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渡鎮

重慶市南川區轄鎮

頭渡鎮,隸屬於重慶市南川區,地處南川區南部。

清朝時期,頭渡鎮境域屬豐里一甲;1992年9月,由頭渡鄉改為頭渡鎮。截至2018年末,頭渡鎮戶籍人口為11954人。截至2020年6月,頭渡鎮下轄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頭渡橋。

歷史沿革


頭渡鎮
頭渡鎮
清朝時期,頭渡鎮境域屬豐里一甲。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頭渡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頭渡鄉與小河鄉、德隆鄉合併為帶礪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帶礪鄉析設頭渡鄉;同年8月1日起,小河鄉、頭渡鄉再次合併為帶礪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又將帶礪鄉析分為小河鄉、頭渡鄉。
1953年7月,頭渡鄉分為頭渡鄉和長壩鄉;同年11月,頭渡鄉和長壩鄉及原屬德隆鄉的金佛鄉合併為頭渡鄉。
1967年,頭渡鄉改為頭渡公社。
1980年12月,由頭渡公社改為頭渡鄉。
1992年9月,由頭渡鄉改為頭渡鎮。
1994年8月18日,南川撤縣設市,屬南川市
2007年,南川撤市設區,屬南川區。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頭渡鎮下轄4個行政村;下設29個村民小組。 
玉台柏枝
方竹前星
截至2020年6月,頭渡鎮下轄4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頭渡橋。
前星村玉台村
方竹村柏枝村

地理環境


頭渡鎮
頭渡鎮

地形地貌

頭渡鎮
頭渡鎮
頭渡鎮地處大婁山褶皺地帶,金佛山南坡,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地為主,呈深切中山地貌;北部系川東平行嶺谷區,呈台地淺切低山地貌,中部屬大溪河上游支流,呈沖槽階地,地貌起伏較大,平均海拔高1495.5米;境內最高峰位於風吹嶺,海拔2251米;最低點位於響水,海拔740米。

氣候特徵

頭渡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22℃,1月平均氣溫3℃,極端最低氣溫-6℃;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206天,降雨集中在每年3—8月,6月最多。

水文

頭渡鎮境內河道屬柏枝溪、菜竹壩支流、天生溪3大流域,其中柏枝溪流域面積0.26平方千米,天生溪流域面積0.15平方千米,河流總長度26千米,河網密度0.15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1.4億立方米,年排澇量0.3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0.5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柏枝溪,從德隆鄉至金山鎮流經境內玉台村、柏枝村,長10千米,流域面積0.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3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頭渡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滑坡等;滑坡災害年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4—9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3年7月13日前星村地區。

自然資源


頭渡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煙煤、鋁礦、石灰石、石膏、硫黃、硝、鐵、鈦、鈾等。2011年,頭渡鎮有耕地面積1.3萬畝,人均1.1畝;林地面積7.4萬畝。

人口民族


頭渡鎮
頭渡鎮
2011年末,頭渡鎮總人口1167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64人,城鎮化率9%;另有流動人口2154人。總人口中,男性6129人,佔52.5%;女性5546人,佔47.5%;14歲以下2010人,佔17.2%;15—64歲8343人,佔71.4%;65歲以上1322人,佔11.4%;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頭渡鎮人口出生率11.5‰,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4.1人。 
2017年末,頭渡鎮常住人口為7641人。 
截至2018年末,頭渡鎮戶籍人口為11954人。
2021年6月3日,重慶市南川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頭渡鎮常住人口為4680人。

經濟


綜述

頭渡鎮
頭渡鎮
2007年,頭渡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761萬元,同比增長17.9%;財政總收入84.9萬元,增長9%;農民人均收入3941元,增加955元。
2011年,頭渡鎮財政總收入103.2萬元,比2010年增長5.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萬元,比2010年增長4.1%。2011年,頭渡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535元。 

農業

2011年,頭渡鎮農業總產值達到9823萬元,比2010年增長11.1%。頭渡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為主。2011年,頭渡鎮生產糧食5200噸,其中水稻2800噸,小麥20噸,玉米2100噸;經濟作物以竹筍、中藥材為主,是南川區方竹筍主產地,其中竹筍產量600噸,收入9600萬元。2011年,頭渡鎮水果產量100噸,收入100萬元;藥材產量500噸,收入2500萬元;中藥材種植面積2.1萬畝,筍竹面積12萬畝,中蜂養殖8500群,有筍竹專業合作社5家、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2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4家。2011年,頭渡鎮生產肉類1875.4噸;畜牧業總產值3250萬元。2011年,頭渡鎮水果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500噸,主要品種有晚熟李子、梨、黑桃、桃。頭渡鎮漁業以草魚、冷水魚養殖為主。2011年,頭渡鎮漁業總產值2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2%。 

工業

頭渡鎮工業以小水電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2011年,頭渡鎮企業28家,職工623人。2011年,頭渡鎮工業總產值為2650萬元,比2010年增長1.3%,工業增加值從1949年的100萬元,增加到1978年的800萬元,2011年達到1700萬元,比2010年增長7%,占生產總值的22%。 

商業

2011年末,頭渡鎮有商業網點28個,職工32人。2011年,頭渡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896萬元,比2010年增長9.1%;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980萬元,比2010年增長13%。 

金融

2011年末,頭渡鎮有2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5700萬元,比2010年增長22.8%;人均儲蓄6589元;各項貸款餘額260萬元,比2010年增長38.4%。 

社會


教育

頭渡鎮
頭渡鎮
2011年末,頭渡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11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校2所,在校生496人,專任教師2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4人,專任教師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頭渡鎮教育經費達471.57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40萬元。 

科技

2011年末,頭渡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人,經營管理人才1人,技能人才4人,農村實用人才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頭渡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有文化活動中心4個,各類文化專業戶29戶;有各類圖書室5個,藏書1.5萬餘冊。2011年,頭渡鎮有體育場地2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方竹杯男子籃球賽;3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2011年末,頭渡鎮有有線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數為200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000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頭渡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人口和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1個;病床12張,專業衛生人員12人。2011年,頭渡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000人次。2011年,頭渡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萬人,參合率97%;孕產婦死亡率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零。 

社會保障

2011年,頭渡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22戶,人數32人,支出8.0萬元,月人均135元,比2010年增長10.2%;城市醫療救助3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23人次,共支出2.6萬元,比2010年增長0.2%;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1人次,支出0.8萬元,比2010年增長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8戶,人數557人,支出63萬元,比2010年增長0.7%,月人均94元,比2010年增長0.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人,支出33萬元,比2010年增長1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1人,支出19萬元,比2010年增長11%;農村醫療救助25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76人次,共支出5萬元,比2010年增長9%;農村臨時救濟13人次,支出1.8萬元,比2010年增長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人,接收無軍籍職工1人。 

交通


2011年末,頭渡鎮有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10千米。 頭渡鎮有頭鳳路經過境內。

文化


地名由來
頭渡鎮因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柏枝溪上第一個渡口建的“頭渡橋”而得名。 

風景名勝


頭渡鎮
頭渡鎮
頭渡鎮境內景點有古佛洞、銀杉林、石林、杜鵑林(杜鵑王后)、將軍歸隱、錦屏峰、母子峰、石人峰、燭台峰、鷹嘴峰、鳳凰寺、十里李花長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