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蟻獸
食蟻獸中最大的動物
大食蟻獸(學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屬於哺乳綱、食蟻獸科,是食蟻獸中最大的動物。頭體長1,000-1,200毫米,尾長650-900毫米,體重18-39千克。口鼻部很長,最長45厘米。頭細長,眼、耳極小,吻成管狀,無齒,舌細長並能伸縮,藉以舐食蟻類、白蟻及其他昆蟲。尾巴又大毛髮又濃密,幾乎和身體一樣長。前腳有5個爪,內側的3個非常長且鋒利。它們用前面的手腕行走。大食蟻獸沒有牙齒。舌頭可以向嘴外延伸610毫米,並具有脊柱狀突起。
棲息於熱帶草原和疏林中,尤其喜歡在水邊低洼處和森林、沼澤地帶營築家園。生活在草地、落葉林和雨林地區。通常獨居。晝伏夜出。性情溫和,對人畜無害。以螞蟻和白蟻為食,它們沒有牙齒,有一個很長的嘴,當長嘴前端的鼻子嗅出白蟻的氣味以後,便啟動鋒利的前爪刨開蟻堡和樹榦,直搗白蟻窩。
徠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從貝里斯南部和瓜地馬拉到阿根廷北部,從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烏拉圭和阿根廷的西北部。
大食蟻獸
大食蟻獸
大食蟻獸
大食蟻獸
2020年6月10日,經過飼養員3個多月的精心照料,亞洲首例成功繁育的大食蟻獸雙胞胎寶寶在廣東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與遊客見面。
大食蟻獸分佈:從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烏拉圭和阿根廷的西北部。
大食蟻獸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3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大食蟻獸在分佈地已經很少見了。在過去的10年裡(截止2020年),棲息地的喪失、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狩獵和野火已經嚴重地影響了該物種的數量,而且有許多地區滅絕的記錄,特別是在中美洲和南部地區。在部分範圍內,大食蟻獸面臨著棲息地喪失的風險,這特別是對中美洲的物種數量的重大威脅。該物種的棲息地和居住地在多草的地方,特別容易發生火災。在巴西,由於甘蔗種植園在收穫前被焚燒導致大量食蟻獸死亡(F. Miranda pers. comm.,2013)。有時,動物會在道路上或被狗殺死。大食蟻獸在其整個成長過程中都被捕食,還被作為害獸捕殺,在寵物或在其某些範圍內進行非法貿易。在某些地區,大食蟻獸被捕食,在巴西的卡廷加地區尤其如此。它們的皮膚用於製造安全帶和其他皮革產品,以及用於醫藥用途(Ferreira等人,2013)。
食蟻獸由現代分類學之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58年命名。大食蟻獸的學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意為“三個手指”,被認為是基於該生物獨特的爪子的名字。這是一種大型食蟲哺乳動物,由於其獨特的特性,也被稱為“螞蟻熊”。
徠在南美白堊紀(1.35億年前)期間,食肉動物與食蟲動物開始分化,並且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哺乳動物時代開始)結束時,齒形已經大為多樣化。食蟻獸科早在南美的中新世早期(2500萬年前)就為人所知了,儘管其化石記錄很少,因此這個家族可能會追溯到更早的時期。
大食蟻獸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在整個進化史中,它們似乎都停滯了很長時間,生活區域距離中美洲北部並不遠,這很可能是因為天氣涼爽和森林變化。考古學家發現了食蟻獸的化石遺跡,這些大食蟻獸的化石是在墨西哥索諾拉沙漠西北部3000多公里處發現的,距今600000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但據考證是從南美洲的阿根廷北部漫遊到宏都拉斯。大食蟻獸曾經生活在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貝里斯、烏拉圭和安第斯山脈。直到墨西哥的以北,但由於自然資源的損失,它們不再居住在世界這些地區。
大食蟻獸(3亞種)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大食蟻獸稀疏草原亞種 |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artata | Osgood, 1912 |
2 | 大食蟻獸中美洲亞種 |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centralis | Lyon, 1906 |
3 | 大食蟻獸指名亞種 |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tridactyla | Linnaeus, 1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