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漢禮

毛漢禮

毛漢禮(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出生於浙江諸暨。物理海洋學家。

194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51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毛漢禮主要研究方向為事物理海洋學,1956年參加了全國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中海洋學規劃的制訂工作。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毛漢禮
毛漢禮
1919年1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的一個農民家庭。6歲進私塾讀書,13歲高小畢業。幼年家境貧寒,全家積極耕耘方得溫飽,無力供養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漢禮自幼隨家人下地勞動,深感勞動人民創造財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讀書,為將來走“科學救國”道路創造條件。
1938年終於全靠獎學金以優異成績完成正規的高中學業,並於當年考取了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但由於家庭無力支付學費,不得不申請暫時保留學籍一年。這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浙江省大部分國土淪為敵占區,浙江大學只得內遷廣西宜山。
1939年不顧旅途艱險,背著行李,餐風露宿,徒步長途跋涉3000餘里,終於去廣西宜山找到了學校就讀。以後又隨學校遷至貴州青岩,再遷貴州遵義。經過4年的艱苦奔波和半飢半飽的學生生涯。
1943年全靠公費(林森獎學金)讀完了大學,並以成績優良留校就讀研究生兼助教,繼續深造。
1943年秋天介紹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助理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隨該所遷回南京。
1946年夏天,毛漢禮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費留學生。經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趙九章的介紹,於1947年8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進修海洋學。經過4年的刻苦攻讀,至1951年8月,先後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國外留學

1947年8月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進修海洋學。
1951-1954年,任美國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回國建設

