荷花。盛夏時節,各色荷花競相開放。徜徉於這片青山綠水,或泛舟,或垂釣,或採蓮,感受一下詩人楊萬里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境界。
(五)千畝竹海
位於太白森林公園管理處北側,通往青山主峰的山道半山腰處為一片處女地,此處有著天然的千畝竹林,尤以綠竹居多,高大挺拔。走進這片竹海,在翠竹林中呼吸帶有竹葉清香的空氣,好一個神清氣爽,似如輕舟蕩漾在翠竹掩映的海中,風濕漉漉的吹著,飄蕩著新鮮的竹綠氣息,置身於這竹的世界,真正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快樂地徜徉在竹海沐浴,洗滌滾滾紅塵的煩憂。
(六)奇石
1、觀音合掌石,位於青山主峰附近,有片怪石林,其中有兩石相依,狀似兩掌相合,與觀音庵遙相呼應,故名“觀音合掌”。
2、老虎石,在通往青山主峰的林場道路上,有巨石形如老虎而得名。
3、醉石,位於青山主峰,雲霧禪林寺龍口泉上方聳立著一塊巨石,刀削斧劈般峻峭。相傳李白常來青山頂峰,躺卧在這塊巨石之上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塊巨石因此而得名為“醉石”。
(七)水資源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一)桃花村
大青山[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內一座山]
(二)萬山村
萬山村位於大青山萬佳山,唐代著名篆刻家、當塗縣令李陽冰曾著室於萬佳山,稱此處有萬種佳趣,故名萬佳山。該村有李陽冰故居遺址,李陽冰親手栽種的狗骨樹及千年古井等遺存。萬山四周環山,村莊依山而建,徽派建築,座落有致,生態保持良好,生產桃、板栗、柿、桔子、石榴及菊茶、野山菌等優質鮮果。
(三)詹村
詹村位於大青山東麓,面臨大公圩,東1公里為省道圍烏路,著名寺院石隱禪寺(觀音庵)位於該村。按照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建設,江南徽派建築,小橋流水、綠樹人家。盛產桃、板栗、柿、桔子、石榴等。
(一)桓溫、顧愷之與青山
乾隆《當塗縣誌》記載:“晉袁宏為桓溫記室。召游青山。歸,命車同載。”桓溫死後,葬於青山西麓。今太白大廟一帶尚有石人、石馬,疑是桓溫墓。顧愷之得知桓溫死訊,專程來青山,現有史籍尚有兩聯:“遠念羨昔有,扶墳哀今亡。”“山崩冥海竭,魚鳥將何依?”
(二)杜荀鶴與青山《經青山吊李翰林》: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天地空鎖骨,聲名不傍身。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三)曾鞏《揭李白墓》:
“世間遺草三千首,林下荒墳二百年。信矣光輝爭日月,依然精爽動山川。曾無近屬持門戶,空有鄉人拂几筵。顧我自慚才力薄,欲將何物吊前賢。”
(四)米芾《姑孰溪》:
“下輿照澗數星星,一世還如隔世徑。不見山東李十二,青山山色只青青。”
(五)李之儀《謁李太白祠》:
“愛君獨酌板橋句,想君不向稽山時。千載風流同一轍,孤墳數尺埋蒿藜。文章誤人豈當日,聲名雖好終何為。譬之花卉自開落,又如時鳥啼高低。行吟漫葬江魚腹,鵩來空賦予何之。君不見吾腰恥為小兒折或車或棹聊為期。又不見嬴顛劉蹶不到耳,採花摘實相維持。春寒漠漠青山路,厚顏已覺歸來遲。一廛尚冀容此老,與君朽骨分東西。”
(六)郭祥正《懷青山草堂》:
“三峰連綿一峰尊,龍山白紵如兒孫。重崗復嶺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國門。淙流奔激灑河漢,兩溪直接丹湖源。松荒檜老古佛剎,雞鳴春暖桃花村。石崩廢井謝公宅,龜仆斷碣長庚墳。斯人白骨已化土,英氣往往成煙雲。我昔棄官結茅宇,九品青山安足數。竹筒盛酒騎白牛,醉眼看天與天語。如何蹭蹬隨辟書,十年又向風塵趨。只今兩鬢滿霜雪,功業不成思舊廬。山花解忘憂,山鳥名提壺。四鄰未必便棄我,三徑荒草還堪鋤。烏泥田肥種秣稻,藜藿味美饒嘉魚。盈缸釀酒邀客飲,林下散發時時梳。誰人執爾不歸去,自問此心無乃愚。”
(七)陸遊《吊李翰林墓》:
飲似長鯨快吸川,思如渴驥勇奔泉。
客從縣令初何有,醉忤將軍亦偶然。
駿馬名姬如昨日,斷碑喬木不知年。
浮生今古同歸此,回首桓公亦故阡。
(八)尤袤《李白墓》
嗚呼謫仙,一世之英。乘雲御風,捉月騎鯨。來遊人間,蛻骨遺形。其卓然不朽,與江山相為終始者,則有萬古之名。吾意其崢嶸磊落,決不與化俱盡。或吐為長虹,而聚為華星。青山之下,埋玉荒塋,祠貌巍然,斷碑誰銘!
尤袤,南宋詩人,字廷秀,號遂初居士,無錫人,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與楊萬里、范成大、陸遊齊名,號稱“南宋四家”。
(九)楊萬里《宿青山市》(二首)
宿青山市四首
其一
青山業主是玄暉,太白無錢典得伊。
總是詩仙休更訟,兩蓑分釣一魚磯。
其二
雲塗霧抹澹蔥曨,萬匹霜綃罩王龍。
中有雙峰不爭長,諸峰情願長雙峰。
其三
近看青山卻朗然,更無半點霧和煙。
一峰是石高多少,到得峰頭即到天。
其四
市心酒店客來嘗,且酹仙家十二郎。
鸚鵡鸕鶿何處覓,只將老瓦當瑤觴。
(十)陶安《太白墓》
自別金鑾抵夜郎,江南有夢到君王。
酒酣採石風生袂,屋老青山月滿梁。
龍管鳳笙遺韻度,筆蘆星竹借文章。
雲飛荒野苔碑斷,時有詩人酹一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