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俊

董紹俊

董紹俊,分析化學家。長期從事電分析化學研究。率先在我國開展化學修飾電極研究,開拓了多種體系的電極表面修飾和自組裝;首先在國內發展光透光譜電化學的現場方法研究,並建立分析光譜電化學法的理論和技術;在生物電化學中深入探討生物大分子的電子直接轉移機制,研製成功以修飾電極為基礎的生物感測器,實現在純有機相中的生物檢測;對修飾電極的電催化理論和方法,涉及非穩態體系和超微修飾電極,做出了貢獻。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董紹俊 女,山東青島人,1931年6月出生。1952年畢業於北京鋪仁大學。任電分析化學開放室主任,為研究員、博導。長期從事電分析化學研究,特別在化學修飾電極,光譜電化學,生物電化學和超微電極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承擔過國家、省部委自然科學方面重大任務多項,均取得優秀成績。獲國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學獎5項,均排名第一。出版專著2部。外文專論5冊。專利9項。發表論文400多篇,美國(SCI)檢索,被引用1000多次。美車ISI報告,1993-1997年國際電化學雜誌論文世界排前100名中名列榜首。1997年發表論文被引用篇數個人全國排名第二。1998年當選 為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199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在科研中開拓進取,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大會、專題報告30餘次,在美、歐、亞洲諸國以及香港和台泫地區講學80餘次。被聘為三種國際權威雜誌編委以及美、法兩所大學兼職教授。培養研究生70多人,她本人連續4屆被中科院評為優秀導師。

人物生平


董紹俊,1931年6月26日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她在中學時代,酷愛讀書,閱讀了大量各類書籍。歷史偉人,特別是科學家的傳記深深吸引了她,居里夫人成為她心目中最崇敬的人物,鼓舞她立志做一名勇於攀登的科學家。她勤奮學習,夜晚把電燈拉低避開父母的阻止而繼續讀書,幾年下來成了全家中惟一的近視眼。1949年新中國誕生,她跨進了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在國慶節,她和同學們一道打著腰鼓列隊通過天安門,真正體會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喜悅。就在此學習期間,她父親以“歷史反革命”罪被捕入獄(這樁冤案37年後才得到平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政治和經濟重壓幾乎逼她輟學。痛苦和彷徨沒有將她壓垮,她咬緊牙關堅持下來,直到1952年因國家急需提前一年大學畢業。她以優秀成績被選人中國科學院,分配到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開始了“極譜學”的學習和研究。她開始對極譜絡合物電極過程動力學和示波極譜方法產生濃厚興趣。
1959年,有位資深蘇聯專家來應化所指導工作,他斷言:“稀土電沉積率不能超過70%”,還開玩笑地說:“如果誰能超過此值,我願以腦袋打賭”,顯然這結論是不科學的,董紹俊決心去碰一碰。她另闢蹊徑,經過22個晝夜奮戰,結果證明,稀土的電沉積率達到90%以上,使這位專家大感意外,由懷疑轉為欽佩,並稱讚她“開闢了電解法分離稀土的新途徑”。由此激發了她從事科研的“創新”意識。
1978年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文革”中被迫改行的董紹俊於1979年末重新回到電分析化學室。長期以來,她受父親問題牽連一直是被“內控使用”。對比之下,她倍加珍惜15年後獲得的研究崗位。在查閱大量文獻中她注意到“化學修飾電極”這一新興領域,當時國內尚無人問津。她寫出綜論和研究方案,於1981年元月正式開題,開始了艱苦的創業過程。後來得到中科院領導重視,列入院重點項目並給予了大力支持。
1981年5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F.Anson教授來華講學,在北京大學的學習會上她也被邀請作了“化學修飾電極研究”學術報告。同年夏,日本東北大學長哲郎教授來華主講“化學修飾電極”,她被臨時指派作口頭英文翻譯,結束時該教授主動向中科院領導提出邀請她去日本訪問,並被批准。對她來說,這是50歲才第一次有出國機會,她猶如獲得第二次解放,真是感慨萬千。
1981年10~11月訪日期間,她曾在日本化學會、東北大學作大會報告,反應熱烈。不久受到日本仙台市長的特別接見和隆重宴請,在桌上插了中日兩國國旗,這種對中國科學家的尊重和給予的榮譽更加激起她強烈的為祖國科學而獻身的決心。
1982年10月董紹俊應邀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問,在T.Kuwana教授實驗室了解到國際上有關的先進經驗,訪問了一些著名大學並進行學術交流,特別是參加美國Gordon學術會議(電化學方面)受到很大啟發。名家學者彙集一堂,展開高水平的學術研討,進行自由爭論,這種促進科學創新的形式,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腦海里。
回國后董紹俊積極推進研究向國際前沿發展。她負責籌建了中國科學院電分析化學開放實驗室,於1989年正式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個分析化學方面的開放實驗室,她任該實驗室主任達10 年。除“化學修飾電極”外,還開展了“光透光譜電化學”、“生物電化學”和“超微電極”等新領域工作,先後與美、日、法、香港等有關大學建立了合作研究關係。她被聘為3種國際雜誌、4種國內雜誌編委,提任過美國Kansas大學、法國Bourgogne大學和3所國內大學客座教授。目前她擔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政協常委。最近她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科技成就


