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架橋鎮的結果 展開
-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轄鎮
- 江西進賢縣下轄鎮
架橋鎮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轄鎮
架橋鎮是湖南省桃源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縣城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中心34公里,東與鼎城區石板灘鎮接壤,南與陬市鎮毗鄰,西與楓樹鄉、漆河鎮相依,北與盤塘、馬鬃嶺兩鎮相連,常張高速、省道S1841線橫貫全境。
1958年架橋建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架橋鄉,隸屬陬溪區區公所。1995年11月撤區並鄉,由架橋鄉和基隆鄉合併為架橋鄉,2002年12月撤鄉建鎮。
架橋,又稱帝架橋。據傳康熙年間,康熙微服私訪至此,見溪港阻隔,百姓耕作困難,遂親自動員百姓架木橋於溪港上,故稱帝架橋,沿用至今。
架橋鎮地勢呈東高西低,西部為典型淺丘地區。海拔高度最高152米,最低37.3米,土質以黃壤為主,適合種植水稻、棉花、蔬菜等農作物。架橋鎮屬亞熱帶暖濕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85天,年均日照1529小時,年均降雨量1425.5毫米。全鎮共培育林地11萬多畝,森林綠化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
鎮政府駐地架橋居委會,轄區總面積112平方公里。2013年末轄架橋居委會、東門橋居委會、葉家坡村、茶林村、挖斷崗村、先鋒村、翰林村、黃龍村、棲鳳山村、祠堂村、朝陽村、馬路村12個村(居)民委員會,274個村民小組,2013年末,轄區總人口3.363萬人。
架橋鎮下轄村: | |||||||||||
架橋 居委會 | 東門橋 居委會 | 葉家坡村 | 茶林村 | 挖斷崗村 | 先鋒村 | 翰林村 | 黃龍村 | 棲鳳山村 | 祠堂村 | 朝陽村 | 馬路村 |
架橋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0933 |
男 | 16125 |
女 | 14808 |
家庭戶戶數 | 8810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0730 |
家庭戶男 | 15977 |
家庭戶女 | 14753 |
0-14歲(總) | 5588 |
0-14歲男 | 2964 |
0-14歲女 | 2624 |
15-64歲(總) | 22450 |
15-64歲男 | 11805 |
15-64歲女 | 10645 |
65歲及以上(總) | 2895 |
65歲及以上男 | 1356 |
65歲及以上女 | 153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0083 |
30477人(2017年)。
架橋鎮是農業大鎮,主要農業產品有稻穀和棉花,其次是油菜、油茶、黃豆、花生和紅薯等。全鎮共建小(一)、小(二)型水庫5座,基本實現了旱澇保收。70年代,興建吳家橋、翰林橋、倪家溶等11個電力排灌機埠,總裝機容量1000千瓦,配套灌渠長22500米;80年代,興建電力排灌站10處,總裝機容量330千瓦,配套渠長18900米。1990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47321畝,平均畝產稻穀370公斤,總產量為17508噸。2004,糧食播種面積65447畝,總產29451噸。棉花種植面積為3271畝,總產量為3200擔,畝產油菜籽96公斤,總產量2880噸。養殖業方面,90年代,全鎮在讓湖、石坪等已形成以牲豬、山羊為龍頭的常規養殖;2003年又逐步在車堰、吳家橋等村形成了以牛蛙、蛇為龍頭的特種養殖。養殖業的發展使全鎮農民年人均增加純收入580元。
70年代,在中共桃源縣委的領導下,架橋人民背鍬鏟、扛鋤頭、進軍荒山,共栽種人工林90448畝,其中鎮辦林場造林面積達34365畝,現有活蓄積79948立方米。1972年,蘇丹總統尼邁里來到馬頭山,在山頂栽上了象徵中丹友誼的長青樹。80年代以後,全鎮改變了單一的用材林栽培,建立起各類果樹苗圃120來家。90年代末期,逐步形成了覃家溶、伯友兩個資產在300萬元以上的苗圃大戶。80年代,全鎮有柑桔園近7000畝,產年量2500萬公斤。水蜜桃2000畝,年產量600萬公斤,盛產蜜桃的東門橋村被商貶稱之為“湘北蜜桃第一村”。該村蜜桃佔領了常德鮮桃市場的85%以上,成為全鎮最具特色的水果產業。2003年常德市農業局在跑馬崗村實施綠色果林低改項目,由此拉開了架橋鎮果木大發展的新序幕。
