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烏村
慈烏村
慈烏村,又名金村,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塘橋鎮,是一個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4.00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07萬元。該村基礎設施建設良好,全村已實現五通,有水有電,交通便捷。
慈烏村,又名金村,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塘橋鎮,是一個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據史書記載,這裡晉代開始有村落,唐代稱太平鄉永昌里,宋時稱潘圻村。明代洪武初年(約1378年),金氏先祖金啟明從浙江蘭溪輾轉到此定居。其時,村旁有水名暗涇,夾岸榆槐楓梓,交柯蔽蔭,數千隻烏鴉築巢其上,因烏鴉有母慈子孝美德,故稱慈烏村。金村巷門曾有“慈烏啟瑞”題額。直到清代雍正年間始稱金村。
民間有俗語:蝦徐市、蟹恬庄,蟛蜞金村,因靠近江邊,多蟛蜞故也。舊時,金村與恬庄、福山、慶安是常熟北門外四個有名的古鎮。明末清初,金村集鎮已是商號林立,茶館、酒肆、書場、典堂、店鋪、賭場等無所不有。直到今天,金村仍然是方圓幾里百姓趕集交易的重要地方。
金村小鎮四周環水,人家枕河,猶保存一批明清、民國舊建築,井字型的小街深巷,清晰可見。往昔,金家花園和王家花園(又名東園、西園)以其精巧雅緻聞名江南。清乾隆時,民間曾有“金村八景”之說。村東李烏墩,相傳乃唐朝宰相令狐綯之墓;村西朱扈墩為明朝進士楊孟舒墓葬處;金村附近還有明代錢順時、錢時俊兩進士之墓。江南園林、明清建築、金村八景與名人墓葬等構成古村悠悠文化積澱。
金村大族為金氏、王氏,均以耕讀傳家,崇尚詩書禮義。“二十餘井井井流甘,一百餘家家家識字”,是金村淳樸民風的真實寫照。故明清以來進士、舉人、生員等不絕如縷。兩朝帝師翁同和、篆刻家趙石農、共和國少將周文在、南京雞鳴寺著名住持宗誠法師等名流,都在金村留有生活蹤跡。
尤令金村人自豪的是,金村擁有一部傳世之寶《金村小志》。作者金鶴翀,金村人,為近代學者。此書經先生20年考證撰寫,於1923年印行,為後人了解金村乃至周圍妙橋、港口、福山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近年來,在古村的保護、利用和開發中,千年古剎永昌寺修葺一新,香火旺盛;仿古建築金村農貿市場竣工落成,交付使用。祖籍金村的海內外遊子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故鄉美好的情感,千年文化古村迎來了又一個美好的春天。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4.00畝(其中:水田146.00畝,旱地58.00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糧食、蠶桑等作物;擁有林地130.00畝;水面面積2.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其他面積137.90畝。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35戶全部通自來水。有35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5.71%和85.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佔總數的71.43%和28.5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大麗高等級公路從村內經過,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摩托車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3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萬元,佔總收入的 10.18 %;畜牧業收入19.00萬元,佔總收入的 17.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3頭,肉牛2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1.00萬元,佔總收入的 0.93%;第二、三產業收入72.00萬元,佔總收入的 66.62 %;。農民人均純收入1,954.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該村的主要產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5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4.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蠶桑特色產業。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人(人員名單附后),參合率 100 %。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合小學,中學生就讀到義朋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3.0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13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6.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2 人,女黨員3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由於經濟落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難以開展,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效益低下;
2、由於與麗江古城區七河鄉用水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導致雙方衝突,為社會穩定埋下不和諧因素;
3、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藉助我村區位優勢,依託傳統磚瓦燒制,正確引導、安全生產、合法開採、規模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抓好支柱產業的培植,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爭取五年內生豬養殖達1000頭以上;
3、大力發展栽桑養蠶技術,積極發展蠶桑業,把可利用之地全部發展成蠶桑,來增加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