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村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社鄉下轄村

北社村位於平順縣西部台地15公里處,北距潞城,南壤壺關,在207國道、成小線、長李線的交叉地段。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827戶,2280口人,黨員115名,耕地面積3034畝,人均收入6300元,本村現有中學一所(北社中學),學生400多人,現有小學一所(北社中心校),學生600餘人,現有縣級衛生院一所。

歷史沿革


北社村,最早來這裡定居的是曹姓,這個姓曹的是從西社遷過來的。直到現今,北社的曹氏家族每年還有到西社叩拜家譜上老墳的情況。曹氏最初來到北社定居的地址在當今鄉政府西南的地方。因曹氏(包括西社和北社的曹家)是從洪洞遷來西社和北社的,非常懷念故鄉,並且當時發展成10多戶,形成一條小小的街道。於是定名為“懷鄉亍”。雖然到這裡雖然沒有了村莊,但是,人們還叫這裡為懷鄉亍地。到後來,人口發展多了,慢慢移居到新村址。
北社村
北社村
北社村,何以叫北社,這與九天聖母廟有關。九天聖母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712平方米,建築面積1495平方米,廟內舞樓系宋元符三年(1100)創建原構,是研究古建築與戲劇史的珍稀實例。2001年6月,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建中靖國年間,九天聖母廟重修竣工,周邊各村均需參加開光祭祀活動,為籌措資費,周邊各村分成五大社,北面的叫北社,南面的叫南社,西面的叫西社,北社在南社之北故名。於是北社村的村名就一直延用下來。
戰爭時期,北社村歸平順一區管轄,區公所設平順城關,四三年,歸五區管轄,五五年,北社設鄉后,歸北社鄉管轄至今。北社村是鄉鎮的文化中心、經濟中心。
這裡的大姓是曹、原、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北社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部,地當東徑113°16′47.0"、北緯36°15′01.3"。境域總面積約5.03平方公里(466.57公頃),南北長約2.665公里,東西長約2.401公里。東與潞城區郭家莊村、本鄉北坡村接壤,南與本鄉南社村搭界,西與本鄉西社村、潞城區山後村、鼎留村隔溝相鄰,北部與潞城區黃池村、申家村、苗家村搭界。村落中心海拔926.4米。東距平順縣城最近公路路程15公里,南距壺關縣城最近公路路程20公里,西南方向距長治市潞州區最近公路路程15公里,西北方向距潞城區城區最近公路路程10公里。
北社村
北社村

地形地貌

北社村位於上黨盆地東側,地形總體上呈東南高、西北低,南北方向一條深約30來米、寬約50餘米的河溝(稱東河溝)將全村地面分割為兩片。其中東片(村民稱之為東岸上)為山嶺,西片為平川。平川西部邊沿由深溝(西社河谷)環繞,與西面對岸山嶺隔溝相對。村落建於平川東邊的南北中心處。東岸上的上部為石灰岩裸露的干石山頭,下部及溝窪有層層梯田,主要山頭由北向南依次稱狐狸尾巴、葫蘆尖、石檐頂、平頂堖等,主要溝窪和山腳梯田由北向南依次稱禁草凹、小廟腳、東坡頂、小凹、麻山溝、王葫蘆嘴、家后嘴、溝北、石檐凹口、紅土凹、北小山、棗岸、平頂堖后、平頂堖前、咕隆窯溝、柳陽坡等區片。村域西片平川繞村落遍布著連片的台階式耕地,由東至南至西至北再至東部,依次稱岸上、圓搭欄、垛畝、東上、圓神地、南堂兒后、紅南、西南溝、王家溝、西川(xuan)(包括牛王圪道、西坡堖、池西、西泛上、廟西、廟后、油葫蘆等)、大圪道、寨上、桃山、石環、常鎖口、黃池道(包括北岸上、五十畝、下五十畝、牌樓后、獎鋪、一百畝、神坨等)、當川(xuan)(包括斜嘞、紅祥等)、東川(xuan)(包括垛板頭、東溝邊等)等片區。東河溝內由北至南依次有黑老哇溝、石洞溝、麻山溝、小柳溝、溝北溝、咕隆窯溝、柳陽坡溝、南小溝、紅桂頭溝等支溝。境域西南部由南到北與西社河谷相通的支溝有西南溝、王家溝、奎溝、西泛溝、池西溝、老山溝、桃山溝、石環溝等。

氣候特徵

屬溫和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在9C左右,平均最低氣溫為1月份,在-8C以下;最高氣溫在7月份,可達30C以上。年平均無霜期180天左右。降水通常主要分佈於夏季,春秋季較少,冬季最少。降雨最多常在7月份,8月份次之,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mm左右。

土壤

主要為碳酸鹽褐土,包括耕種黃土碳酸鹽褐土、耕種紅黃土碳酸鹽褐土、耕種淤淀碳酸鹽褐土。土層深厚,耕層有機質含量高。

政治


近年來,北社支村兩委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綠色”和“發展”兩大主題,著力打造新農村建
北社村
北社村
設升級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團結和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學習經驗、堅定信念、不等不靠、因地制宜、紮實工作、敢於創新、馬上行動,結合鄉村旅遊,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新亮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擴面提質。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大做強旅遊扶貧產業;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開展各項工作,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社會風氣健康向上,經濟建設穩步發展,村民的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16~2018年,北社村按照鄉村振興要求,圍繞興工強村、大賽會(12張)生態美村、旅遊活村、商貿富民、和諧興村目標,結合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鄉村旅遊,成功舉辦了三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轅四景車賽會”,為北社村發展鄉村旅遊,營造“民俗的北社、北社的民俗”,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


歷史文化

獨轅四景車賽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獨轅四景車賽會是山西平順縣的漢族民俗活動。民俗表演(16張)作為該縣東峪溝九天聖母廟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大賽會”上的主要社火之一。四景車定型於明代,車高13米,通體用彩色絲綢扎制,由車棚、盆、車樓、桅杆組成,車前套有兩頭梢牛。“四景”並非車身有四處景觀,而是指車內巧妙的設計和獨特的工藝。
北社村
北社村
相傳千年的四景車成為北社傳統民間民俗文化的代表傑作,先後參加了展示魅力長治活動,由中央電視台《一年又一年》專題欄目向全國觀眾播出,后又被中央電視台CCTV4《走遍中國》(2005)、CCTV7《農廣天地》(2017)、CCTV10《中國影像方誌》(2018)專題攝製組進行拍攝播出。
2005年元宵節代表平順到長治參加元宵節街頭表演活動,榮獲一等獎,2006年北社村又以四景車為主題,成功舉辦了中斷67年的民間大賽會。
2011年5月,“獨轅四景車賽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迹

北社三嵕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創建年代無考,現存大殿為元代遺構,余皆清代建築。廟坐北朝南,單進院,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台)、獻殿、大殿、東西廊房、耳殿,佔地面積988平方米。
大殿石砌台基高0.5米,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三椽栿對前搭牽用三柱。
大禹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廟位於北社鄉北社村西北,創建年代不詳,傳說,當年大禹途經此地,見百姓吃水困難,便停下來幫助尋找泉脈,打出了一口泉井,當地百姓將其稱作“大禹泉”,並在泉井旁建起大禹廟以志紀念,明、清皆有修葺。現存一進院,中軸線上自南依次有山門(上為例坐戲台)、獻殿、大殿,兩側有夾樓、廊房、配殿、耳殿。大殿主體結構為元代,石砌台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但檐硬山頂。梁架四架椽層三椽栿對前搭牽通檐用三柱,斗栱四鋪作雙下昂,內檐斗栱四鋪作。廟內存清代重修碑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