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壩鎮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轄鎮

徠陝壩鎮,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地處杭錦后旗中東部,東與臨河區接壤,南鄰二道橋鎮,西靠三道橋鎮,北與蠻會鎮相鄰。轄區面積198.5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陝壩鎮戶籍人口112634人。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陝壩鎮籌備處等4縣。
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其中包括陝壩鎮。
陝壩鎮
陝壩鎮
1958年,陝壩鎮劃歸杭錦后旗
2001年,撤鄉並鎮。

地理環境


陝壩鎮區位優越,環境優美。地處以京津為龍頭的“呼(市)包(頭)銀(川)青(海)”經濟帶,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交通便利。包蘭、臨策鐵路和110國道,丹拉(丹東拉薩)高速公路橫穿而過。陝壩鎮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是典型的塞上園林城市,曾被評選為全市人居杯競賽第一名、全區十大魅力名鎮之一。

位置境域

陝壩鎮地處杭錦后旗中東部,東與臨河區接壤,南鄰二道橋鎮,西靠三道橋鎮,北與蠻會鎮相鄰。轄區面積198.55平方千米。
陝壩鎮
陝壩鎮

氣候特徵

陝壩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熱,寒暑變化劇烈,風多雨少,氣候於燥,蒸發量大,無霜凍期短,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災害性天氣多。多年平均氣溫6.9℃,1月平均氣溫-11.6℃,極端最低氣溫-33.1℃,(1971年);7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37℃,(1983'年)。生長期年平均185天,無霜期年平均130天,最長達160天,最短為103天。0℃以上持續期195天(一般為4月15日~10月30日)。年平均降水量138,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35.5天,最多達56天(1973年),最少為19天(1972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35.4毫米((1979年),極端年最少雨量61.2毫米(196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8月最多。

水文

陝壩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黃濟、大南和飛機渠。

自然災害

陝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霜凍、冰雹、病蟲害等,氣象災害年均發生0.3次,主要發生在7~9月,最嚴重的一次雹災發生在1966年6月24日,陝壩鎮六千多畝農田減產3~4成。

行政區劃


2001年,光榮、五星、躍進3鄉劃歸陝壩鎮。
2005年,南渠鄉衝鋒、交通、沙灣3村,干召廟鎮的紅星、民樂2村,紅旗鄉的赤峰、帳房、光明3村劃歸陝壩鎮。並將光明村和帳房村合併,交通村和衝鋒村合併。
2001年,陝壩鎮轄20居委會和17行政村。
2011年末,陝壩鎮轄中山、和河酒、西環、西城、西郊、大橋、北環、公園、新建、塞上星、團結、園子渠12個居民委員會,高峰、春光、紅太陽、滿天紅、永利、中南渠、園子渠、紅柳地、中勝、晨豐、城西、永華、大順城、沙灣、帳房、民樂、紅星、交通、赤峰19個村民委員會。
陝壩鎮
陝壩鎮
截至2020年6月,陝壩鎮轄13個社區、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陝壩鎮中山北路。
公園社區大橋社區中山社區西城社區西郊社區西環社區新建社區河酒社區
團結社區園子渠社區塞上星社區北環社區花園社區園子渠村紅柳地村中勝村
永華村中南渠村高峰村春光村紅太陽村滿天紅村永利村大順城村
城西村晨豐村賬房村赤峰村交通村沙灣村紅星村民樂村

人口民族


20徠11年末,陝壩鎮轄區總人口12.0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6萬人,城鎮化率71.3%。總人口中,男性62712人,佔52%;女性57888人,佔48%;14歲以下12060人,佔10%;15~64歲90450人,佔75%;65歲以上18090人,佔1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18188人,佔98%;有11個少數民族,共2412人,佔2%。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2.3‰,人口自然增長率6.4‰。
2017年末,陝壩鎮常住人口130734人。
截至2018年末,陝壩鎮戶籍人口112634人。
陝壩鎮
陝壩鎮

