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侯祠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景區內,又稱姜維祠、伯約廟、姜公祠、缽盂寺。姜維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分前後兩院,前院塑劉關張坐像,名武聖宮,後院正殿塑姜維坐像,名忠勤祠。
現在看到的姜維祠是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重建的姜維祠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包括姜維殿、授略堂和姜維墓。
平襄侯祠前祠后墓,屬墓祠:姜維生、死均未在
劍閣,不屬宗祠,應為名人祠;為蜀國而死,站在四川的角度,屬英烈祠;供奉姜維一人,屬於專祠。
平襄侯祠的主題是:展現出“但有遠志,不在當歸”的精神,激勵後人忠於國家、忠於人民,艱苦奮鬥、矢志不渝。
姜維點將台
祠前廣場上,有姜維塑像,名叫姜維點將台。
跨進祠門,首先看到的是平襄侯祠的前院正殿——姜維殿,正殿上方,高懸“志繼洪軌”匾額,意思是姜維立志繼承諸葛亮所規劃的偉大宏圖。
正殿正中,堂掛帷幕,一如軍帳。姜維全身甲胄,外罩戰袍,頭戴帥盔,腰懸寶劍,足登武靴,左右陪祠身著戎裝的張嶷、
廖化、
張翼、董厥四將,前面置大案一張。再現出姜維“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的歷史場景。
姜維殿
殿內有一組青銅浮雕,記述了姜維鎮守
劍門關時的主要事迹。第一幅浮雕題為“歸附蜀漢”,說的是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正好遇上天水太守馬遵率領姜維等下巡屬縣,聽到蜀軍到來,懷疑姜維等人有貳心,便逃到上邽依據城池自保。姜維追到后馬遵緊閉城門,不予接納,姜維只好又返回
冀縣,而冀縣也不接納他。諸葛亮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以後,各郡縣都紛紛歸順,於是姜維便率眾人一起投奔了諸葛亮,這是姜維真正走向蜀漢歷史舞台的開始。第二幅浮雕“表奏固關”講述的是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兵敗侯和。因黃皓弄權,
譙周批評,姜維不敢回成都,回軍駐紮沓中。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向後主上表說:“聽說
鍾會在
關中整飭訓練軍隊,盤算著進攻,應同時派遣張翼、廖化二人統率各軍分別把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患於未然”。這是姜維在北伐十次退兵后,總結經驗教訓和避免讒言陷害時,向蜀後主提出的守蜀之策。
第三幅浮雕“倚險堅守”講述的是:景耀六年(263年)8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其中鍾會主力13萬人,直趨成都。姜維從孔函谷(今甘肅省武都)出兵,誘使
雍州刺史
諸葛緒離開白水橋頭三十里,乘機迅速通過橋頭,與廖化、張翼、
董厥會合,趕在鍾會到來前,一起退至劍閣堅守,憑藉劍門關天塹,抗擊鐘會。這一戰,姜維靈活用兵,擺脫了被動的局面。
授略堂
第四幅“離關勤主”講述的是:景耀六年(263年)9月,
鄧艾率軍在綿竹擊潰諸葛瞻,後主請求投降,鄧艾佔據成都。姜維在劍閣剛聽說諸葛瞻兵敗時,又聽有人說後主要固守成都,有人說後主要投奔東吳,有人說後主要南入
建寧。姜維不得虛實,於是力排眾議,急率軍由廣漢、郪縣(今射洪)向成都進發,以救後主。姜維忠勤蜀漢,其行為值得稱道。第五幅“詐降鍾會”講述的是:景耀六年(263年),後主歸降的命令到達劍閣時,姜維大驚,眾將咬牙怒目,拔刀砍石,姜維見人心思漢,於是安撫將士說:“我們現在假降,然後乘機殺掉鍾會,興復漢室”,於是豎起降旗,姜維率張翼、廖化、董厥等詐降鍾會,這是姜維在蜀滅亡后,力圖興復漢室的權宜之計。
第六幅“完節盡忠”講述的是:姜維詐降鍾會之後,鍾會帶著姜維等人到了成都,自稱益州牧,背叛魏朝。鍾會打算給姜維五萬名兵士,讓他作先鋒部隊討伐魏朝,原先的魏朝將士憤怒反抗,殺了鍾會和姜維,姜維的妻兒也都被害。姜維心繫漢室,忠勤一生,為後世樹立了楷模。
正殿後面,是後殿——授略堂。
姜維墓
授略堂內有一組“孔明授書”浮雕,講述的是:孔明病困五丈原,姜維到榻前問安。孔明對姜維說:“吾本欲竭忠儘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通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又說:“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圖本,汝可依法造用。”姜維哭拜而受,立志繼承諸葛亮遺志,忠心為主,致力漢室興復。
授略堂后,是“漢大將軍平襄侯姜維之墓”,據說,姜維墓有很多座,孰真孰假一直存在爭議,這座姜維墓是廣元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