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是明代畫家戴進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徠《春山積翠圖》繪一山間小徑,一老者策杖緩行,侍童攜琴隨後,山間深處屋宇隱約。近景岡丘作古松一組,欹斜盤曲,挺立坡側,是畫面上分量最重的部分,而松蔭下山路間,便是畫面的主要人物。此圖畫面呈“s”形布局之特點,諸景交錯,產生深遠感和開闊感。畫中春山染綠,翠色茫茫,展現了春光中的壯麗景色。在技法上,筆墨簡勁粗放,山石以大片渲染為主,加幾筆勾勒和斧劈皴。

畫作內容


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
此畫從構圖來看,可分為遠景、中景和近景三段式。近景作山腳,幾株古松盤根屈曲,從畫面右側向左中部伸展,枝葉茂盛。蒼勁有力的筆法,把山澗里的兩株蒼松豪爽挺拔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位老者持杖緩行,一書童抱琴隨後,一前一後走在山間小徑上。前頭不遠處,山樑後面露出茅舍的屋頂,隱約可見。
是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唐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靜苞”。

創作背景


明代前期,宮廷內外受南宋院體畫風影響很大,以戴進為首形成“浙派”。戴進所作題材比較廣泛,筆墨功力深厚,以山水畫為最長。戴進畫風面貌甚為複雜,傳世作品也較多,流散在國內外各地,其中真偽混淆。山水畫方面,以其六十二歲所作《春山積翠圖》為代表。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他作此圖時,生活已窘迫不堪,在京難以立足,“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人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士攜琴的題材只能是發抒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
此畫作於己巳(1449),戴進時年62歲,為晚年山水畫的代表作。

藝術鑒賞


構圖

《春山積翠圖》的布局與南宋院體水墨豪放一派緊密相承。用斜向切割式表現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十分簡潔明快。近景作一山腳,幾株勁松屈曲盤桓,枝葉茂盛。一老者曳杖緩行,一書僮抱琴跟隨,一前一後走在山間小徑上。前頭不遠處,山樑後面露出茅舍的屋頂,景物與人物活動相呼應。中景和遠景的片山皆從畫外切入,一左一右相互交叉,與近景結合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是南宋院體的程式。

技法

《春山積翠圖》局部
《春山積翠圖》局部
為了推進層次深度,作者採用了最常見的近濃遠淡手法,近景以濃郁的松冠為主體;中景山岩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淡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三個大層次自然推出。在此大的程式中又有小的變化,近景山腳用很淡的墨筆少許皴擦,襯出濃重的樹色,又有土石的亮度,強烈的亮度反差也拉近了景物。中景和遠景的亮度反差依次減弱,三個大層次又進一步推出。表現層次的第三個手段是雲氣處理。此圖的雲氣全用浸化暈淡空白而成,隱無痕迹又迷漫流動。雲氣由畫底油然而生,迷漾升起,籠罩了近景的山徑坡石,至中景山腰環轉圍繞如一條紗縵,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山谷盡頭。它遮蓋了峽谷中的茅舍樹林、隱去了峰巒底層,使景緻愈遠愈迷。不僅加強了縱深層次感,而且使靜謐的畫面充滿了流動的生機。
如果說在構圖上作者沿用了院體樣式,那麼用筆方面則脫出了馬、夏一派的窠臼。從形式上看,筆法基本屬於小斧劈皴和渴筆苔點,但其著法已從馬、夏樸實嚴謹畫格中放筆而成輕快疏放的風采,如近景山坡的皴筆順其勢草草施之,看上去隨意不經心,實則將土石質地表現畢至;中景山岩的用筆更不拘一格,用破墨法皴點交並,成草木生機盎然之狀。頗富“積翠”之意。

研究價值


此圖是作者遺跡中有年款可考的僅存幾幅之一,因此它是研究戴進畫風演變的一件重要代表作。

歷史傳承


此圖曾經清劉恕、近人龐元濟收藏,圖上均鈐有收藏印記。現藏上海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5年,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三徠家聯合舉辦的“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在南京博物院舉辦,《春山積翠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戴進(1338—1462),明代畫家。李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師馬遠、復,並取法郭熙李唐,俱道勁蒼潤。戴進是明代早期聲譽卓著的畫家,也是畫史上正式命名的第一個畫派“浙派”的創始人。他生活在號稱“仁宣之治”的明朝振興時期,卻意外地遭到折、打擊,至使一生坷不平然而正是這種經歷,使其藝術生涯進異他人,並創造出不凡響的繪畫風貌和審美情趣。他的經歷大致可分為早年駐家鄉、中年旅北京、晚年返居杭州三個時期。傳世作品有《春山積翠圖》《關山行旅圖》《鍾馗夜遊圖》《仿燕文貴山水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