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地分馬

詞語

無地分馬,北宋時期的軍事用語,指作為機動的騎兵部隊。

基本信息


北宋時期的軍事用語,指作為機動的騎兵部隊。

詞語分析


詞語出處
曾公亮整理《武經總要》中記載:"無地分馬,輕銳之兵也。凡一指揮,各成戰隊,分遣指使使臣或軍頭一員押之,處大地營陣左右前後,備緩急驅使。其戰隊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作用分析
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鬥。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后陣、策殿後陣等。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六,於宋真宗景德元年七月乙未有一條記載說:“詔北面都部署:自今與敵斗,陣已成列,除‘東西拐子馬’及‘無地分馬’外,更募使臣、軍校拳勇者,量地形遠近,押輕騎以備應援。
《長編》所載詔令以“東西拐子馬”與“無地分馬”對舉,所謂“無地分馬”者,乃是指沒有固定列鎮的方位和地點,只準備隨時聽令相機策應或赴援某部之用的騎兵;而“東西拐子馬”者,則是有固定列陣方位,亦即《武經總要》中所說“為大陣之左右翼”的騎兵。