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總是熱的

1983年文彥執導電影

《血,總是熱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改革題材劇情電影,由文彥執導,楊在葆主演,於1983年上映。

該片根據同名話劇改編,以1979年中國經濟體制急需變革為大背景,講述了江南市鳳凰印染廠廠長羅心剛衝破重重阻力,推進企業改革的故事。

主演楊在葆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而導演文彥也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

劇情簡介


劇照及海報
劇照及海報
1979年春,新任江南市鳳凰絲綢印染廠廠長羅心剛在廣州交易會上看到本廠的產品無人問津,十分焦慮。一個偶然的機會,羅心剛發現市場上暢銷的進口手工印花絲巾竟是根據本廠原設計師申華設計的、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評的花樣圖案印製的。深受啟發的羅廠長決定更新產品,恢復傳統工藝,他與遠東鉅賈簽定為期三個月手工印花供貨合同。羅心剛滿懷信心回到廠里,沒想到,他的新方案剛實施,各種阻力紛至沓來。青年團員宋巧珍,為了積極參加手工印花生產,同時又能照顧長期卧病的母親,要求調換班次,遭到車間主任的拒絕。她因此陷入苦悶彷徨之中,竟然摘去團徽,掛上十字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離廠的優秀花樣設計師申華,應羅心剛邀請,重新回廠工作,但勞動局遲遲不給指標,致使申華上班兩個多月,工資還無著落,最後負氣離去。技術員李子良和女工方瑛是一對中年夫婦,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得不到解決,工作無法安心。公司因手工印花產值低,又在獎金分配上卡鳳凰廠。廠里流言四起,眾說不一,連以前曾支持過羅廠長的黨委書記,也認為他捅了漏子,搞糟了生產。面對種種困難和阻力,羅廠長沉著應對。他設法解決獎金問題,果斷地撤去了車間主任的職務,再次請回申華。在全廠職工大會上,羅廠長激動地說:“我們要用鮮血做潤滑劑,使銹死的機器轉動起來。無論如何,血,總是熱的。”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楊在葆羅心剛簡介 鳳凰絲綢廠廠長
殷新宋巧珍簡介 印花車間工人
魯非夏炳石簡介 鳳凰絲綢廠黨委書記
周森冠老班長簡介 夏炳石、羅心剛的老上級,自願到鳳凰絲綢廠當黨委副書記
劉信義申華簡介 鳳凰絲綢廠花樣設計師
金康寧方瑛簡介 印花車間工人
陳國典李子良簡介 鳳凰絲綢廠技術骨幹,方瑛的丈夫
謝芳孫建芳簡介 羅心剛的妻子
方海清蔣安定簡介 印花車間主任
劉冬夏雨簡介 外貿推銷員,夏柄石的女兒
梅熹安凱簡介 華僑商人
美淑珍宋媽媽簡介 宋巧珍的媽媽
王雲霞張大媽簡介 宋巧珍的鄰居,信天主教
李雨農胖經理簡介 國營餐館牡丹廳的經理
麥文燕安敏簡介 安凱的孫女,其父生前是鳳凰廠的花樣設師、申華的老師
劉釗王科長簡介 食品公司的科長
溫錫瑩老周

職員表

製作人楊克炳
導演文彥
編劇宗福先、賀國甫
攝影汝水仁
配樂張丕基
剪輯戰強
道具徐曉清、朱明
美術設計鄒瑞剛
造型設計劉秋香
服裝設計董秀琴
燈光張天如、高作明
錄音傅英傑
布景師王正琪、杜書恆
編輯朱放
音響劉萬富
演奏北京電影樂團
指揮姚關榮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羅心剛
演員 楊在葆
鳳凰絲綢廠廠長,致力於改變產品滯銷的局面。他是憂國憂民的實幹家,既能指揮全局,又善於身體力行,有一顆火熱的心,關心人,理解人,光明磊落,勇敢自信。一開始他沒想到把機器印花改為手工印花這樣小小的變動會引起軒然大波。與種種陳規陋習的鬥爭令他精疲力盡,但他並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剛毅堅定。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宋巧珍
演員 殷新
鳳凰絲綢廠青年女工,純潔善良,與生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她願意當個好工人、好女兒,儘管沒有人關心她的難處,她仍舊認真工作,不鬧情緒,不給領導添麻煩,努力靠克己自立讓生活不那麼苦。可是,她還是被不能孝敬母親的內疚和失戀的痛苦牢牢纏住,只好把宗教當成精神寄託。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夏炳石
演員 魯非
鳳凰絲綢廠的黨委書記,羅心剛的老搭檔,秉性正直,作風正派,但是被舊的、僵化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束縛住了手腳,反感“思想解放”,不自覺地抵制羅心剛的改革。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方瑛
演員 金康寧
鳳凰絲綢廠女工,曾經的印花狀元,要強,倔強,能吃苦,用不多的收入把家料理得妥妥帖帖。在艱苦生活中,她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勤勤懇懇地工作,不肯巴結車間主任,只要求領導說話算數,能給予自己應得的一切。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申華
演員 劉信義
鳳凰絲綢廠的花樣設計師,年輕有為,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卻懷才不遇。十年動亂中,他的作品被視為“小資情調”而打入冷宮,為此他憤而辭職,淪落到以賣冰棍謀生。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他和宋巧珍相遇相愛。羅心剛五顧茅廬,他終於同意回廠,但因花樣設計問題與夏柄石意見相左,滿腔熱血招來的卻是一盆涼水。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蔣安定
演員 方海清 
鳳凰絲綢廠印花車間主任,諂上壓下,俗惡不堪,不學無術,滿腦子極左思想流毒,當了八年車間主任卻連電動機就是馬達都不知道。出於個人私慾,他挑唆工人怠工,阻撓羅心剛的改革。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
孫建芳
演員 謝芳
羅心剛的妻子,鳳凰廠主管公司的經理,與羅心剛既是夫妻,又是上下級。作為妻子,她擔心丈夫的身體健康;作為領導,她對於丈夫的改革所要面臨的阻力有著清醒的認識。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因為要力求真實,所以該片沒有搭一堂布景,全部在實景和外景中拍攝。為了追求實景,攝影師即使在狹小的環境里仍堅持不用廣角鏡頭,而是加強演員調度,用搖攝的方法帶出環境。
• 為了擺脫話劇痕迹,劇組在場景開拓上了下了功夫。宋、申兩家是隔壁鄰居,出於拍攝考慮,不能門與門緊挨著,劇組便設想了一個後窗能相望、樓下走同一個廳堂而又分開走兩個樓梯的結構,為了尋找宋巧珍和申華的家,劇組跑遍無錫市的大街小巷,卻沒找到理想的地點。最後,他們只好移花接木,窗口一邊在一個地方拍,門口和樓梯一邊在另一個地方拍,然後把兩處結合起來。
• 話劇中,羅心剛在劇末的演講是在會議室里進行的,而影片的主創人員選擇讓這一重頭戲走出會議室,以電影鏡頭的調度打破舞台的局限。為此,他們在外景地搭制了一個六十平方米的大陽台。
• 為了塑造好方瑛這個角色,金康寧到工廠深入生活,和工人們交朋友,與中年女工共同勞動,談家常,親身體驗女工們的工作和生活。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84年第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楊在葆獲獎
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楊在葆獲獎
最佳導演文彥提名
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文彥提名 

