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斯·馮·施陶芬柏格

納粹德國陸軍上校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施陶芬柏格(德語: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1907年11月15日-1944年7月21日),男,出生於德國葉廷根,納粹德國陸軍上校。

1926年加入了第17騎士兵團(班貝格)。1929年從軍校畢業返回位於班貝格的兵團,並在1930年被擢升為少尉。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加入了衝鋒隊。1939年從第6裝甲旅調至總參謀部。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的行動中是主要執行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紀念郵票
紀念郵票
1907年11月15日出生於德國葉廷根。父母都屬於斯圖加特的符騰堡宮廷的成員,母親出身伯爵並且是符騰堡王室的宮女,父親則是符騰堡國王的將軍。在一所私立小學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很快轉進斯圖加特的精英中學與兩個哥哥一起就讀。

服役經歷

1926年加入了第17騎士兵團(班貝格)。
1929年從軍校畢業返回位於班貝格的兵團,並在1930年被擢升為少尉。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加入了衝鋒隊。
合照
合照
1936年全家遷往柏林,在柏林軍事學院接受了進一步的培訓(1936-1938)。
1939年從第6裝甲旅調至總參謀部。
1943年春的一天早上,遭遇美國戰鬥機突襲,受重傷后,在這次襲擊中失去了左眼、右手和左手的兩個手指。夏天還沒過完,便要求回部隊,打定主意要設法暗殺希特勒。他曾經擁護納粹,但是納粹的種族屠殺行為以及希特勒使歐洲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做法讓他感到厭惡。希特勒認為施陶芬貝格很有個人魅力和頑強的精神,因此任命他為德國本土兵團的參謀長。
1944年7月11日帶了一個炸彈,與希特勒和戈林在一起待了半小時,但沒有撥動炸彈開關,因為希姆萊不在場。他們曾決定最好將納粹三魔頭(希特勒、希姆萊、戈林)同時殺死。7月15日希姆萊和戈林都不在場。施陶芬貝格離開房間打電話通知夥伴,雖然只有希特勒一人,也決定啟動炸彈裝置。可是返回會議室時,希特勒已經離開。7月20日早晨帶著自己的副官哈夫登中尉飛往“狼穴”,在公文包里放了3樣東西:兩枚炸彈、一個定時引爆裝置和一件襯衫。12時過後,施陶芬貝格走進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的辦公室,開始組裝炸彈。12時42分炸彈準時爆炸。一聲巨響后,24名與會者中4人當場死亡。但刺殺的目標希特勒卻逃過一劫,僅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髮、震壞了耳膜。任務完成後飛往柏林。抵達柏林后隨即命令啟動“瓦爾基里計劃”,企圖奪權。希特勒隨即展開了血腥報復,拘捕了約7000名“涉案男女”,並處決了其中約5000人。施陶芬貝格和克萊斯特的父親都被槍決。施陶芬貝格最終也被抓獲,和另外4名同伴被判以死刑,立即槍決。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44年7月20日去世。
畫像
畫像

人物評價


社會評論

家庭合影
家庭合影
如今,德國有數千街道、學校、廣場甚至火車站都以“施陶芬貝格”命名。但對他的評價一直都充滿爭議。
在納粹統治時期,絕大多數德國人對反抗運動很不理解。甚至到了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國民眾贊同反抗納粹統治。戰後,仍有不少德國人將施陶芬貝格視為“叛國者”,認為他破壞了德國人“忠於職守”的傳統。
約翰內斯·勞在1994年曾這樣說,“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對於他們的錯誤和疏忽不要視而不見。”
但在2004年6月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在諾曼底登陸60周年儀式上宣布,施陶芬貝格等人的行動證明,早在德國戰敗前一年,一些德國人已在試圖結束納粹統治。言下之意,德國人也有自己的反納粹英雄。
2004年7月20日德國為這次未遂的暗殺行動舉行了60周年紀念活動。施羅德稱讚施陶芬貝格等德軍軍官為所有德國人做出了榜樣。