架橋鎮80年代投資120萬元,建起了架橋鄉第一機磚廠、第二機磚廠,以後又投資50萬元辦起了湘沅化工廠,投資20萬元將鄉農具廠改造為鄉糧油廠,投資50萬元建起了印染助劑廠,投資40萬元辦起了鄉印刷廠等等。199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3200萬元。利稅達700多萬元。90年代,全鎮初步形成建林、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和銷售為主的產業支柱,建成了以天鵝村、葉家坡村石材石料為主,馬路村磚瓦製作和架橋集市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四個民營經濟小區。全年民營經濟產值近3700萬元,上交稅金近250萬元。2002年,常張高速公路破土動工,架橋岩石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僅2003年就有朝陽山、祠堂崗等11家碎石廠相繼建立,創利稅200多萬元。
架橋鎮環境
1996年4月,投資近50萬元在集市中心修建一條長700米,寬7米的水泥路,完成了相應的配套設施。2003年投資23萬元進行了集市電力整改,增加市場電力負荷容量。1995年,投資近40萬元開通了200門程式控制電話。1996年元月投資18萬元,開通了有線電視。2003年1月投資70萬元建成了自來水廠,解決了集鎮居民及部分村民的用水問題。2003年12月,為了方便集鎮居民以及早晚上課的學生,投資3萬元安裝路燈20盞。2006年7月已開始對全鎮72公里鄉村道進行硬化,到目前為止,已硬化11公里。
全鎮有歌廳1座,書店2家,個體商家270餘戶,每逢古曆尾數二、七日趕場(俗稱趕集)。新中國建立初期,境內有中藥鋪9家,1962年成立中心聯合診所,后名稱幾經變更,於1982年改為架橋衛生院。1988年投資100萬元對鄉衛生院進行了搬遷,現醫院擁有B超、X光、血常規化驗、肝炎檢測等先進的儀器設備。1992年改名為桃源縣肝病專科醫院。由於境內溝港較多,水災頻繁,血吸蟲廣為流行,2004年,經多方努力,架橋醫院定為省級血吸蟲疫區重點整治單位。架橋鎮棲鳳山銀杏參天聳立,寺廟古色古香,傳說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村民見金鳳凰在銀杏樹上戲耍,遂建立寺廟膜拜,並改基隆山為棲鳳山。基隆山下建棲鳳書院,1956年改為棲鳳學堂,1984改為基隆中學。從1984年起,先後投資250萬元搬遷了架橋鎮基隆中學、中心小學,投資100萬元改造了架橋鎮中學、中心小學。全鎮累計投資近50萬元添置了各種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1996年又投資64萬元新建了1500m2的鄉中心小學教師宿舍。2004年,又投資30萬元,對架橋中學、基隆中學和馬路小學危房進行了改造。從1977年以來,教師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逐年上台階,累計為大中專院校輸送了2321名學生。
為加快落實縣委縣政府糧食生產會議精神,架橋鎮召開全鎮糧食生產工作動員大會。會議由鎮黨委書記龔劍鋒主持,鎮長商新鶴就糧食生產進行了具體部署,指出糧食生產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統一思想認識,把糧食生產當做頭等大事對待。二是明確工作重點,強力推進糧食生產工作。三是強化工作措施,確保糧食生產各項任務圓滿完成。李義長強調要全面貫徹縣委縣政府糧食生產會議精神,壓單擴雙,嚴格控制直播,杜絕拋荒。在馬路、朝陽、棲鳳山、東門橋建立“千畝糧食示範片”,其餘各村建“百畝糧食示範片”,明確規定各村從轉移支付中拿出2000元用於單獨考核糧食生產。
2013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9.1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68元。
架橋鎮通過多年來的產業結構高速,建立了以水稻、棉花為支柱產業,養殖業為主導產業,工商業為新興產業的產業格局
(1)加工業。有以糧油加工為龍頭的金山糧油公司。
(2)農業。全鎮現有耕地5.4萬畝,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548畝,常年糧食產量約32735噸,常年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358畝,常年油料產量395.5噸。現有油茶林面積2.2萬畝茶油產量275噸,蔬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上年牲豬存欄15265頭,出欄13116頭,家禽存欄11.2萬羽,基本農產品除保障本鎮人口的基本需求的同時,不斷提升了對創元工業園的供應能力。
(3)服務徠業。近幾年,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蓬勃發展,從業人數達到1800人,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架橋鎮是縣內農業大鎮,通過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並建成了以糧油加工為龍頭的金山糧油公司,2013年年產值達到8000萬元。養殖業以散養為主遍布全鎮各村,2013年牲豬存欄15265頭。至2013年,全鎮形成了以建材、花卉苗木、油茶、糧油、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農村經濟產業格局。
