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2006年由導演呂樂執導電影

中國著名青春電影《十三棵泡桐》由中國著名女演員劉雅瑟領銜主演,影片根據何大草創作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而成,該小說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以及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

該徠片於2006年10月24日在日本東京電影節首映。2007年03月23日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

劇情簡介


十三棵泡桐劇照圖
十三棵泡桐劇照圖
徠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和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何風是中學里一個遭人白眼的“問題學生”:她留著“板寸”頭,穿著皮衣和陸戰靴,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冰的刀子。刀子和刀子,把青春染成了深色。她所在的高二·一班表面的平靜,隨著轉學學生包京生和金貴的到來而被破壞。富家子弟阿利成了被爭奪的羔羊,就像群雄逐鹿,充滿了緊張和對抗。何鳳和身邊的夥伴,嬌媚而神秘的朱朱,混血而天才的伊娃,還有強悍而陰沉的陶陶,魁梧而粗野的包京生,以及像印地安人一樣樸拙的金貴,都在那個汗膩膩的夏天,歡樂著、疼痛著。何鳳(劉欣飾)是泡桐樹中學里的問題學生,人稱風子。她留著“男生頭”,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冰的刀子,家裡有個動輒拳頭相加的父親。她有個男朋友陶陶(段博文飾),拳頭厲害。她所在的高二一班表面平靜,但隨著新班主任宋小豆和轉校生包京生(趙夢橋飾)還有金貴的到來而被破壞。富家子弟阿利成了被爭奪的羔羊,而強悍的陶陶卻失去和包京生對抗的硬氣,反而被宋小豆“降服”。何鳳轉投向包京生一邊,卻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結果,身邊的同學,朱朱、伊娃都和青春攪在了一起。多年後的何鳳記起往事時光,感慨不已。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出品人呂樂
導演呂樂
編劇呂樂、劉穎
攝影徐偉
配樂劉索拉
剪輯閆濤
道具唐才詩
造型設計楊瑾
服裝設計馮燕
燈光鄭獻營

演員表

角色演員
何風劉雅瑟
陶陶段博文
宋小豆鍾萍
金貴陳建勇
包京生趙夢橋
伊娃羅雅丹
小任老師苟雨樓
朱珠王靜
阿利陳柯良

角色介紹


  • 何風

    何風

    演員劉欣

    泡桐樹中學里的問題學生,人稱風子。她留著“男生頭”,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冰的刀子,家裡有個動輒拳頭相加的父親。她的男朋友是陶陶。

  • 陶陶

    陶陶

    演員段博文

    何風的男朋友,他的拳頭厲害。面對包京生髮出的挑釁,陶陶竟不應戰。一向受陶陶保護的富家子阿利只得被迫追隨包京生。陶陶的軟弱令何風大失所望,兩人因此分手。他愛上了班上的才女伊娃,何風又忌妒又傷心,轉而投入包京生的懷抱。

  • 包京生

    包京生

    演員趙夢橋

    剛轉學來的學生,一來就向何風喜歡的男孩子陶陶發出挑釁,因為缺席了期中考試被學校處分,被開除學籍。失意的包京生偷了何風的刀子挾持了阿利,最終被逮捕。

  • 宋小豆

    宋小豆

    演員鍾萍

     高二一班主任兼英語老師,說話喜歡半仰著頭,言辭刻薄。同學形容宋小豆是天生的恐怖主義者,“可惜她不能投身中東或者南美,當不了紅色恐怖分子,就只好在高二一班製造恐怖氣氛。”她與陶陶的私情相當隱晦。

獲得榮譽


獎項

時間獎項簡稱獎項全稱獲獎人所獲獎項結果
2006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第1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呂樂評委會特別獎獲獎
2006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第1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呂樂東京電影節大獎提名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於2006年5月21日在成都開機拍攝,主要場景選在龍泉外國語實驗中學,同年6月20日關機

創作背景

原小說作者何大草並未參與《十三棵泡桐》的編劇,但他並不介意:“我的原著是以一個女孩的第一人稱來寫的,但我是一個男性作家,是從男性角度寫女性視角。呂樂請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編劇劉穎操刀。劉穎作為一個女性來進行電影劇本的改編,這是一種互補。”何大草感慨說,一部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一部100分鐘的電影,有改動、刪減、增加,是非常正常的,雖然電影比原著改動很多,但我看片時感覺小說的精神、氣質、脈絡都保留了。看的時候,我有很多感動和很多複雜的心緒,記憶中2002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又回來了。呂樂是個非常優秀的導演,他很內斂很低調,但一旦有所動作就會非常有力量,他對演員很自然的啟發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幕後花絮

十三棵泡桐劇照
十三棵泡桐劇照
該片由於院線上映日期沒有確定,改為音像製品發行。
由於片中幾個孩子的特定年齡,使導演呂樂不得不全部啟用非職業演員。
該片的7位主要角色中,有4位都是在成都商報的幫助下選中的成都小演員。

播出信息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2. 北京紫金長天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中國] 
發行公司1. 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

發行上映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日本
中國香港
2006年10月24日
2007年3月22日

作品評價


該片講述的是80后的故事,片中的老師、家長都被設定成了模糊的臉譜化的符號,尤其是蔣校長,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整個一現代教育體制的代言人。至於其他家長,更是純粹淪為冷漠自私的社會符號,一起作用吞噬了那些孩子們本應鮮亮的青春。導演呂樂將鏡頭玩得出神入化。該片是描寫一群中學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的電影,值得家長及社會關注。(四川新聞網、時光網、信息時報評)
嚴格來說,呂樂並沒有把原著中更深更刺痛的殘酷完全展現。但毫無疑問,呂樂抓住了原著的核,而且在三個主要演員的選擇上,體現了他獨到的眼光。他將家庭和社會的因素嵌入該片,與其他一味殘酷的青春片不同,呂樂為影片塗抹了一道亮色,但是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太單薄了,而且有種令人難以忍受的酸溜溜和不協調。(四川新聞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