家人回憶

長子
“我最初並不理解父親”
左2:施陶芬伯格的兒子貝爾索爾特
左2:施陶芬伯格的兒子貝爾索爾特
施陶芬貝格被槍決后,留下了5個孩子。長子伯特霍爾德,父親遭槍決時,他只有10歲。2007年,伯特霍爾德首次面對媒體。談到父親,伯特霍爾德的感情很複雜。他很崇拜父親,但對父親的了解甚少。
1943年,施陶芬貝格因傷回國。那一年的聖誕節,他回家看望孩子。此後,伯特霍爾德僅見過父親兩次:“一次是在一個葬禮上,一次是父親在1944年6月休假時。通常,我們根本見不到他,他幾乎從不回家。”
父親被處決時,伯特霍爾德同母親、奶媽、女僕、弟妹以及母親娘家的一大幫親戚,生活在德國中南部城市班貝格。他回憶說:“我從收音機中聽到一起刺殺希特勒的陰謀失敗了。廣播中並沒有提及任何人的名字。我想知道更多的情況,但家人此後就不讓我再聽收音機了。”
“為什麼要刺殺元首?”
“後來,還是我母親捅出了這個消息。她說,那次刺殺行動是由我父親實施的,他已被處決。聽到這個噩耗,我感覺就像晴天霹靂。我不停地問,為什麼要暗殺元首?母親回答說,為了德國,父親必須這樣做。我當時並不理解母親這番話的含義。”
“當時,我不能理解任何試圖刺殺元首的人。元首雖不能說是我的偶像,但他是德國的領導人,人們當時依然相信德國會贏得戰爭。那時我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在學校里每天聽到的都是納粹的宣傳。年輕人的思想最容易被洗腦,最容易迷失自我。”
黨衛軍頭子希姆萊想要殺死施陶芬貝格的所有親人,他們中的多數都被關進了集中營,但最終竟然逃過一劫。伯特霍爾德回憶說:“當時我媽媽正懷著第五個孩子,刺殺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晚上,她就被蓋世太保帶走了,隔天晚上,我祖母也被捕了。”
1933年與尼娜合影
1933年與尼娜合影
此後,伯特霍爾德被送進了一家孤兒院,改名為梅斯特,直到1945年6月才和母親團聚。在這期間,伯特霍爾德的世界被封鎖起來,沒有學校,沒有報紙,也沒有廣播。母親先在柏林接受審訊,然後轉到蓋世太保提審犯人的拉文斯布呂克監獄,直到臨產才離開。後來,在蓋世太保的監視下,母親被送進波茨坦的一家天主教醫院。戰爭快要結束時,她被送回家。為什麼這一家人沒有被處決,這至今仍令人費解,可能納粹領導人想在取得勝利后再來處置他們,但那一天一直沒有到來。
“父親的行動是英勇之舉”
就在父親緊鑼密鼓地秘密策劃暗殺希特勒之際,伯特霍爾德卻整天纏著母親,非要母親同意他加入希特勒青年團組織。按照規定,只有14歲以下的德國少年才有資格加入。伯特霍爾德回憶說:“母親故意讓我的這一美夢泡了湯。她對我說,我長得太快了,太瘦了,身體不成比例。”
與父親一樣,伯特霍爾德後來也加入了騎兵部隊,1994年以少將軍銜退役。但伯特霍爾德否認自己參軍是受父親的影響。
對父親策劃的那次暗殺,伯特霍爾德的感情很複雜:“我說不清楚。我們的家規是,不能公開猜測反抗運動的動機。父親的行動是英勇之舉,他知道刺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相關作品


電影
行動目標希特勒》(Valkyrie)中的施陶芬貝格
本片記述了二戰期間一些德國軍官試圖刺殺希特勒以拯救人類,停止戰爭的義舉,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們的光榮將永載史冊。湯姆·克魯斯在本片出色的表演真實的向觀眾再現了一名正義且沉著冷靜的軍人(施陶芬貝格)形象。在濃厚的反戰題材下,影片最後宣示了“你們無需羞愧,你們曾奮起反抗。你們為自由、正義與榮耀而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