董紹俊自1980年率先在國內開展化學修飾電極(CME)研究,在原子、分子、超分子的電極修飾、表徵和功能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董紹俊在研究中勇於開拓,提出新的表面合成方法,成功地研製出各類新型CME 90多種。修飾的單層膜包括無機物(多酸類、混合價態化合物、氧化物、一維導體和納米金屬等)、有機物(神經遞質、染料等);修飾的聚合物膜包括氧化還原型(金屬茂、金屬卟啉和酞菁等)、導電型(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類,以及它們的衍生物)、離子交換型(陰、陽離子交換劑)。近年來又開展自組裝修飾,在分子水平上認識電極表面微觀結構和宏觀電化學響應間的規律,不僅在金表面還在碳表面上自組裝。採用超分子自組裝解決了有序膜體系中荷電基團相互作用造成的難題。
在導電聚合膜研究中,董紹俊小組成功地採用電聚合過程中的摻雜反應研製成電化學感測器。這類感測器性能優異,引起國際電分析化學家的廣泛興趣,跟蹤研究持續不衰。近年董紹俊被聘為國際合成金屬會議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無機物修飾電極研究中,對雜多酸類膜的深入表徵和效應研究,獲得同行承認並列入國際上有代表性的“4個研究小組之一”。
基於對化學修飾電極的研究貢獻,董紹俊多次應邀在國際刊物上寫評論文章,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和專題報告,被聘為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雜誌編委,獲1987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並出版《化學修飾電極》專著1部。
60年代出現的光譜電化學交叉學科方法,使人們能夠在分子水平上認識電極過程的實質和變化規律,一直是國際上活躍的領域。為填補研究空白,80年代初董紹俊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光透光譜電化學法的現場研究。她從理論上分析和指導光譜電化學池的製作,研製成功多種短、長光程的光透薄層電化學池,建立起多種譜學(包括紫外—可見、圓二色、激光偏轉、電子自旋共振譜等)電化學技術和方法,藉此闡明了一些體系複雜、難度大的反應機理問題,如導電聚合物膜的生長、氧化還原和導電機制。所提出的解譜處理方法對解析生物大分子在電場作用下的構象變化發揮重要作用。為表徵物質在電極表面的吸附、定向和轉化行為,提出了光透法研究電極界面反應的新途徑。還提出光透光譜電化學法用於定量分析的理論和實驗方法,顯著提高了檢測靈敏度和分析效率,獲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出版了《光譜電化學方法—理論和應用》專著1部,撰寫了《光譜電化學》專論2種(1995年,1996 年分別在美國、英國出版)。
通過電極表面分子剪裁賦予電極特定功能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催化,而電催化反應體系往往是不穩定的,過去僅按穩定體系對待,缺乏合理性。董紹俊結合金屬卟啉電催化氧分子的實際,提出一套研究不穩定體系電催化的流體動力學理論和實驗方法,包括環反應動力學、擴散層掃描和催化粒子的活性分佈等;提出描述催化活性和穩定性關係的定量表達式,在多種電催化體系中得到實驗驗證。所提出的非穩定體系電催化理論曾遭到國外某專家的反對,通過激烈的學術討論,最終贏得了勝利。1993年該項目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超微修飾電極上的電催化在生物電化學研究中占重要位置。董紹俊首先提出超微修飾電極的電催化理論和實驗方法,建立了描述電催化活性和電子傳遞機理的動力學模型,並得到實驗驗證。建立了超微電極研究聚合物膜中離子、電子傳輸機理的方法,適用於固體電解質有關參數的測定。有關超微修飾電極的電催化理論和實驗方法,被收入外國叢書中,作為“現代電化學方法新進展”推薦給研究工作者。

社會評價


董紹俊在科研生涯中,孜孜不倦,忘我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在前沿領域中取得重要進展。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八五”、“九五”的重大、重點任務,獲得國家、中科院自然科學獎5項。出版專著2部,外文專論6冊,獲專利9項,發表了450篇論文。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統計,1993-1997年國際電化學論文發表前100名中,她名列榜首。
董紹俊立足本職,放眼世界,嚴以律己,在學科建設、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董紹俊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先後在美、歐、亞十多個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的幾十所大學講學80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專題報告30多次。
80年代以來,董紹俊多次被評為先進室主任,1986年吉林省“三八”紅旗手,1988年獲振興吉林二等功,1993年獲吉林省英才獎,1996年被授予長春市蔣築英杯十佳個人,1998年為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199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
董紹俊以培養人才為己任,作為導師和長者,她關心愛護學生,在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及時給予幫助。在科研上,狠抓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特別重視培養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學風。她經常教導青年人要耐得住坐冷板凳,要頂得住外界的種種干擾,不為名利引誘而動搖。成功時不停步,失敗時不氣餒。多年來,她直接培養博士生36名、碩士生25名和指導博士后7名。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3人和優秀獎5人,億立達獎4人,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人,她本人也連續4屆被中科院評為院優秀導師。

簡歷


1931年6月26日 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
1949-1952年 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
1952-1959年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實習員。
1960-1985年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81年10月至1981年11月日本東北大學訪問學者。
1982年10月至1984年2月 美國Ohio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1986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電分析化學室主任(至1992 年)。
1989年至1998年3月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開放研究室主任,學委會副主任。
1989年11月至1990年2月 美國Kansas大學客座教授。
1991年4月、1994年9月至10月 法國Bourgogne大學客座教授。
1995年9月至今 南京大學、青島化工學院徠(現青島科技大學)、河南大學兼職教授。
1987年至今 《分析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科學》,《電化學》雜誌編委。
1995年至今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編委。
1997年至今 《Bioelectrochemistry & Bioenergetics》編委。
1999年至今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編委。
2000年2月 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