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小學

奮鬥小學

傅作義在1940年創辦奮鬥小學,以團結,奮鬥,誠實,活潑的思想始終激勵著奮鬥人,在80年的治學歷程中,西城奮鬥小學嚴謹求實,勵精圖治,為國家培育了大批棟樑之才。

1999年4月,隨著首都大規模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奮鬥小學與太平橋小學、新文化街三小合併,改建成為公辦寄宿走讀兼有的學校,掀開了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嶄新一頁。

面積


新校舍佔地面積為1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教學樓、科技樓、宿舍樓、體育館樓(包括游泳館、籃球館及其他運用場所)、餐廳和多功能廳。樓群東側是由200米環形跑道圍繞的全塑膠操場,60米直型跑道及其它運動區域組成了綜合運動場。樓群南側是佔地400多平方米的"體育歡樂角"。樓群中央幽雅秀美的"誠和園"中,象徵著學校創始地的黃河、長城微縮景觀令人自豪,神情慈祥的傅作儀先生漢白玉半身塑像,使師生們倍感親切。

硬體設施


學校的主要教學設施有:36間標準教室、適宜不同學科特點的專用教室、計算機教室、網路教室、導播演播室、配有大型密集式藏書櫃的圖書室、師生書報閱覽室、師生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形體教室。完備且先進的教育教學條件,是如今西城區首屈一指的。學校的主要辦公設施有:可容納60名教師的、具備辦公、電子備課和研討等綜合功能的教師辦公室,配有多媒體設備的教師會議室。學校的主要生活娛樂設施有:可供寄宿學生使用的舒適美觀的餐廳、體現人文精神的教工自助餐廳、師生休閑娛樂健身的游泳館和室內綜合運動館。可容納600多張床位的學生宿舍樓由建有室內衛生間、網路介面,裝有空調、電視機的公寓式單元間組成,每層都配有學生綜合活動室,使之成為了目前西城區條件最好、規模最大的寄宿生活區。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98人,其中黨、團員49人,占教職工總數的50%;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78人,占教職工總數的70%;獲得中學高級職稱的教師2人、小學高級職稱的教師39人,共占教師總數的69%;市、區級學科帶頭6人、參加區教研室教研活動的教師14人,約佔任課教師的55%。學校行政班子10人,100%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其中 2人獲中學高級職稱。年富力強的見校長參加了全國千名骨幹校長研修班學習,光榮地當選為西城區"十佳"優秀校長之一。 4年來,在創辦北京市乃至全國"窗口校"的辦學目標的激勵下,在"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辦學思路的引導下,校領導班子以超前的教育思想、先進的管理理念、務本求實的工作作風和勇於創新的時代精神,帶領著全校教職工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碩果累累。奮鬥小學不僅在國內教育界享有較高的聲譽,而且贏得了海外教育同行的讚譽與信任,目前正在實施與美國教育機構的長期交流與合作計劃。積極組織各項活動.

校史


該校成立於1940年5月5日,最初在傅作義任司令長官的戰區總部駐地綏遠省杭錦后旗陝壩鎮,后遷入北平。傅作義在抗戰期間除了成立奮鬥小學,1942年還成立了奮鬥中學。形成了奮鬥系列教育品牌。
1946年奮鬥小學遷入歸綏(呼和浩特),1947年遷至張家口,改名張垣奮鬥學校。1948年建立北平奮鬥中學和北平奮鬥小學,歸綏的奮鬥中學和小學遷回陝壩。1949年傅作義領導北平起義,奮鬥中學小學人員也在起義人員之列。北平奮鬥小學改名為北京奮鬥小學,而北平奮鬥中學遷回歸綏。留在陝壩的奮鬥中學在50年代初由傅作義交給政府改為公辦,1961年曾改名為杭錦后旗第一中學,1989年恢復奮鬥中學校名,該校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中學和全國百強中學。2005年,杭錦后旗新建了奮鬥小學。

其他


繼80年代榮獲北京市政府頒發的"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之後,該校再接再厲,在各方面工作中均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成績。例如:在教育方面,該校被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WHO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合作中心命名為"健康促優類校",被西城區委台灣工作辦公室指定為"西城區青少年祖國寶島台灣教育基地試點校",被西城區委宣傳部批准為"西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教學及科研方面,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選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電化教育優類校";被西城區"小班化教育"課題組確定為"首批'小班化教育'課題研究骨幹實驗校","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課題被西城區教育科學委員會規劃辦公室批准為"十五"重點規劃課題。此外,該校還榮獲了西城區委授予的"西城區文明單位"、"校務公開示範校"、"青年文明號"、"敬老文明單位"、"寄宿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被評為"西城區普教系統先進黨支部"、"紅旗團支部"、"心理教育特色校"、"校本培訓示範校"。學校共獲得各類榮譽73項,教職工個人獲獎超過140人次。僅2002年,在學校"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總課題的推動下,教職工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明顯提高,35人次分別在全國、北京市、西城區各級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及評優活動中獲獎。
北京市西城區奮鬥小學的校訓更改為“志在奮鬥,立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