1954-1988年,毛漢在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以後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任職,歷任該室(所)副研究員(1954-1963)、研究員(1963-1988)、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7-1984)、副所長(1978-1984)等職務。
1955年,毛漢禮參加“九三學社”,1957-1988年當選為該社青島市委委員、常委,1984年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1955年,毛漢禮參加了童第周、朱樹屏、張孝威等領導的中國首次漁場綜合調查——煙(台)、威(海)外海鮐魚漁場調查,並參加了該項調查的領導工作;接著,領導開展了“黃河口小黃魚產卵場環境調查”。
1956年,毛漢禮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海洋組成員,參加國家《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定,其後改任國家科委海洋學科組成員。
1956年至1963年,毛漢禮在夫人范宜君的幫助下,先後翻譯出版了200多萬字的西方海洋科學經典著作,諸如:《動力海洋學》(J.Proudman著),《海洋》第一、二、三卷(H.U.Sverdrup等著)和《灣流》(H.Stommel著),為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成長提供了教材。
1956年,參與領導進行了中國第一艘專用海洋考察船“金星號”的改裝工作。
1957年7月,“金星號”調查船投入使用之後,領導了“金星號”渤海及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
1957年,毛漢禮同日本著名海洋學家吉田耕造合作,發表了論文《一個大水平尺度的上升流理論》,被同行們公認為上升流研究的經典著作之一。
1958-1961年,毛漢禮參加全國海洋普查領導小組,兼任普查辦公室技術指導組組長。
1958年至1960年是中國海洋調查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為了執行“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規定的任務,開展了“全國海洋系統綜合調查”,又稱“全國海洋普查”。這次全國海洋調查規模空前,毛漢禮是領導這次調查的國家科委海洋組成員之一,兼任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技術指導組組長。他和赫崇本、劉好治一起率領技術指導組制定了調查計劃實施方案、海洋調查暫行規範以及調查儀器校驗和調查資料審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最後統一安排編輯出版了《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彙編》10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海洋圖集和潮流圖集》14冊和《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11冊。
毛漢禮回國之後,立即來到新中國惟一的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即海洋研究所前身)。經副主任曾呈奎和山東大學海洋系系主任赫崇本介紹,任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員,領導該室海洋環境組工作。1959 年1月該室擴大為海洋研究所時,他改任為物理海洋研究室主任,1963年8月晉陞為研究員,1978年又晉陞為副所長。
1960年至1965年,毛漢禮率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研究室的同志,開展了黃、東海環流與淺海動力學研究,黃、東海水文特徵與水團分析研究,長江口和杭州灣對流、混合與擴散的研究,舟山群島近海漁場海洋學的研究等。
1973-1988年,毛漢禮任山東省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常委,第六屆委員。
1977年,毛漢禮突患心肌梗塞症,從此身體欠佳,但他仍堅持工作,主持了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黃、東海大陸架綜合調查研究”和“黃東海環流結構與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領導的這兩項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論文報告30餘篇,其中《東海環流結構中的兩個主要分量(長江沖淡水及東海北部氣旋型渦旋)》和《黃東海水文物理學的調查研究》分別獲得了中國科學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1978-1987年,毛漢禮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編委會副主任,區域海洋學分支學科主編。
1979-1988年,毛漢禮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及其所屬水文氣象學會副理事長與該會期刊《海洋與湖沼》副主編。
1979-1988年,毛漢禮任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與該會期刊《海洋學報》副主編。
1979-1988年,毛漢禮任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委員及其下屬的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IAPSO)中國委員會主席。
1979-1988年,毛漢禮任中美海洋漁業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1979年11月,毛漢禮赴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第十一屆大會;12月又去澳大利亞參加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第十七屆大會;1981年他以中國科學院觀察員身份去美國參加了海浪動力與海面雷達觀測技術學會會議;1982年赴加拿大參加了國際聯合海洋學大會第五屆會議;1983年赴德國參加了IUGG第十八屆大會;1984年隨“科學一號”調查船赴日本考察;1987年去加拿大出席了IUGG第十九屆大會。
1980年,毛漢禮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82年,毛漢禮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
1984年,毛漢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毛漢禮作為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的研究”的課題負責人之一,親自與他的學生承擔了其中“中國海溫躍層基本特徵及數值預報”專題的研究工作。同時,他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南黃海海流的熱鹽輸送及其動力學研究”的工作。
1988年11月22日,正當毛漢禮興高采烈地與同事和學生們奮力完成海洋科研任務時,心臟病突發,猝然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毛漢禮從事海洋科研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雄厚的理論基礎。他在留美期間與日本海洋學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就曾取得過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他參加領導的全國海洋普查勝利結束之後,毛漢禮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擴建為海洋研究所時調整了科研組織,將原來由他領導的海洋環境研究室的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地貌和情報資料3個組劃出去獨立建室(後來又將儀器組也劃出去獨立建室),將其餘部分建成物理海洋學研究室,下設水團、海流和混合三個實驗室,率領管秉賢、任允武等開展“黃東海環流(海流與水團)”中心課題的調查研究。為了做好這一中心課題,他們一方面安排目標明確的深入調查,另一方面盡量搜集外國同期調查資料以彌補中國資料調查範圍的不足。經過三四年的調查研究,獲得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成果有:他與管秉賢合作的關於黃、東海海流系統的論文,發表了第一次由中國人描繪的整個黃東海的冬夏兩季海流系統模式圖;他和任允武等發表的論文,首次應用大面積同期資料詳細闡述了冬夏兩季黃東海的水文特徵與水團分佈,並第一次應用T-S多邊形混合百分比法定量地分析了黃東海的水團,說明各水團之間的混合關係。
在該文發表以前,雖然斯維爾德魯普(Sverdrup)、索迪(Thorade)等海洋學大師曾對上升流問題進行過不少研究,但他們的工作基本上是定性的、直觀的描述,並沒有進行過理論性的研究。毛漢禮和吉田耕造先生的文章,從簡單的渦動方程出發,通過量綱分析和巧妙的運算,得出了上升流與風應力渦度的簡明關係。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有關上升流的理論模式。以後建立的各種上升流理論,絕大部分都是根據這一理論模式加以推廣和發展的。這些課題都獲得了很有價值的成果。其中主要有:他和任允武、萬國銘等率先分析了黃、東海水文要素的時空分佈與變化,最早提出了水團劃分意見,並應用T—S關係定量地分析了各水團之間的混合關係;他和管秉賢最早提出了黃、東海環流系統模式;他和甘子鈞、沈鴻書、竺淑芳等率先進行了河口海洋學研究,分析了長江沖淡水的擴展範圍與季節變化,提出了杭州灣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橢圓,論述了長江口和杭州灣沖淡水混合擴散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對中國近海水文特徵的影響。這些具有開拓性的成果,為中國物理海洋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1—1964年,毛漢禮領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學研究室,成立了水團、海流和混合3個實驗室,開展了渤海、黃海、東海水團、環流、黑潮、長江口和杭州灣潮混合及其海洋溫度預報方法研究工作。以後編寫了中國的海港技術規範,翻譯出版了近200萬字的海洋經典著作。1978—1983年,他領導進行了東海大陸架及沖繩海槽海洋學研究中心的物理海洋學工作。隨後又領導了黃海、東海環流及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工作及海洋石油開發與研究和海洋污染防治研究中的物理海洋學工作。
● 論文著作
在他領導的這兩項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論文報告30餘篇,其中“東海環流結構中的兩個主要分量(長江沖淡水及東北部氣旋型渦旋)”和“黃東海水文物理學的調查研究”。
在中國外共發表了40餘篇(冊)論著、譯作、調查報告與科普讀物: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1Kozo Yoshida,Hanlee Mao,Paul LHorrer,Circulation on the Upper Mixed Layer of the Equatoral North Pacific,JournMarRes,1953,12:99~120.
2毛漢禮,海洋科學,科學出版社,1956。
3毛漢禮,海洋學的任務、發展和現狀,科學通報,1956,9:7~15。
4Kozo Yoshida,Hanlee Mao,A Theory of Upwelling of Large Horizontal Extent,JournMarRes,1957,16(1):40~54.
5毛漢禮、甘子鈞、藍淑芳,長江沖淡水及其混合問題的初步探討,海洋與湖沼,1963,5(2):183~206。
6毛漢禮、任允武、萬國銘,應用T-S關係定量地分析淺海水團的初步研究,海洋與湖沼,1964,6(1):1~22。
7毛漢禮、甘子鈞、沈鴻書,杭州灣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Ⅰ·上灣區,海洋與湖沼,1964,6(2):121~134。
8毛漢禮、邱道立,中國近海的溫、鹽、密度躍層現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國家科委海洋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辦公室,1964。
9毛漢禮、任允武、孫國棟,南黃海和東海北部(28°~37°N)夏季的水文特徵以及海水類型的初步分析,海洋科學集刊,1965,1:23~77。
10毛漢禮、沈鴻書、甘子鈞等,杭州灣的基本水文特徵,海洋科學集刊,1965,1:126~168。
11Mao Hanli,Hu Dunxin,Zhao Baoren et al,Mesoscale Eddy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Chinese JournOceanolLimnol,1983,2(3):237~247.
12毛漢禮、甘子鈞、沈鴻書等,杭州灣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Ⅱ·下灣區,海洋科學集刊,1989,30:19~32。
●科研獲獎
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山東省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等。
“東海環流結構中的兩個主要分量(長江沖淡水及東北部氣旋型渦旋)”和“黃東海水文物理學的調查研究”分別獲得了中國科學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人才培養

