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羅漢洞的結果 展開

羅漢洞

羅漢洞

羅漢洞,始建於北魏的佛教石窟寺,以16羅漢洞著名,在綿延5華里的涇河北岸石崖上鑿有窟龕200多個,是涇川佛教聖地規模宏大的禮佛中心之一。開窟后寺名即成地名,近代成為鄉名。高平塬至羅漢洞之坡,名羅漢洞坡。

羅漢洞又名羅漢洞石窟,位於涇川縣羅漢洞鄉羅漢洞村,西至霍家溝口千佛嘴,東至韓家溝,東西約2公里,254個大小窟籠中,以千佛嘴與清霄洞為最,洞內外尚存高大造像石胎和洞內殘存壁畫、泥塑彩繪高浮雕壁塑、壁題等;窟窿設計奇巧,選址險要,結構複雜且神秘,如“自然”小麥積山。

羅漢洞介紹


羅漢洞屬涇川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洞景觀
羅漢洞景觀
羅漢洞在羅漢洞鄉羅漢洞村的紅砂岩壁上,有上下兩層,在長約2公里的地段上存有上百個窟龕,主窟清霄洞,是一座平頂四柱式方形窟,面積近100平方米,東面牆壁上殘存的壁畫浮雕上(初步考證為宋代),生活場景、人物形態都很鮮活,四個方形柱上彩繪浮雕佛像形象威嚴。在入口處,有清朝光緒年間重修的記載。在洞口外面,還肅立著一座高約6米的大佛,風吹日晒,泥表已經脫落,但石胎還基本完整。而距洞西10多米遠的16羅漢洞里,羅漢早已不知影蹤,只留有16個佛龕。處在312國道上的千佛寺,原來有上百個石窟及佛像,但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興修水利時遭到破壞,2000年修建312國道鳳嵋段時殘存的石窟再次遭毀。目前僅余不到10個窟龕。在羅長公路(從羅漢洞到長慶橋)路邊的石崖上,露天的石佛雕像抬手就可夠著,由於長期風化,已開始剝落酥化。更有許多石窟處在涇河河灘邊緣,已經被沙石淤泥填塞,還有數十個石窟由於六十年代修堤壩被掩埋堤壩下。就連南石窟寺也存在山 體裂縫滲水,窟中潮濕風化的問題。

地理位置


羅漢洞起源


羅漢洞,始建於北魏的佛教石窟寺。它是中國歷史上開鑿的第一批石窟,涇河北南石窟之西有大量的這樣的窟。遠看石窟規模。清乾降《涇州志》錄有李植元《羅漢洞》詩:“佛閣高浮碧水涯,氛濃團殿散晴霞。登峰放眼藤蘿洞,千頃琉璃十丈花”。詩意說,“佛閣高浮”在巨大的水面之上,“團殿”與神秘的煙霧,登高滿眼儘是洞,“千頃琉璃”寫出了石窟外豪華宏大建築物。這首詩寫盡了羅漢洞石窟寺的面積、規模,它東西長五華里。
與羅漢洞石窟寺呼應的是千佛寺,最早有數百個石窟,有千尊佛造像。上世紀50 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有水渠、水塔、312國道從石窟群中穿過去,毀掉了上百個窟和近千尊佛像。這是在窟外石壁上的佛像,多是一佛二菩薩,現有幾十尊石胎殘留。

羅漢洞價值


它是見證人類佛教文化史興衰過程的規模令人震驚的物質文本。這就是涇川石窟長廊的第一價值。512窟分佈在涇川百里之間,直線不足百里,石窟開在涇河兩岸及南北溝內的兩岸石崖上,故長廊是“非”字型,以實際距離相加,則超過了百里。從長安至羅馬的絲綢之路上,以路的概念曾經存在的原創的建築、路標全沒有了,有的也只是點的形式。而涇川百里石窟長廊是一百里原生形態的絲綢之路,鑿在石崖上的石窟,千年依舊,它是絲路的里程碑、路標。絲綢之路的“路”——就沿著石窟中間的涇河川(古為回中道,今為312國道)東下長安,西上羅馬。
以原生形態的路的概念或遺產看它,以“一百里”里程單位論它,它可能是整個絲綢之路上惟一的。以此論它的價值,它應是無價的。它是全人類的遺產,保護它不僅是涇川當地人的責任,全人類都有責任來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