我鎮於2011年4月7日獲得了省級生態鄉鎮命名。同時,積極開展生態村的創建工作,全鄉12個行政村,有1個村於2011年4月7日獲省級生態村命名,11個村於2014年2月10日獲市級生態村命名。達到了市級生態村創建率大於80%的要求。鎮轄區內沒有工業企業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沒有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鄉鎮對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了認真貫徹和落實,堅持了“規模養殖、沼氣能源、有機肥料”的循環經濟新路,轄區內沒有濫墾、濫伐、濫采、濫挖現象,無捕殺、銷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動物現象,近三年內沒有發生較大級別環境污染事件。基本農田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鎮黨委、政府認真踐行“百千萬”工程,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領全鎮人民向“美麗架橋、幸福架橋、發展架橋”的目標而奮鬥前行。2012年以來,全鎮積極爭資引項,爭取和籌集資金2718萬元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投入320萬元對集鎮進行了第一期提質改造工程,讓架橋的“客廳”進一步靚化;二是投入180萬元對自來水廠進行了改擴建,飲水安全進一步保障;三是投入940萬元新建了中心幼兒園,基礎教育進一步延伸;四是投入253萬元對政府院落進行了整體改造,服務環境進一步改善;五是投入220萬元新建了衛生院住院大樓,醫療水平進一步提升;六是投入35萬元新建了中型垃圾處理廠、添置了環衛設施,農村環境進一步美化;七是投入860萬元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農村實力進一步增強。今後,全鎮還將按照規劃、分佈實施提升架橋整體形象的架橋大道亮化綠化工程、綜合商住小區開發、新型農貿市場建設、馬頭山綜合開發、公租房建設、中學擴容擴規、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讓架橋集鎮規模不斷擴大,民生、公共事業基礎設施不斷加強,使投資環境、人居條件日益完善,城鎮總體功能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架橋鎮先後被評為省級生態鄉鎮、市級安全生產示範鄉鎮、市級水利建設十強鄉鎮等稱號。架橋鎮境內有市級文物保護重點單位棲鳳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皿方罍”的發現地,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烈士徐才益出生於該鎮的讓湖坪村。1972年,蘇丹總統尼邁里在馬頭山栽種有象徵中(國)蘇(丹)友誼的常青樹。
2013年1月18日是個艷陽高照的日子,9點當獻血車緩緩駛進政府院內時,已有多人在院內等候,臨近中午時分仍人群涌動。據悉,此次架橋鎮獻血熱情高漲,共有各村(居)幹部群眾、學校教師、衛生院職工、站所職工、機關幹部共40餘人積極響應號召踴躍獻血。
2013年1月31日,市人社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柏枝、羅尚傑一行深入架橋鎮市級扶貧點村先鋒村慰問。在鎮黨委書記龔劍鋒、鎮長商新鶴陪同下,張柏枝、羅尚傑一行分別對該村14戶困難戶進行了慰問,提前向他們送去了節日問候及物資。
架橋的發展無處不在,架橋的面貌煥然一新。昔日出入架橋只有一條縣道,如今已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昔日集鎮只要一條街道,如今已是“四縱四橫”的道路主框架;昔日客商怕到架橋投資,如今紛紛慕名前來投資創業;昔日是純粹的農業鄉鎮,如今已是工業、商業、建築業、房地產、服務業齊頭並進的現代化新興小城鎮;昔日人們守著“一畝三分地”,小農思想嚴重,如今人們想發展、思發展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昔日人們精神生活貧瘠,如今隨著人民廣場等一批公共活動場所的建成,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昔日人們住的是陰暗潮濕的矮舊房,如今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別墅洋房;昔日集鎮夜晚黑燈瞎火,如今已是路燈通明、萬家燈火;昔日集鎮塵土飛揚,如今已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昔日集鎮“臟、亂、差”現象突出,如今已是乾淨整潔、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