經濟


陝壩鎮地處河套衝擊平原的腹地,境內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是全國光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盛產小麥、玉米、花葵、番茄、西瓜、蜜瓜、青紅椒、黃瓜、豆角、西紅柿等各種作物,有9個農產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康爾徠園區是精心打造的高科技農業園區,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康爾徠”品牌綠色無公害蔬菜享譽全國。幾年前,由銀川東線旅遊集團投資5000多萬元建設的中國河套大院已破土動工,項目建成后,將充分展現本國著名農業大區內蒙古河套平原悠久的農耕文明,讓遊人領略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於一體、多種文化和諧共生的河套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1年,陝壩鎮農業總產值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5.1萬噸,其中小麥1.7萬噸,玉米3.4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西紅柿、脫水蔬菜,西紅柿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5.2萬噸;脫水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產量6.5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3.1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肉羊飼養量21萬頭,年末存欄19萬頭;奶牛飼養量9866頭,年末存欄9866頭,畜牧業總產值3.5億元。
2011年末,陝壩鎮商業網點380個,職工1036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300萬元。
陝壩鎮
陝壩鎮
2018年,陝壩鎮有工業企業103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62個。
康爾徠生態園
康爾徠生態園位於陝磴二線公路4km處,規劃用地1000畝,中心園佔地500畝,涉及四個自然社,205戶,820人,是全區新農村建設示範嘎查村之一,規劃建設目標為集生態農業、生態養殖業、生態林果業、生態旅遊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生態園建設過程中的整體產業格局:
(一)生態農業:按照日光溫室佔地0.7畝,鋼架大棚佔地1.3畝,露天瓜菜佔地1.0畝的三元梯次模式,已建成48戶,150畝的設施農業示範區,在管理過程中,大力施用農家肥,葉面噴施沼液,根部澆灌沼渣,張掛黃板誘殺害蟲,從源頭上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生產的各類瓜菜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的標準,形成了梯次種植、周年生產、四季供應的生產格局,實現入園戶年收入不低於25000元的目標。
(二)生態養殖業:農村能源建設入戶率達到100%,暖棚養羊、養豬效益明顯,農家散養區各種家禽種類全、品種多,一方面為蔬菜種植提供了有機肥料,實現了安全無污染、節本增效的目標,另一方面為生態餐飲提供原料保障,增加農民收入。
(三)生態林果業:在完成渠、溝、路、井、電配套的基礎上,新植垂柳9500株,規劃人工採摘果園150畝,葡萄、李子、山杏、蘋果、櫻桃搭配合理,成活率高,可實現當年掛果的效益。
(四)休閑旅遊業:與寧夏東線旅遊集團正式簽約,規劃休閑綠地及生態餐飲、娛樂場所400畝,打造中國河套大院,實現名品效應,帶動當地農民的生產發展和三產繁榮。
(五)新農村建設:本著群眾主體、規劃先行、示範帶動的原則,按照生產區、生活區、養殖區三區分離的目標,已建成示範戶12戶,戶均佔地1.2畝,配套暖棚羊舍、青貯池、路、水、電、暖、林、訊、氣等設施,按照5?10年的規劃目標,建成120戶,500人以上的康爾徠中心村。
生態園整體建設上突出體現綠色環保、休閑宜居、田園風光、健康消費四大特色,形成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條,集中體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城郊型新農村建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文化


通行語言
陝壩鎮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普通話和蒙古語鄂爾多斯土語,使用於正式場合。
但陝壩鎮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多為晉語,陝壩話屬於晉語的五台片方言。

交通


2011年末,陝壩鎮鎮內有2個汽車客運站(百通客運站和陝壩客運站),修建完成8條公路、即陝臨路、陝青路、陝五路、陝東路、一線路、二線路、三線路和黃團路。已形成由縣、鄉交會的交通運輸網路,全鎮有通村小柏油路40多千米,全鎮19個行政村全部通公交車。
陝壩鎮
陝壩鎮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陝壩鎮有文化團體15個,會員300人;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9個,建築面積560平方米,藏書30萬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秧歌二人台等。體育場所6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8人。數字電視用戶0.8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教育

2011年末,陝壩鎮有小學4所,在校生124人,專任教師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陝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衛生院5所;病床81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36張。專業衛生人員48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師14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04萬人次。重點醫院有中醫蒙醫醫院、五星衛生院、光榮衛生院、躍進衛生院、南渠衛生院。

社會保障

2011年,陝壩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152戶,人數6171人,月人均316元,比上年增加34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64人,月人均155元,比上年增加41.6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陝壩鎮有郵政網點8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500千米,投遞點580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2萬件,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800件,征訂報紙600份、期刊300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40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00門,固定電話用戶8002戶,比上年增加300戶;行動電話用戶6.5萬戶,比上年增加4100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90%,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

奮鬥中學

陝壩鎮
陝壩鎮
內蒙古杭錦后旗奮鬥中學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古鎮陝壩。1942年,愛國將領,時任綏遠省主席的傅作義先生在綏西河套地區指揮抗戰期間,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創建了私立奮鬥中學。傅先生在建校之初,崇尚“德智體兼修,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1952年,私立奮鬥中學改為公辦,與普愛中學、陝壩師範合併,稱“陝壩中學”。1958年,學校更名為“杭錦后旗中學”。10月,被確定為自治區重點中學;1961年,學校更名為“杭錦后旗第一中學”,1989年恢復“奮鬥中學”校名。2002年、2007年兩度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05年、2007年、2009年三度榮膺“中國百強中學”稱號。
2014年,奮鬥中學已發展成為佔地總面積2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5萬平方米,教學班89個,在校學生總人數5566人的歷史名校。教學主樓“奮飛樓”200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為15380平方米;教學附樓“奮進樓”亦於200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3614平方米;圖書藝術大樓“德馨樓”200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綜合科技樓“格物樓”於2006年投入使用,建築總面積11000平方米;實驗樓“知行樓”於1997年建成,建築總面積3400平方米;一、二號“啟德”“明德”公寓樓分別於1997、2000年建成,建築面積為9600平方米;三號公寓“崇德樓”於2005年建成,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文體藝活動中心於2003年建成,面積為4066平方米;國家級標準體育場2006年建成,綠化、美化、硬化,佔地面積為38662平方米(合58畝),建築面積為38662平方米,由大型塑膠跑道、籃球場、人造草坪、足球場組成。這是一個綜合的大型體育場,完全可以承辦省級以上的各項大型體育賽事。北運動場13000平方米,2006年修建,用於每周升旗儀式和球類活動場地。學生餐飲中心“飴和樓”於2006年建成,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在“格物樓”內建有天文館,內部設置自治區一流,充滿了科學趣味。奮鬥中學有四個閱覽大廳,能同時容納1500名學生就座閱讀,藏書25萬餘冊,報紙、雜誌230多種,還開闢了一個裝備現代的電子閱覽室。學校擁有總價值1580多萬元的實驗電教儀器和校園區域網、校園演播系統,演播大廳燈光璀璨、富麗堂皇,設施先進,是校園眾多亮點之一。每個教師都有一台電腦,全校各班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獲得榮譽


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全國重點鎮
內蒙古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