毛漢禮一向重視對科研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他培養人才的特點是從國家急需人才的大局出發,因時制宜,不拘一格。他認為,培養科研人才,重點應放在建立一個科學集體上,其關鍵尤在培養“將才”與“帥才”上。他時常對大家講:“沒有一個能打硬仗的科學集體,是不能進行科學攻關的,更不能達到科學的最高峰。”1956年,為了準備執行“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規定的海洋調查任務,他主持開辦了一屆海洋調查技術培訓班,培養了40多位海洋調查骨幹人才。1961年至1964年,他培養了4名研究生。1960年至1963年,他又組織從全國理工科大學三年級學生中招收學員40名,舉辦了一屆海洋專業大學本科水平的培訓班,學制三年。這批人畢業后,多數成長為中國海洋科研和管理的中堅力量。
毛漢禮組織導師組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先後培養出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各7名,其中11人由他推薦出國進修。他還從在職人員中選拔了19人並先後推薦出國進修和工作。據統計,他生前共培養出研究員約20人,副研究員約50人。

榮譽表彰

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曾任學術委員會海洋專業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洋學科組成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及其下屬的水文氣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海洋學報》與《海洋與湖沼》學報副主編,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委員及其下屬的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IAPSO)中國委員會主席,中美海洋漁業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山東省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五屆常委、六屆委員。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和青島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長等。

個人生活


毛漢禮
毛漢禮
毛漢禮,1919年1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家境貧寒,全家積極耕耘方得溫飽,無力供養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漢禮自幼隨家人下地勞動,深感勞動人民創造財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讀書,為將來走“科學救國”道路創造條件。在他的努力爭取下,1938年終於全靠獎學金以優異成績完成正規的高中學業,並於當年考取了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但由於家庭無力支付學費,不得不申請暫時保留學籍一年。這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浙江省大部分國土淪為敵占區,浙江大學只得內遷廣西宜山。毛漢禮求學心切,1939年不顧旅途艱險,背著行李,餐風露宿,徒步長途跋涉3000餘里,終於去廣西宜山找到了學校就讀。以後又隨學校遷至貴州青岩,再遷貴州遵義。經過4年的艱苦奔波和半飢半飽的學生生涯,1943年全靠公費(林森獎學金)讀完了大學,並以成績優良留校就讀研究生兼助教,繼續深造。
毛漢禮在浙江大學史地系地理專業讀書期間重點學習了氣象學。他因此經常接觸老一輩氣象學家竺可楨校長和涂長望教授等。他的刻苦鑽研、努力向上精神博得了竺校長的賞識,1943 年秋天介紹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助理員。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隨該所遷回南京。1946年夏天,毛漢禮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費留學生。經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趙九章的介紹,於1947年8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進修海洋學。經過4年的刻苦攻讀,至1951年8月,先後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他備受鼓舞,在取得學位之後馬上申請回國,為社會主義祖國效力。但當時美國政府卻以他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正處於交戰狀態”為借口,不予放行。為了生活,他只得暫時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謀得一個研究副教授職務,用節省下來的薪金,聘請律師,運用法律手段與美國移民局進行鬥爭。這場官司從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歷時3年之久。在此期間,他還通過中國的家屬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彙報情況請求援助。1954年夏,周總理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揭露了美國政府無理扣留中國留學生和科技人員的醜惡行徑,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美國才不得不解除了毛漢禮回國的禁令,批准他離境。但在他離美前夕,美國政府還不死心,無恥地引誘他去台灣,又遭到毛漢禮大義凜然的拒絕,1954年8月他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實現了多年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