幕後製作


導演理念
導演文彥讀了《血,總是熱的》話劇劇本后,馬上對劇中提出的社會問題產生共鳴,創作熱情也被激發出來。她決心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要真實地用電影寫歷史,不粉飾現實,用藝術形象給人以啟迪,推動“四化”進程。通過反覆研究,她認為劇本的主題應該是處於經濟體制改革之中的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於是,她確定了影片以羅心剛為視角,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敘述方式也不是順著事件,而是順著人物命運、人物情緒的發展邏輯。
演員選擇
劇本中描寫羅是小個子、其貌不揚,文彥本來想按作者的設計去選演員,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文彥覺得羅心剛應該是個中年幹部,年富力強,她看中了楊在葆,她認為形象高大英武的主人公卻敵不過龐大而僵化的體制,更具有悲劇性。而楊在葆也很中意這個角色,寫了兩封信表達他的創作願望。由於楊的外形問題,為避免走“高、大、全”的英雄化路線,文彥便在拍攝時注意抑制楊的那種英武的氣魄,要在他高大的身軀里“裝上一顆苦難的心” 。
美術布景
該片的美術師邵瑞剛有感於之前的工業片,場景、造型單調枯燥,缺乏生機,而實際上工業生產天地廣闊,潛藏著豐富多彩的美。他決心在該片中發掘出這種美,在環境的塑造上要樸素真實,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紀實性,避免“假大空”傾向,為主人公創造典型環境。
劇組選擇上海絲綢印染一廠作為鳳凰廠的外景地。該廠的廠院狹隘,從廠門到過道只能容一台卡車通過,符合劇本中鳳凰廠從解放前的里弄小廠發展而來的設定,而且那裡環境結構緊湊便於拍攝。更重要的是,主人公羅心剛是一個懷有遠大理想的事業家,把他放置在一個狹小的廠區中,視覺上可以產生人與環境的不協調感,造成壓抑感,為他勇於改革提供客觀的環境條件。
為配合劇本中對官僚主義的抨擊,在表現羅心剛為完成一些繁瑣的手續奔走的戲時,劇組選用了各種大樓的樓梯,有方形的、圓盤式的,讓這些樓梯重疊出現,層出不窮,給改革者設下層層屏障,以此來暗喻機構龐大、重疊和臃腫所帶來的弊端。

影片評價


該片是一部基本上獲得成功的藝術品。編導們堅持從生活出發,堅持了努力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原則。他們注意到了不但要滿足特定時期期政治鬥爭的需要和觀眾的心理需要,而且要力求滿足藝術地反映現實的美學的和歷史的需要。在表現衝突矛盾時,該片雖不能說完全避免了“觀念化”,但至少注意到了矛盾的複雜性,在提煉矛盾上忠實於生活。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雷達評)
與同類題材的其它影片相比,該片有獨特的抒寫和深刻的開掘。編劇和導演具有革命藝術家的膽略和勇氣,沒有迴避生活中的衝突矛盾,沒迴避改革與反改革的鬥爭、較量,不為阻礙改革者諱,這就使得影片具有鮮明的現實感與歷史感。影片沒有簡單地把人物歸結為先進或落後的類型,分成改革與反改革的壁壘,而是如實地描繪改革中矛盾的嚴峻性和複雜性,作者獨特的觀察與開掘,使影片的主題達到了新的高度。影片結尾處羅心剛的長篇演講,不是作者強加給人物的豪言壯語,而是人物處於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非吐不可的心聲,它傳達了人民對改革的渴望,喊出了時代強烈的呼聲。在這場戲中,楊在葆嚴格地掌握火候和分寸,充分發揮了語言的表現力,他的語調是平靜的,有時是緩慢的,但語調的緩慢使情感變得更加強烈。 (原《大眾電影》編輯部副主任、中國電影出版社社長許南明評)
血,總是熱的
血,總是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